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填四川》:有血有肉的移民史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1年1月11日     

雷达

《填四川》的作者王雨是个医生,为了这次写作,他查阅大量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资料,还专门跑到荣昌县路孔镇、盘龙镇采访和体验。在那里,他获得了不少第一手客家移民素材,历经数载,终成此书。

作为业余作家,他此前有过几部作品,但面对这部历史小说,我还是生出由衷的敬佩。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难度很大的创作。作者克服了难度,进入了历史现场,找到了自己重构历史的话语方式。

读后的感受首先是,《填四川》打开了一扇尘封既久的历史之门,它以传奇性很强的人物故事,重现了、概括了“湖广填四川”这一既惨烈又不无悲壮色彩的历史场景,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题材创作上的空白点。

历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移民潮大致有四: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其中的前三个总不断有人描写、歌吟,而且不时地成为小说或影视中的热点。惟有“填四川”,不知什么原因,极少有人涉猎,更无影视方面的表现。是地域和本事不太适宜于文学表现?是史实本身缺少诗意和浪漫?是资料稀缺或者相关传说之类的积累太少?总之是,它一直空白着。

从移民史的规模、意义和价值来看,“填四川”比之其他也许更为重大深远。从康熙发布“填川诏”直到嘉庆中叶才完成的这一时逾百年、人逾百万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在移民史上前所未有。有人称之为康乾盛世之前提,百年辉煌之前奏,是一次中华民族自我拯救、自我修复、自我强盛的壮举。

这一时段的四川,从哀鸿遍野、十室九空,到仓禀充实、繁华稳定,“湖广填四川”之举确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顽韧精神,寻求生路,天不怕,地不怕,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在这一移民运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寻根,不就是要寻这样的精神之根吗?

对历史而言,今天的中国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一个更大的移民潮——农村向城市的移动。透过这部《填四川》,回到眼下,我们对中国近代发展和现代转型的意义是不是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填四川”的史迹无论多么重大,要用长篇小说来表现,终究只能是通过个别的、具象的、故事化和命运化的东西。小说须有小说的趣味,否则谁还会读它?幸好,《填四川》的作者没有陷入干巴巴的概念演绎,也没有用几条过于明显的经络图解历史,而是努力提供一部感性的、有血有肉的、甚至怵目惊心的移民史画卷。当时的风俗时令、人情物理、方言习尚,都有生动呈现;各色人物多变的命运,更是大起大落。这让读者看到,康乾时代踏上移民之途的人们,到底是怎样坚韧地活着。

作者有能力赋予历史以血肉,他有相当的还原、重构、想象的能力。特别是逼真的感性和腾挪跌宕的传奇性,成为作者手中的利器。小说从主人公、宁德功之女宁徙千里迢迢赴川寻父写起,途中遇虎,夫妻失散,长子被抢,落脚于荣昌县路孔镇后与赵书林为邻,挖土获金,以及由之生发开去,与移民、土著、土匪、官吏、商贾、皇族等的纠葛交往,情仇恩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女主人公宁徙与父亲宁德功、与丈夫常维翰、与邻人赵书林之间的离散遇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悬念,非到解时不得其详。正如有人指出的,众多的人和事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卷写意画,历史真实性寓于大分大合、大悲大喜,艺术可读性则显示在诸般传奇因素当中。

传奇性,既是《填四川》突出的艺术特点所在,也是它能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处理大历史与小人物的关系上,这部书也有独到之处。正史与野史,历史与传奇,想象与人物如何结合,在好看故事中如何带出历史消息,如何使一切通过小说的方式,而不是别的,这些是我欣赏的。宁徙一家的设计,悲欢离合,曲折惊险,九死一生,既符合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也是读者爱看的。

这部小说无疑汲取了通俗的元素,却又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小说。作者写小人物不忘大历史,康雍乾都出场了,当然写得并不都合理、饱满。小说的后半部陷于情节的迷障,眼花缭乱,忙于交代,缺少深化。但不管怎么说,宁徒是个伟大的富于创业精神的女性,她立足于荣昌县路孔镇,由插杆占地,白手兴农,到开办丝绸、夏布作坊,再到兴办煤矿、轿行实业,再到将经商触角伸向重庆、成都,她颇具概括力地表现了几代移民前赴后继填川、实川、富川,促成了四川经济社会的恢复和繁荣的进程。有了宁徙,等于有了魂,作者遂完成了一部草创史,也提供了一部心灵史。

(此文发表于2011年1月10日光明日报14版文学评论)

光明日报本版【编者按】

2010年已经画上了句号。这一年,文学创作领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在新年的门槛上稍事休整,我们开始了梳理和评判。

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热闹的影视作品,还是先锋的戏剧作品,都要以文学为源头,从这里汲取营养,寻找支撑。

2010年的上乘作品,依然浸染着作家们的辛勤汗水,依然遵循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依然突出,这是此番梳理的归宿点。

从这期开始,本版开辟“回望2010”专栏,将推出的系列文章,既有综述性的宏观把握,也有具体文本的个案评析;既有思辨理性的观照,也有充满感性的描摹。期待通过多维度的立体展示,呈现出2010年文学创作领域的基本风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