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为壮阔迁徙留下艺术的史证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1年8月8日     

梁鸿鹰

“树挪死,人挪活”,出现在王雨所著长篇小说《填四川》(重庆出版社)扉页上的这句老话,非常典型地概括了中国人对人口迁移的认识,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一种由来已久的生存状态的向往。事实上,我们也未尝不可以把这个民谚视为对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遇到的生活境况的无奈概括。为了求得生存繁衍、为了过上更为体面的美好生活,先民们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在多次人口迁移中付出许多沉重代价,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其间所历诸多艰难困苦,无论是从民族精神的传承,还是从中华民族的壮大等意义上来讲,都是我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也理应成为文艺书写的重要内容。多少年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多次被影视、文学、戏剧等当代文艺形式书写,并往往产生超出人们预期的社会反响,很好地表现这类题材,回顾既往,昭示未来,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雨积数年之功创作的长篇小说《填四川》,着重截取表现的是由清朝初开始的一段指向我国西南的移民潮。是时,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移民进入四川的浪潮,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湖广填四川”。其实,四川历史上有过多次成规模的人口迁徙,从秦灭巴蜀后的迁移居民几万人,一直到抗战时期的大量居民内迁到四川,都可以看作是不断在“填四川”,王雨将笔墨集中在了清朝初期从福建移向四川的一段不平凡历史,而这恰恰是在当代文学中尚未得到充分表现的领域,作家的努力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

出色的小说总能通过成功讲述一个有相当长度的故事,让人们从中得到道德或人生的教训,读者能不能很好地经由小说文本为作家所概括的社会本质、揭示的生活真相所折服,不少时候还是要考验作家故事讲得如何。看得出,《填四川》在故事的叙述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客家人宁德公私通宫女柳春生下女儿宁徙,康熙皇帝念其护驾有功,命他以正七品赴重庆府荣昌县任知县。理政一年后,宁德公深感只余几千人口的小县全无用武之地,返京在康熙皇帝面前力陈四川荒芜、百废待兴、移民之迫切,皇帝终于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这个大背景的交代拉开了作品的序幕,但也留下了更大的悬念,因为“宁德公没有回到荣昌县履行知县之职,都说他途中艳遇,乐不思蜀,多年不见踪影。”这个背景的设置,对小说接着进入的对这段历史的全面展示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人物塑造上《填四川》也很有不俗的表现,作品紧紧围绕宁德公之女——美丽而坚强的客家女宁徙进行描写,让她成了小说叙述的主体和亮点。宁徙与夫君常维翰携幼子离别闽西老家进川,她怀着寻找父亲的愿望踏上前途未卜的旅程,但不幸于途中遇到猛虎,结果夫妻失散,年幼的长子常光儒被飞人夺走,恰在此时宁徙产下龙凤胎,使得其旅程更为艰难。接着,作家对在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四川省重庆府荣昌县后,宁徙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彰显了这个坚强女性的丰富个性。在人们的想象中,一部迁徙史的构成、展开,纵然有多少千回百合,女性也必然是根本不值一提的配角,在历史的巨流里,无论她们有多少沉重的付出,她们也只是可以完全忽略的小小陪衬,但在《填四川》中,美丽而坚贞的宁徙成了主角,她的命运沉浮、喜怒哀乐成了牵动人心的主线。她在一方全新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务农、经商,从开小作坊成为创业的翘楚,不单是人们眼中进取自强的典范,是持家的能手,人们更为她的为人良善,待人义气所倾倒。她收养穷乡亲、救护文弱书生、摆脱恶邻恶官欺压,挣扎也好,奋斗也罢,作家把她所做的一切都成功地汇入了这场对中国西南社会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里。作家在表现宁徙的形象时,找到了一个易于艺术表达的很好切入点,就是善于用心挖掘宁徙的情感世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找寻小说架构的元素,使得作品内涵得以升华。我们从宁徙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作家对女性寄予的美好理想和向往,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女性几乎所有的传统美德,这种理想化的书写很鲜明地表明了作家的文化立场,这在当前欲望化、娱乐化书写某些程度上稍显泛滥的情态下,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的,这同样使得作品品位得到了很好提升。

《填四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更得益于作品对社会历史生活面的充分展开,对人物的充分描写,我们看到,随着曲婉而传奇的故事,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俗画、市井图徐徐展开,土匪、戏子、族人、农民、工匠、贩夫、商贾、官宦、皇室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各色人等的善恶心态,人生的百般磨难,创业的万般艰辛,人生的诸多磨难,都被作家演绎在一个民风淳厚的西南边地,在大悲大喜的人间悲喜剧上演的时候,作家不忘在对劳动者的描写方面重施笔墨。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作家对劳动的赞美:“长长的白日缩短,参差的林木褪去青苍,凉爽的山风吹淡夏日的暑热,披红戴金的秋天就快步走来。走向小荣村的山山水水、田坝房院,农人忙碌起渴盼的秋收来。秋收辛苦却快乐。”从这些艺术化的感性描写里,我们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感受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鲁迅说中国从来就不缺坚韧、有为、果敢的脊梁式的人,也不缺乏柔肠侠骨的人,《填四川》这些平凡的灵魂的伟大作了艺术的脚注,这正是能够长久地深深打动人心的。

梁鸿鹰:中宣部文艺局巡视员、原文学处处长,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