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精神世界的诗意坚守——杨辉隆作品论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1年10月8日     

郭大章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我对仍然虔诚的坚持诗歌创作的诗人总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姿态的,三峡诗人杨辉隆就是这其中之一。杨辉隆出生于有着“诗城”美誉的重庆市奉节县,是地地道道的诗城之子,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杨辉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迄今已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600余首,出版个人诗集5部,曾先后获得过全国性的大型诗歌征文奖和新田园诗歌大赛奖等奖项。杨辉隆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当代诗坛有着一定的影响。这里,我想循着杨辉隆的诗歌创作道路,从各个层面对其诗歌进行一次认真的解读,以期使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杨辉隆及其诗歌创作,对杨辉隆的诗歌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杨辉隆在谈到自己最初的创作动力的时候曾这样说道:因为自己是诗城之子,因此对诗歌特别钟爱,愿意传承中国的诗歌文化,还有就是诗歌是一种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样式,而自己是一个情感特别丰富的人,需要诗歌这个载体来表情达意,所以一直以来坚持诗歌创作直至现在。正是在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十分质朴的创作动力之下,杨辉隆从自己的创作一开始就直抵诗歌的精神内核,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并结集出版了《花开花落》《三峡情长》《春去春回》《杨辉隆情诗选》和《震撼的证词》等几部诗集。这些诗歌是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总结,是诗人精神和灵魂的写照,更是诗人坚守诗歌精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辉隆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创作题材也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的角度出发,我把杨辉隆的诗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来加以分析和解读。

三峡诗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在历史悠久的巴蜀大地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这里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蕴藏着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和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交相辉映,从而使长江三峡闻名天下。杨辉隆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峡人,自然对三峡有着一份难以磨灭的特殊感情,因此诗人用自己那饱蘸深情的笔墨,认真刻画和讴歌着自己的家乡——三峡。在诗人杨辉隆的诗歌中,三峡诗自然成为了其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杨辉隆的三峡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人饱含深情的赞颂三峡优美自然风光的诗歌,这类诗歌充满着激情和骄傲,表达了一个虔诚的三峡诗人对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讴歌;一类是诗人极其认真的思索三峡著名人文景观的诗歌,这类诗歌充满着哲理和内涵,体现了一个睿智的三峡诗人对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沉思。不管是哪一类诗歌,都显现出了杨辉隆作为一个优秀的当代诗人的才华和良知。这里,我迅速的想到了以下这些诗歌。

诗人在《好大一江水》中这样描述被三峡大坝截流的长江:大江截流那天,受孕了的三峡,注定要诞生一江水,这一江水,碧绿了天空,这一江水啊,盛满了几代中国人的梦。(之一)水的流向仍然向东,大江以一副雍容的富态,向游人召示,新三峡像处女一般,端坐两岸,犹如我的新娘,婀娜多姿,美艳无比。(之五)朝阳洒在水面,这一江水犹如闪光的金子,风平浪静,船行千里,船尾犹如正在翻耕的土地,飘扬的五星红旗,映红了三峡人的脸膛。(之六)

三峡工程作为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给祖国和人民尤其是三峡人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家园被淹背井离乡,三峡移民为了祖国的未来舍弃自己的故土,那里面不知蕴含了多少离人的眼泪和无法磨灭的伤痛。诗人杨辉隆在诗歌中,看到的是祖国辉煌的未来,是三峡崭新的画面,更是体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种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在诗人杨辉隆眼里,这一江水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江水了,这一江水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挑战自然的梦想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如今这梦想已经成真,那飘扬的五星红旗早已成为了我们的骄傲,映红了三峡人的脸膛,更映红了我们中国人的脸膛。

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还有一首短诗:江水流过夔门,在一个叫中宝岛的地方,打了一个结,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在此受孕,于是,人们在这里点燃焊花,种下汗珠,三峡就亮堂了,半个中国就亮堂了。(《三峡大坝》)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三峡大坝为题,好似只有这样才能尽情的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尤其是诗歌的末尾,更是直抒胸臆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和三峡工程的伟大,读来怎不让人激情澎湃和热血沸腾。

