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直击人性的弱点——兼谈刘学兵的小小说技巧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1年7月19日     

显明

巴南区的文学创作中,小说创作一直是比较弱的。不仅从事这种文体创作的业余作者少,出的作品少,水平也待提高。因此,《巴南文艺》编辑部,能够拿出大量篇幅登载小说,区文联、区作协拿出时间和精力研讨小说的创作得失,达到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应当说是抓到了牛鼻子,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值得继续坚持下去。《巴南文艺》夏季号,重发了刘学兵的五篇小小说,并召开相关会议,进行探讨,鉴于此,本人不揣简陋,不计浅薄,就刘学兵的小小说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期与从事小说创作,或者愿意在小说创作上有所收获的同仁共勉。

过去了解刘学兵不多,前次在一次会议期间,我和他同住一室,方才了解到,他中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研读了一批名著,为文学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来,迫于生计,做过小生意,更多的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了解刘学兵的经历,有助于我们阅读他的小说。

从刘学兵的生存状态来讲,能将业余时间和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追求相对而言,比较有人生价值的生活(当然,目前,作家也已经沧为下九流了,不再高尚,也不再令人敬佩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个人认为,区文联、区作协,应当给予大力扶持,使之创作日臻成熟,日臻完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提升我区小说创作在重庆的地位。

读刘学兵的小小说,总体印象是:他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特别是对生活在农村底层的民众的生活,十分熟悉,对农村一些落后的现象有切肤之痛;他熟悉、掌握了小小说的创作方法,并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到创作中;他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语言具有重庆地方语言的质朴、形象的特色。

一、直击人性的弱点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总是以它深刻的思想性来赢得读者的。小小说篇幅小,长者三两千字,短则千来字,要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无疑是很难的。刘学兵的小小说,不论长短,都能表达出较严肃的主题,要么彰显生活哲理,要么揭示生活本质,要么鞭挞人性丑恶,要么反映世态炎凉,给人以心灵震撼,实属不易。

刘学兵小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那就是直击人性的弱点,痛点,把农民的落后、愚昧、狭隘等人性弱点,解剖出来,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以期引起我们在建设物质生活中,应当重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捉奸》是一篇十分尖锐、十分残酷的揭示人性弱点的力作。作品中的主人公,仅仅听一同打工的和树说自己老婆不本分,就冒着严寒,回到家门口“捉奸捉双”,结果被冻死在家门口,还给老婆留下不好的名声。主人公不相信自己的妻子,甚至看到妻子在辛勤的做家务时,他也坚持“捉奸捉双”,说明他的意识里,只有他自己,全然不顾妻子的名声,也不顾多年来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作品并未到此为止,结尾部分,写到“全村都在议论,都在指责,都在愤怒。这女人也太狠毒了”这就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猜忌、不信任的主题深化了。

《谁是贼》的主人公,自以为很聪明,将钱藏在蛇皮口袋里,以图万无一失。但他人性中有三个致命弱点,一是奸诈,贩卖假钞,总想不劳而获;二是好色,见到女人就得意忘形,垂涎三尺;三是虚荣,在女人面前冒充大款。这三个弱点,应当说是许多男人都有的,学兵巧妙的利用客车这小舞台,将人性的丑陋,演绎得淋漓尽致。

《林老汉和他的儿子们》中的三个儿子,个个都是端得上台面的人物,还有一个是有文化、懂伦理道德的教师,但他们个个都自私,个个都不愿意从“老汉”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关心“老汉”的精神诉求,他们为了阻止“老汉”的婚事,甚至用“叶子烟”来麻醉“老汉”。这种自私,除了反映出农村旧的伦理道德需要革除外,还反映出农民只追求物质的丰富,忽视精神的追求等劣根性。

《经验》中的父亲,是一个目光短浅,食古不化的愚昧典型。他自认为将世事看得很透,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是传家宝,将他看到的、听到的光怪陆离的现象,一鼓脑儿传授给儿子,结果自食其果,成教唆儿子犯罪的人。像这个“父亲”样的人物,在农村,在街头俚巷的叔叔伯伯、爷爷奶奶中,是数不胜数的,他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他们的观念特质,这也是当前物欲横流中许多人的共性。

