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在表现阳刚浩气中塑造中国军魂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1年5月23日     

——品读长篇小说《亮剑》

张渝扬

这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军人形象;

这是一部读来让你手不释卷的战争小说;

这是一群洋溢着雄浑阳刚浩然正气的热血男儿;

这是一部读后不能不令你深思、落泪的英雄史诗。

读都梁这位儒商创作的长篇小说《亮剑》(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源于我先看了电视剧《亮剑》(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在这部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献礼的29集电视剧中,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亦正、亦雅、亦庄、亦谐,是一个农民出身、少文化、缺知识,做事大大咧咧、生活不拘小节,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被多次降职,但却打仗勇敢、机智多谋、敢于逢敌亮剑的血性军人形象,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亮剑》的热播达到的空前的收视率,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同类影视剧。这是时下人们期待中的真实的传奇英雄的军人形象。正是以李云龙为首的八路军某部独立团这一群“面对强敌,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即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的热血男儿身上迸发出的阳刚浩然正气和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人们记住了李云龙,记住了赵刚……这也是我在反复收看了电视剧《亮剑》之后,又一口气读完这部同样让人荡气回肠的长篇小说的原因。

为什么《亮剑》如此吸引人呢?

如果说人的“三宝”是精气神,那么军人的“三宝”则是智勇刚:如果说军人的剑锋所在,是热血男儿的所向披靡,那么“亮剑”精神则是中国的军魂。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从《林海雪源》、《烈火金刚》到《保卫延安》、《桐柏英雄》等一系列战争题材小说中的军人英雄形象,都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知奉命打仗、不敢违纪抗命的类型化军人形象。而李云龙这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个性化军人形象的横空出世,让我眼前一亮,这个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中造就的这个特殊军人形象,既有大智又有大勇,打起仗来诡计多端,不择手段,无论是在嗜血的杀敌中,还是在为战友的复仇中,甚至是在为解救秀芹而擅自攻打平安县城的血战中,乃至在“文革”与造反派的对峙中,作者用冷静和凝重的笔触,在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之间去营构战争与和平的宏大纪事,编织富于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借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塑造了一群生动丰富、个性鲜明,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而义无反顾,咤诧风云的新英雄军人形象,来展现时代主题,塑造中国军魂。

沿着“亮剑”这条主线,小说前半部浓墨凝重地描写了战争年代的李云龙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的“亮剑”精神,后半部则凝重地描写了李云龙置身于文革的特殊环境中仍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向“中央文革”这个强大对手亮剑而带来的悲剧结局,在宏大的战争叙事和和平年代的时空转换中,深层次地传达和满足了时下人们对英雄豪气的快意恩仇的心理期待,也道出了人们沉潜于内心深处的张扬个性的豪迈正气和拼搏之勇。成为最具有人的尊严和民族秉性的感性表达。

从抗日战争写到解放战争,从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日特工队长山本一木到昔日的友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对手楚云飞,李云龙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李云龙无论遇到任何对手都敢于亮剑。

以劣势装备向现代化装备的凶残侵略者亮剑。李云龙设伏痛击孤军入侵的山崎大队,以刀剑决雌雄。用3600颗手榴弹创造土八路打败日军主力的战争伟力。

以智勇向重兵防守的河源县城日军亮剑。李、楚二人联手大闹“聚仙楼”,偷袭日宪兵队长军平田一郎,“虎口拔牙”震惊敌酋,李云龙身价上涨到“十万元大洋”。

以军人的意志、勇气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向骄横强悍的关东军亮剑。李云龙用古老的白刃战,让冷兵器时代的余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日战场上最后闪光,野狼峪刀劈倭寇数百余,一群热血男儿以神勇战胜狼虎之师。

以一个团的兵力向重兵驻守的平安县城亮剑。“冲天一怒为红颜”。为救回新婚之夜被日军俘获的妻子秀芹,也为赵家峪死难乡亲报仇,李云龙擅自调动独立团,狂飙扫县城。对手山本一木全军复灭,由此引发了一场震憾晋西北的抗日大会战……这一场虽无章法但却无意间牵制了日军兵力的大会战,打出了中国军队团结抗日的民族气概,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真是剑锋所在、所向披靡,作者用哲理的语言,朴实地纪事,把一个敢打硬仗、善打恶仗、敢想、敢干、敢于取胜的我军指挥员的形象写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李云龙的所思、所想、所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我军一贯倡导的战必胜、败不馁、胜不骄、不怕一切困难,不怕一切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在特定的环境下虽然李云龙身上存在的如不服从命令,随意调动部队,为战友报仇怒杀即将改编的土匪,只要自己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去干,哪怕冒着违纪抗命将会杀头、撤职的危险也敢于迎战等。一般军事干部看来是致命的弱点这样一些毛病,但正是这样的毛病凸现了李云龙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忠于党忠于人民而果敢、坚定的高超指挥艺术和难得的军事素质,难怪日军要查他的档案,得知此人竟是一个农民出身,并无文化的土入路时,竟然发誓有朝一日要亲手砍掉他的脑袋,把他的头做成标本放在办公桌上,甚至连蒋委员长也对何应钦说,你去查一查,这个李团长是不是黄浦生?可否将他提为少将……