杨辉隆还在自己的诗中描绘了三峡著名的一些风景名胜,这些诗歌的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的骄傲和真挚的爱。夔门是长江三峡第一峡,是长江三峡中最为雄伟险峻的一个峡,诗人这样来描绘夔门:像古香古色的书架,放在最上一层的书,不会随便翻动的大部头,永远内涵丰富,有时偶尔会吹些凉风,那是伟岸给你的,敬意。(《夔门》)天坑地缝是神奇的大自然赐予奉节的自然宝藏,同时也是三峡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作为奉节人的杨辉隆自然不会在自己的诗歌中忘记这些属于家乡的自然风光:走进天坑,走进神秘的地窑,脚板痒痒的,心壁痒痒的,林木的葱笼遮不住,坑外阳光和游人的惊叹,天坑,漏斗,地下河,这些无序的词儿,都十分般配的在这里,联姻。(《天坑》)星辰翩翩升起,透亮的东方,已成曙色,地缝,被一群游人带到五湖四海,那时,再美的女子,也不敢和她,叫板。(《地缝》)

读着这些精美的诗歌,我们仿佛真的走进了美丽的三峡,走进了一个三峡诗人的精神世界,那里有着天真无邪的情感,那里有着真诚热烈的挚爱,那里更有着一种身为三峡人发自内心深处的骄傲和自豪。夔门是一种敬意一种伟岸,天坑地缝是一种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美丽,诗人对这些三峡风光给予了真诚的歌颂和赞扬,体现出了一个三峡诗人对自己故乡的真真切切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杨辉隆描绘三峡自然风光的三峡诗中还有这样一些读来让人清新愉悦的精美小诗,这些小诗饶有情致俏皮可爱,很有一种似在山涧小河里沐浴的清凉之感。比如这首《三峡石》小诗:太平常的石子,随处可拣,把石子抛进鱼缸里,鱼儿兴奋地悠游,像回到久别的故乡,可我担心这些石子们,会水土不服。还有这首《小小三峡》诗:最荒凉的地方,有最繁华的记录,那些洞窟,蜂窝一样,献给游人无穷的蜜,年轻的导游员,看见游人就心热,那是小小三峡,一说就乱的心事。这首《夜游太白岩》一诗:夜游太白岩,清风引领脚步,明月相伴伊人,踩响的是历史,踩出的是诗情,这一刻,有多少游人,错把他乡当故乡。

在杨辉隆的这些精美小诗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峡,一个俏皮可爱的三峡,一个让人充满喜爱的三峡。这些三峡的石头通了人性,他们会水土不服;那小小三峡犹如害羞的小姑娘一样,娇羞得乱了心事;那些来到三峡的游人,甚至忘却了自己身处异乡,竟然错误的把三峡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不蕴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这些诗篇已经不是诗人描绘出来的了,而已经成为了诗人对故乡三峡最真切的情和爱的化身。

杨辉隆的三峡诗中还有一类诗歌是对三峡人文景观的哲理性思索,这类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了一个有良知的当代诗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更体现了一个诗人身上所应该具备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我曾不只一次的强调过一个观点:一个真正的作家一定要具有一种责任,一种剖析社会人生的责任,一个没有责任的作家不配叫作家,而我们的作家和我们的文学更是要担负起一种责任,一种具有深远历史使命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杨辉隆的三峡诗中,我更喜欢这类描绘人文景观并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深意的诗歌,这些诗歌能带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同时还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思索,而这些启迪和思索,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都能带来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走进杨辉隆的诗歌,去看看这些读来让人震撼的诗句:公孙述和刘备,万万没有想到,在这里苦心经营的城池,如今是另一番景象。刀剑的声音远去了,铁蹄的声音远去了,剩下的,是骚人墨客的吟哦声,和少男少女的欢笑声。读一首唐诗,想复制李白当年的意境,猿声轻舟,早已不见踪影。(《白帝城》)那时,汉昭烈帝刘备撒手人寰,最丢不开的蜀汉江山,他托孤,实际上是用带毒的泪水,刺探一个忠良拳拳之心,暗箭在屏风后,用心在刀斧上,孔明可是神机妙算,才巧妙地躲过杀身之祸。今天,游永安宫的智者,可不要停留在历史的表面上,那托孤的后面,深藏着一本厚厚的经书,一部分禅释阴谋,一部分禅释诡计,不管今人还是后人,都值得一读。(《永安宫》)管他濂溪梅溪潜溪,只要对夔州有功,就该供奉,让他们在莲花峰的三贤祠里,谈古论今。当今为官者,知乎?知乎?(《莲池流芳》)子美啊,你的悲剧,在于你是大唐的弃子,却还为他涂脂抹粉,你流放到了蜀地,还面朝北方,叩拜那个腐朽的王朝。子美啊,你可知道,历史已碾碎你的足迹,春日的暖阳已照进你写诗的寒舍,孤灯该亮了,破衣该换了,再也用不着苦苦恋着,那个无情无义的君王。(《依斗门》)