二、熟练的小小说技巧

读刘学兵的小小说,我认为它们在技巧追求上,基本上是符合欧·亨利和星新一提出的标准的。

一是结尾出奇不意。《捉奸》这篇小说,开始很长一部分,作者尽情渲染“他”忍受寒冷也要“捉奸捉双”的场面,反复写了寒冷(这里的“寒冷”,也寓意夫妻间不信任,关系的寒冷)对“他”的摧逼,读者以为他肯定要捉到奸夫淫妇了,但结尾突然一转,“他”不仅没有捉到奸夫,还被冻死了,真是神来之笔,一下将这个不信任的悲剧推向高潮,真是“卒章显志”。《经验》中的老汉,陶醉在儿子在自已的谆谆教导下,找了钱孝敬自己的喜悦中,结果却是儿子按他教导的办法诈骗入狱!结尾既突兀,又水到渠成。

二是精心设计好“故事”核。我认为,小小说的构思,就是从自己大量积累的生活中,寻找一个切入点,开始编排故事前,从中找到一个“故事核”,有了“故事核”,再围绕着它编织故事,还要回到生活里去,在生活中寻找哪些肉适合长在这个核上,哪些不合适,这个核不是所有的肉都能长上去的,楞把它搁上去,就是贴上去的,是活不了的。

《谁是贼》的“故事核”,就是一个“骗”字。小说开始,“他提着一只破口袋”开始骗人眼光;接着,那个漂亮女人没有上车,女人的骗开始。女人上车后,男女两人互相骗,男人装大款和假钞骗色,女人用照片骗钱。不断的骗,拙劣的骗,一一展开,将两个男女的贪婪、贪色本性揭示出来。《捉奸》的“故事核”,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整个故事就围绕“不信任”展开,最后以村民们不信任“女人”结尾,“不信任”开始,“不信任”结尾,一以贯之,严丝合缝,十分完整。《经验》中的“故事核”是“儿子”的“不劳而获”。只是这个“故事核”与其他几篇的“故事核”不同,它是隐藏在整篇小说叙事之中。如果儿子是个老实本分,勤劳的人,他肯定会从父亲的教导中,获得其他人生经验,而非走上作奸犯科的道路。

三、真实的细节。刘学兵的小小说中,很多细节选择十分精当,运用得十分到位,起到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捉奸》有一个十分妥帖的细节,就是主人公不停地吸烟时冒着火的烟头。那烟头,既反映主人公枯站在门捉奸的无奈,焦灼,也推动了情节,即妻子看到门外有火头,出门寻找,丈夫则以为妻子是出门迎接奸夫……《谁是贼》中的破口袋的细节、照片的细节,把男女双方的奸诈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林老汉和他的儿子们》中的烟叶,也是很好的细节,既将老汉与女人相识衔接,又将三个儿子不关心老汉的精神生活串起来。结尾处,儿子还将烟叶卖了,供女朋友玩,揭示儿子的冷漠,有些入木三分的味道。

四、剪裁得当,留有空白。刘学兵的小小说,很少有静态的环境描写,人特肖像描写。在《谁是贼》中,作者开篇就直接进入情节,让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让发展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种笔法,既经济又能集中刻画人物。至于男人的假钞怎么来的,女人是怎么盯上男人的,统统不说,让读者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现实的把握,去思考,去补充。刘学兵的小小说,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有名有姓,大都以“他”或者人物在故事中的身份来代替,这也减少了笔墨。但他也不是什么都从简,该说清楚的,得说清楚,该交待细致的,又不厌其烦。如《经验》中,父亲对儿子的告诫,则说得很细。

五、存在的问题。综观刘学兵的小小说,我认为主要不足是:一是部分情节不够严密。作者为了追求立意新奇、结尾惊奇,忽视了必要的交待和必要的铺垫,有些结尾显得过于乖巧,这就削弱了它的真实性。如《谁是贼》中,女子是怎么知道男子破口袋里有那么多“钱”的?目前的情节,显得有些突兀。二是一些节节设计不太合情理。如《捉奸》中,一个大活人,怎么在夜里站了一夜,就冻死了?如果能在前面作些铺垫,如男人有病,经受不住风寒等,可能会好一些。还有,妻子出了门,怎么没有发现丈夫,也缺乏交待。《林老汉和他的儿子们》中,儿子们反对父亲再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也应交待。三是留下空白固然好,但也不是篇篇都这么吝啬文字,连“赵、钱、孙、李”的姓氏都不要。有时,一个人物的名字,本身就是故事。四是主题不宜过于晦涩。《钱是怎么来的》,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钱是靠一分一厘去挣的,也是一分一厘花掉的,但总觉得最后的结论,与父亲讲的故事应当涵盖的题旨有些“隔”,不显壑。可见,过分追求含蓄,也是会伤害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