李云龙不仅敢向侵略者亮剑,也敢于向昔日的友军,今日变成的内战对手楚云飞亮剑。

无论是为粉碎其国民党军358团团长楚云飞的“蚕食阴谋”,虽被降为营长但仍咄咄逼人的李云龙单刀赴会的大智大勇,还是在淮海战场上潘塘与时任国民党军的89师师长楚云飞的针锋相对。李云龙从来是主动出击,敢打敢胜。彰显出他打仗时既大气、豪气,又处处耍小聪明,处处为自己部队作着想的小家子气、无赖气的鲜明个性特征。

围绕“亮剑”这一精神,小说塑造了与李云龙同样敢于亮剑的英雄群体,有文化的儒将赵刚,嗅到血腥就嗷嗷冲刺杀敌的营长张大彪,武艺高强的警卫员和尚,身怀绝技的特种兵队长段鹏……他们身上洋溢着一股战无不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李云龙“明知是死,也要亮剑出鞘”的亮剑精神的军魂写照。

敢于“亮剑”,不管是在战场上棋逢对手的恶战还是在和平年代与“极左”路线的生死抗争,甚至在情场上的追逐,李云龙注定是一个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亮剑的高手。

李云龙是一个敢恨敢爱的血性男人。他追求爱情与战场上杀敌同样勇往直前:为追求心爱的姑娘护士田雨,他敢于向田雨求爱的副军长竞争,终以自己的血性、勇敢和尊严赢得了田雨的芳心。

为取得田雨的父亲田墨轩对他与田雨婚事的同意,他站在田家大院的天井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老丈人答应为止……

这种贴近大众的实际生活而张扬的刚阳之气再次激发了人们对于“硬汉子”形象的认同和推崇,然而,也正是这种“硬折不弯”的“硬汉子”亮剑精神,却在和平年代的“十年内乱”中为李云龙埋下了悲剧的结局。

小说以哲理性的语言和前瞻的叙事手法,为我们在和平年代的“亮剑”英雄烙上了鲜明的时代记印。

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李云龙以一个职业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和政治上的敏感,在重重凝虑间生发出对文革的强烈不满,面对造反派大规模的武斗,甚至冲击占领泰山师师部的“革命行动”,面对巨大的灾难降临在这块他为之欲血奋战的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革命风暴”,李云龙“亮剑”了,作者在这里以独到的政治识见写到: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更不可能留在已经逝去的历史中不能自拔,否则,你所处的时代便要惩罚你。然而,李云龙却以必须对历史负责的强大责任感,面对中央文革和已由“文化革命”发展到“武装革命”的造反派的强大对手,“可对方已经宝剑出鞘了,我能不亮剑吗?”

《亮剑》就是这样将李云龙置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革”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之中,其叙述手段有独到之处,它把读者对故事情节进展的预断巧妙地引向另一个误区:刚烈的李云龙的这一次在特定历史中的亮剑,同样是抱着为保卫国家安全,民族安危之崇高使命,却被打成“反革命”而遭到逮捕批斗,表现了为捍卫一个军人的尊严,选择了为真理而死的禀然浩气,让读者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满足:这正是一个充满阳刚浩然正气的热血男儿,血性军人的真实形象。赵刚夫妇为捍卫真理、尊严而死,李云龙夫妇同样为捍卫尊严、真理而献身,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的尊严不容贱踏的忠诚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被推向极致,铭心刻骨,令人震撼。

读罢《亮剑》,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战争题材的小说越来越走向成熟——小说承传了中国章回小说的风格,全书四十三章,章章相扣,环环相连,笔触凝重,叙事宏大,细节生动,语言饱含政治哲思,体现了作家的匠心追求和艺术智慧。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这是一个层次;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化敌为友,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剑客明知遇到高手,也要把剑亮出来,就是死在对方剑下,也决不退缩。

小说前半部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半部写和平年代、文革十年,以“逢敌必亮剑”的浩然军魂为主线,以“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同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的中国军魂为链条,将充满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强有力地链接起来,作家以深刻而敏锐的政治时见,使读者透过战争的硝烟和文革的阴霾,让震憾的心灵陷入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有一种穿透力。

在都梁的笔下,无论是李云龙、赵刚、张大彪、段鹏、和尚也好,还是楚云飞也好,也无论是秀芹也好,还是田雨、冯楠,甚至是田墨轩也好,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敢于亮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正是这种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熔铸了民族魂,锻造了中国军魂,对于日军的山本一木和军内极左人物的代表马天生、黄特派员等人,作者也并没有按照脸谱化的类型描写加以褒贬,而是呈现出社会进程,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让读者掩卷难忘,为李云龙、赵刚等硬汉子的亮剑精神品质感动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