位于奉节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三峡名胜白帝城,是一个硝烟弥漫和诗情汇集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古迹,历史上的白帝城曾经有过极其惨烈的战祸,更有着李白杜甫等历代著名诗人优美的诗篇,诗情和战火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这里竟然奇迹般的融为了一体。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有着绚烂的文化,这里更有着中华民族从古自今巨大变化的沧桑。诗人在刻画白帝城的时候,诗歌里面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历史沧桑感和隐隐约约的悲戚之情,莫不令人潸然泪下。刀剑铁蹄以及诗人的吟哦,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甚至连复制李白当年的意境,都已经变得遥不可及。站在长江边上的白帝城,诗人所想到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将如何去传承。这体现了杨辉隆作为一个诗人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对整个社会甚至中华民族的良知和责任。

当年昭烈帝刘备兵败白帝城,在永安宫托孤诸葛亮,这一堪称三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历史,可谓是世人皆知。诗人在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时,角度巧妙,看到的是阴谋和诡计,更意蕴深远的带给我们后世以启迪,让我们去认真的读一读,读一读这历史背后深藏的计谋和深意。奉节古称夔州,相当偏僻辽远,是一个历代帝王贬谪流放大臣喜爱的地方,历朝历代被贬谪流放的著名诗人更是数不胜数,有的路过夔州,有的直接就长眠于此,不管怎样,他们都给今天的奉节带来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奉节这个长江边的小城能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骄傲的称之为“诗城”。周敦颐宋濂王十朋,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句,更是他们那种为官为人的操守和品格。诗人在诗中警示当今为官者,不要忘记古代先贤的高尚节操,应该以此为标准,力争为人为官都能无愧于自己的良知。知乎?知乎?诗歌结尾的这两个短短的反问,有力的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同时还带有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诗圣杜甫在奉节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更在奉节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杜甫的一生是伟大的,世世代代的激励和感动着我们中国人。诗人杨辉隆在诗中目光深邃的看到了那个杜甫为之苦苦眷恋着的腐朽的王朝,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一种悲悯的心态来奉劝杜甫不要苦苦恋着那个无情无义的君王,在同情杜甫的同时更是有力的批判了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

大致说来,杨辉隆的三峡诗可以分为以上的这两类,不管是描绘自然风景的优美还是刻画历史文化的沧桑,诗人都在其诗中倾注了自己强烈的感情,以一个具有良知的诗人身份给予了这个世界以人文关怀。三峡,作为一个地域名词存在于中国,而杨辉隆的三峡诗,更是以一种独特的姿态为中国当代诗歌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情 诗

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情和爱,才会变得如此的丰富和精彩。杨辉隆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真性情男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看电视也可以泪流满面,就是在天安门看升国旗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感情用事。如此一位感情丰富具有典型文人气质的诗人,他的诗歌里面怎么可能少得了动人的情诗呢?浓情有大爱,大爱出好诗。我这里所说的杨辉隆的情诗,显然是指广义之情,情系天下,情牵故土,情含乡情亲情和爱情。

爱情是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诗歌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我很喜欢当代诗人冉仲景的一句话:没有梦过的人,不配醒来,没有爱过的人,不配去死,没有咏叹过爱情的诗人,不配拥有一支生花的梦笔。如此说来,在杨辉隆的这支生花梦笔之下,定当会产生出一些读来让人爱不释手的爱情诗篇。

杨辉隆的爱情诗纯洁干净而且美丽动人,在现代社会这物欲横流的世俗下,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和空灵脱俗。同时,杨辉隆的爱情诗都是诗人真情实感的体现,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能让读者真切的体会到诗中那种自然的爱和痴情的美,是那么的刻骨铭心,让人过目不忘。

我的眼里顿时出现了这么一些诗句,这么一些感动得让人一塌糊涂的诗句。想你的时候我很年轻,不想你的时候我就老了,你在的时候我很年轻,你走了我就老了。(《想你》)我知道,没有什么比驻进你的心房,更幸福的了。知道么,你是我今生苦苦寻觅的,那一朵玫瑰。我对你的渴望,是花粉对蜜蜂的渴望,是长夜对黎明的渴望,是干裂的土地对春雨的渴望,在对你的渴望中,我产生了力量,我终于明白,爱是一种原动力啊!(《感谢春天》)我知道,你是多愁善感的女子,我也不是粗心的男儿,你喜欢欣赏李商隐的残荷,我则爱听晚唐的烟雨濛濛,假如窗外没有如扇的芭蕉来清脆你的心情,就用我葱绿的肺叶,来为你撑起这潇潇夜雨,如果窗外没有一颗梧桐,我便做你的终身庇护。(《黄昏•雨夜》)我的思念,落到了这条河里,你的牵挂,载满了那条小船,我把思念变成纤绳,你把牵挂,系在了我的心上。(《思念》)

读杨辉隆的这些爱情诗,有哪一个拥有真情的人不被这些优美真切的诗句感动,不被这些干净脱俗的诗句感动,不被这些热情似火的诗句感动。杨辉隆这些干干净净的爱情和这些干干净净的爱情诗,在如今这个感情泛滥的年代,让我们找到了那种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的清纯雅致,让我们想起了那意境深远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让我们想起了那个遥远的下午驻足村头遥望远方。

杨辉隆的爱情诗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群,有山里女人有三峡妹子有养路工的妻子还有城市里面的少男少女,不管是那一种人群,在杨辉隆的诗歌里面都是那么的可爱,都是那么的丰满,都是那么的情感真挚。杨辉隆用自己那干净的语言描绘出了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爱情,养路工的爱情像道路一样悠远,农家妹子的爱情像庄稼一样壮实,贫穷下岗工人的爱情还在茂盛的生长永不会衰落,乡间阡陌间和城市马路上的少男少女,在痛苦的生活中追求生存权利而更顽强的追求着爱情。杨辉隆的这些爱情诗就像巫山神女峰上的朝云暮雨,而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竟透露出一些阳光和青草的味道。

著名诗人匡文留在给杨辉隆的诗序中这样说道:在杨辉隆的人生之旅中,爱情始终是眼前的那片绿洲,令他跋涉得无怨无悔,为他的歌吟源源不断的注进新鲜而空灵的风和雨露,使他那支坚韧又灵动的诗歌之笔倚天地而蹁跹,蘸挚情而潇洒,让饱经沧桑而依然年轻,跌宕九曲却愈显蓬勃的爱情诗犹如神女峰凝目而近,一唱三叹,回味绵长。

在这里,我想用杨辉隆的几句诗来作为其爱情诗的理解,不用任何的添枝加叶,我想任何的添枝加叶都会损害其纯洁性:生命对我只有一次,真爱对我同样只有一次,在生命与爱的天平上,我宁肯选择后者,相信我,今生你是我生命的常青树,我是追随你的守望人。(《黄昏•雨夜》)杨辉隆正是这样一个守望者,一个执着的爱情守望者,他的那份情和那份爱,通过自己的诗歌驻守于天地之间,感动着无数同样充满情爱的守望者。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这道风景里,我们看到了真情和真爱,看到了那遥远的感动。

亲情两字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动人的字眼,那份博大的爱,那份带血的情,无不让世人为之动容。在杨辉隆的情诗里面有一部分就是描绘亲情的,这类诗歌直抵诗人情感的内核,诗句中饱含着对亲人的那份浓得怎么也无法化开的情。

在杨辉隆的亲情诗歌里面,我觉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首感人肺腑的《母亲》了:深刻伫立于田埂的母亲,回望是我双眸的痛,那个弯腰的过程,和成熟的稻子没有两样。回望是一种热爱和亲密,母亲将一个个最真的愿望,捂热或充实,抵御或防护,生命中所有的冬天和饥饿。我一直梦见稻田,梦见母亲滑过稻浪的泪水,砸痛我黑夜里弥散的情话,于是,我总走不出母亲的目光。我想展开一片秋天的翅膀,我想把稻田提升到极地的高度,变换着词语和章法,雨一样的低泣着,风一样的吟诵着,母亲养育我的喜悦和辛酸。

朴实在语言,真挚的情感,隐藏在最深处的疼痛,这就是杨辉隆诗中的亲情。在杨辉隆的回望中,母亲在田埂上那个弯腰的过程,竟和成熟的稻子没有两样,质朴得没有任何杂质的语言,带着浓浓的泥土的气息,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回望的目光,弯腰的过程,梦里的泪水,饱经沧桑的动感之美在诗中完美结合,让读者在潜意识里进一步的体会到那震撼的人格魅力和触摸到那丰满的人物形象。

史铁生在那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里面,用最最质朴的语言阐释了最最伟大的亲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灵魂,我一直记得其中的一句话: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朴实无华的语言透露出感人肺腑的关爱,杨辉隆的诗歌同样是如此,无论怎么变换着词语和章法,我们总是走不出母亲的目光啊。在这里,亲情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而我们读者的灵魂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

杨辉隆的亲情诗里面还包含了一类兄弟情,一类宽泛的兄弟情,那是三峡的男人博爱和温情,那是热血男儿的舍弃和大度。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杨辉隆这样的诗句:喝长江水长大的兄弟啊,听惯了船工的号子,唱熟了三峡的情歌,如背囊的恋乡情结难以放下,为了几代中国人的梦,你放弃了现成的巢,另择新枝,多年后,你便是地道的,北方汉子,江浙男人。外迁的兄弟啊,家中有我,父母有我,放心地去吧,想家了,就回来看看。(《外迁的兄弟》)杨辉隆诗中的三峡男儿,为了国家舍弃小家,那份真情大爱真的显得弥足珍贵,诗中的那份温暖而博大的兄弟情,更是超越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显现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高尚情操,读来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常言道,不爱故土不恋乡情的人是很难写出真正浓郁的情诗的。杨辉隆对于故土的历史文化和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真情,以致于在他诗歌里面常常出现了这样一类情诗——乡情诗。对于故乡的感情我们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的,那里有着自己的岁月,有着自己的思念,有着自己的过去,有着自己流动的血液。杨辉隆在自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份情感始终无法着陆,有一种心痛啃噬着我的灵魂。我相信这应该是杨辉隆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的真实写照,那份啃噬着灵魂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奔涌不息,终于诞生出了诗人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这里一点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在杨辉隆的情诗里面,我独独对其乡情诗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种共鸣一种净化一种灵魂深处的契合。我甚至可以这样说,杨辉隆的乡情诗不管是在语言的锤炼还是在主题的挖掘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来有一种让人产生巨大悲悯情怀的作用。诗歌中那种对于人性的关注和生命的探讨,足以使其诗歌具有一种永恒的难以磨灭的魅力。

说到杨辉隆的乡情诗,是怎么都无法迈开这么一首长诗的,这首诗就是杨辉隆那极具震撼力量的《腹地》。杨辉隆的《腹地》一诗由十首短诗组成,每一首短诗都有着一种象征意,而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大气磅礴的诗情。杨辉隆的这首诗里,腹地其实就是那生他养他的故土,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被岁月吞噬的古老的土地。诗人在诗中到底是怎样来凸显出腹地亦即是故土的意蕴的,我们现在就来结合诗句作一些简单的阐释。

杨辉隆在诗歌的开篇短诗里面这样描述腹地:回老家的路上,路很陡峭,母亲站立村口,了望的目光削平了坎坷,来来往往,我如履平地。(《腹地•其一》)此时的腹地是村口的小路。在这条陡峭的小路上,一头连着诗人,一头连着母亲,正是母亲那无限的关爱,才让这么一条坎坷的小路变得平坦。腹地在此即是亲情,即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故乡情。老家很近,老家也很远,近处是母亲的乳头,远处是我带血的脐带,腹地因此而神圣。(《腹地•其二》)此时的腹地是神圣的生命,是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故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即是我的腹地,诗人在此阐释了一种生命的理念,一种敬畏生命的精神。我在腹地生存的时间太久,生存是一种艰辛,儿奔生,娘奔死,那年,我看母亲是少妇,现在,我看母亲是老妪。(《腹地•其三》)此时的腹地是时间的流逝,是生命的消亡,是一种生存的艰辛和苦难。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活着,有时候比死亡更加可怕。这里蕴含着一种生命的哲理一种生存的哲学,杨辉隆已经通过自己的诗歌带给了我们以一种极大的悲悯情怀,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时,我迅速的想到了两个著名的作家:余华和余光中。余华的作品就是在揭示生存的苦难中阐释本真的人性的,如此说来,杨辉隆的诗歌已经触及到了人性的高度。余光中有一首著名的诗歌《乡愁》,里面有这么几句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短短的几个字,饱含了无限的愁绪和情怀,我们再来看杨辉隆的诗句,难道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从那年到现在,里面饱含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沧桑啊!斑驳的老床是腹地最好的见证,腹地通往外面的路,写满了母亲的艰辛,我是这条路上来回奔跑的孩子,一生都忘不了老床有多长,路有多长。(《腹地•其四》)此时的腹地是岁月的见证,是成长的道路,是艰辛的亲情。我在岁月的流逝中成长,生命在腹地故土里成长。外婆死了,母亲老了,我也快老了,可我的儿子还年少,我的孙子呢,在遥远的腹地歌唱。(《腹地•其五》)此时的腹地是生命的感悟,是生命的轮回,更是新生命的见证。此时的诗人就像一个临江悲诵的哲人,洞察着人生的玄机,参透着生命的哲学。岁月总是不停地流逝,季风总是不停地吹拂,对腹地的虔诚就是对母亲的深爱,离开腹地,思念瘦成了竹,回望腹地,那里有少妇正在临盆。(《腹地•其六》)此时的腹地是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是未来新生命的诞生。诗人从悲剧到希望,从死亡到出生,伴生着大苦痛和大悲怆,生命的循环往复正在此产生。啊,腹地是故土,腹地是长肥了的河流,现在的故土,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腹地•其七》)此时的腹地是诗人那魂牵梦萦的故乡,是故乡那挥之不去的深情。三峡工程蓄水之后,诗人的故乡奉节老城已经被江水淹没,而新建的新城则搬迁到更高的半山腰上了,故而诗人在诗中说故土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此时的腹地已经是一种乡情,一种不管江水怎么涨高都无法淹没的故乡之情。城搬了,家也搬了,新城的每一条大街,浸饱了民工的汗水,滋润了碧绿的江水,腹地在涅槃中永生。(《腹地•其八》)此时的腹地是故土的搬迁,是民工的汗水,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家园没了,故土没了,诗人没有悲观,而是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看到了涅槃之后的重生,这是一种大悲痛,更是一种大胸怀。鳞次栉比的高楼,挡不住季风,装饰一新的新居,抹不去对往事的怀念,老屋老街老母亲是不老的情愫。(《腹地•其九》)此时的腹地是诗人那些永远不会忘记的往事和岁月,是一种对逝去的故土忠贞不渝的感情。岁月不老,往事不老,故土亲情更不会老。在诗歌的末尾,杨辉隆把故土之情进行了一种大幅度的提升,提升到了一种哲理的高度:我把对腹地的忠诚酿成酒,我把对母亲的热爱写成诗,面对腹地,山里长大的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崇拜。(《腹地•其十》)山里长大的孩子,山里长大的诗人,懂得了什么叫崇拜。诗人在这里崇拜什么呢。自然是那故乡之情,亲情之爱,人性之美,生命之真谛。

最为让我敬佩的是,杨辉隆对故乡故土的情感并不是一味的赞颂和褒扬,而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一种客观冷静的思索。诗人在看到故乡那些光明美好的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了隐藏在深处的那些值得我们认真去思索的一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的这句诗可谓是道尽了人们对于故乡故土那种最最真切的情感。杨辉隆的诗歌里面同样充满了泪水,充满了关切悲痛的泪水。

我在给杨辉隆的诗歌进行分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矛盾了很久,因为诗人的故乡就是三峡,他的有些三峡诗和乡情诗根本就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有着重叠的地方,这让我很是为难。现在我再一次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杨辉隆诗歌里面对故乡故土的思索和充盈的泪水,使我再次想到了他的一些三峡诗,尤其是那首让人深思的《白帝城》一诗。所以在此我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是把杨辉隆那些单纯的描绘三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歌划为了三峡诗的,而把其总体描绘三峡的故乡情怀而不是具体的人文景观的诗歌划为了乡情诗的。

眼里带着这滴关切悲痛的泪水,我迅速想到了杨辉隆的那首《出峡》中的一些诗句:走出夔门,天地就宽了,路也宽了。其实,路不要太宽,能让两个人,拥着通过就够了。(《其三》)李白的轻舟不见了,香溪的水也不香了,猿被他的子孙们吃光了,剩下的是光秃秃的岩石,一尊比一尊丑陋。哭泣的,不仅仅是离人。(《其五》)神秘的三峡已无神秘,所有的神秘,都漂向了大海,像船头那对青年男女,拥着亲嘴一样,一览无余。(《其六》)

从《白帝城》到《出峡》,作为古圣先贤后代的人们,品格操守文化精神都在一步步的退化和丢失,哭泣的难道真正只有离人吗,当然还有我们的故乡三峡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三峡工程的建成,在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三峡的自然人文景观。现在的三峡已没有原来的那么雄伟和险要,同样失去了那动人的神秘,这些随着江水的上涨而失去的自然人文价值,应该由谁来替他埋单。

杨辉隆的乡情诗里面还有这样一些诗歌,这些诗歌描绘的是在故乡那片古老的土地上苦难的生活着的乡亲们。这些诗歌,展现的是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以及那淳朴的乡情,如大地一般质朴,像乡亲一样亲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民的质朴就如同地里栽种的玉米大豆一般,不矫揉更不做作,但是却很真实。农民的苦难如同那漆黑的夜空一般,望不到边际,农民的幸福同样是那么的简单,简单得就像一杯清水,一眼望去就无甚明了。杨辉隆是农民的儿子,在他的诗歌里面,自然少不了那些淳朴憨厚的农民兄弟,诗歌里面早已是珍藏着一份浓得无法化开的真情。我这里迅速的想到了《烈日下看见农民锄地》和《春天》这两首诗。

太阳咬痛了我细嫩的皮肤,我看见,农民挥汗锄地,是否也碰痛了他青铜般的头颅?我在疼痛的叹息中,闻到了农民幸福的汗香,从早到晚都未散去,我知道,那是秋天的血液和粮食。锄头的声音响起,那是动听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太阳落了,夜莺在树梢歌唱,农民把汗水集合在大地中。收获的幸福不在于抵达美好的愿望,在于粮食仓储的多少,在于刻下粮食的名字和模样,当团年的筷子把一年的收获翻动后,农民,仍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烈日下看见农民锄地》)杨辉隆的这首诗分明就是一首关于苦难的咏叹调,关于农民愿望和生活的歌唱词。这里有着生活的苦难,有着耕耘的辛劳,有着愿望的真实,有着幸福的简单,有着生命的真谛。诗歌里那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和着诗歌那平实的语言活生生的走进了读者的脑中,带来了一些关于生活和生存的话题和启示。

一群蜜蜂,舞动一朵桃花,仿佛舞动着整个春天,我急忙望一望远方,锄头的声音已击碎天空,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读懂季节。沿着春天行走,一粒枯草的嫩芽,在脚下攒动,照亮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了一种叫光芒的东西,让父老乡亲,快乐无比。(《春天》)比起前一首诗来说,杨辉隆的这一首诗,虽然里面含有无比的苦难,但我们却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收获,看到了简单的幸福,看到了那纯洁无瑕的质朴灵魂。这就是杨辉隆的乡亲,这就是三峡的农民,这就是中国的农民,这就是那群可敬可爱的大地的儿子。

杨辉隆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诗人,他的乡情诗是一首首悲壮苍凉的歌,诗歌里充满着生活的吟唱和生命的呐喊,充满着生命的同情和悲悯,蕴含着一种生存和生命的哲学。这就是杨辉隆,一个生命的歌者,一个执着的生命追寻者,他在他的诗歌里面执着的追寻着生命的真谛,描绘着苦难的灵魂,刻画着故乡的情深,体会着生活的感动,在诗歌里面进行着一种诗意的栖居。

怀古咏史诗

杨辉隆的诗歌里面还有一类具有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的诗歌,这类诗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和文化的积淀,读来让人不忍释卷。我在为杨辉隆的这类诗歌分类的时候其实十分矛盾,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诗人的这类诗歌,我在想到底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杨辉隆的这类诗歌才合适呢。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想到了杨辉隆的一组诗歌的题目,想用这个诗题来为诗人的这类诗歌命名,这就是“行走与歌吟”,因为杨辉隆的这类诗歌,大部分都是诗人在人生路途中,因为到了一个地方而产生一种感悟,从而创作出来的诗歌,用“行走与歌吟”正好契合诗歌的内容,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怀古咏史”这个词语来命名杨辉隆的这类诗歌,因为这类诗歌基本上都是对“古迹”的凭吊和感悟,所以我认为杨辉隆的这类诗歌可以划为怀古咏史一类。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亦即是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和想象,同时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感慨。

在杨辉隆的诗歌里面,这类诗歌是我最为喜欢和欣赏的诗歌之一,诗歌里面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历史文化气息足以让我陶醉和值得我们去认真品味。这里,我顿时想到了杨辉隆的那首《大足石刻》:历史被历史证实,文化被文化锻铸,奇迹被奇迹追捧,古老被年轻诠释。在这里,石刻已不是神的天堂,而是游人眼里一本厚重的书,还散发着墨香。走进大足,走进石窟,犹如走进了一座美的殿堂。历史已被定格,远去的东西被还原,一个民族就是这样落地生根,一年一年长得枝叶茂盛。石刻艳如桃花,造像灿烂如霞,游人的悠闲并不轻松,那些飘动的裙裾,那些轻移的脚步,都是一串串探究的目光,一路追逐一路叩问。每一座造像都是大足的一枚徽章,每一处文字都是华夏的历史,不论是别在胸前还是诵读,都不会褪色都会坚信,一个民族的伟大。大足石刻,在中国在重庆的版图上,也在游人的记忆里,大足大丰。

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在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大足石刻的时候所写,诗歌里面透露出的历史沧桑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足以让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倍感自豪。这首诗是一种文化,一种华夏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说,足以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诗歌里面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真正的打动了读者,激起了读者的认真思索和一路叩问,叩问华夏历史,叩问中国文化,叩问一个民族的未来和伟大。

我们再来看看杨辉隆这类诗歌里面的几首诗,看看诗人那份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真诚和崇敬,那份执着和感动。下雨了么?开花了么?是谁把这么美好的名字,赋予腥风血雨的内容?是谁把一块风水宝地,变成了断头台?雨花台,诗人在这里已泪雨滂沱。(《雨花台》)在这里我认识了中山先生,392级台阶,每一级都是一句警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天,浩淼的大海,被海峡两岸的人们,望成了团圆的通道。(《中山陵》)太阳还未升起前,这里便有了光明,如今,名人们走了,街却留在了这里,时代前进了,思想却留在了这里,一条普通的街,街上每一块石砖,都是踩不死的灵魂。(《上海多伦路名人街》)那次会议,彭德怀,压根儿不知道大难临头了,以无私无畏的胆略,请愿,又以含冤受屈的热泪,下台。彭总啊,你只知道庐山是避暑的去处,却不知道这里也会有寒潮。今天,庐山会议旧址,成了游人观瞻的圣地,而你是高风亮节,却成了,不少游人的人生座标。(《庐山会议旧址》)先行者在这里种下一粒种子,28年后长成一个太阳,把神州照得通红。从此,南湖在中国版图上,已不是简单的湖,它是光明的诞生地。(《嘉兴南湖》)

江苏南京雨花台本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后来却成了革命志士的刑场,在这里遇难的革命烈士和群众居然达到了十万。诗人杨辉隆对雨花台的这段历史倍感伤痛,在诗中连用了四个问句,叩问历史叩问苍天叩问那无法抹去的悲痛。诗人的情感已难自禁,灵魂已然震动,找不到一句合适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直接用泪如雨下来代替那无法言说的感情。句句是血,句句含泪。当年的革命先驱中山先生为了那伟大的事业奔波一生,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人。今天,我们的同胞渴望祖国的统一,那份深情大爱足以让世间所有的感情都黯然失色。杨辉隆那动人的诗句直抵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灵魂,道出了我们中国人那隐藏的最真切的愿望。浩淼的大海,被海峡两岸的人们,望成了团圆的通道。当我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一个眼里充盈着泪水的诗人形象,那是赤子之泪,那是渴望之泪,那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泪。多伦路本是上海一条普通的小街,但这条街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说,一条普通的小街竟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上海发展的沧桑历程,这条街就是这个历程的印迹和文化缩影。鲁迅矛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文学活动铸就了这条街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闻名遐迩的鸿德堂白公馆汤公馆以及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等积淀成了这条街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流连忘返。你似乎还能聆听到这里曾经激荡文坛的震耳惊雷,你仿佛还能感受到这里曾经强劲跳动的“民族魂”脉搏,你依稀还能呼吸到这里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街上每一块石砖,都是踩不死的灵魂。杨辉隆用诗句诠释了这条小街的厚重历史,诠释了这条小街的文化气息,诠释了这条小街的动人气质。庐山会议中彭德怀的高风亮节,嘉兴南湖上的光明诞生,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杨辉隆的诗歌中得到了赞美和诠释,杨辉隆用自己诗人的真诚尽力刻画着那些已然逝去的历史,赞颂着那些永远存在的精神。

那些历史古迹,那些过往岁月,那些动人精神,在杨辉隆眼中都是一行行精美的诗句,诗人用自己的诗歌阐释着历史,阐释着文化,阐释着民族精神。杨辉隆的这些诗歌足以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他的诗歌里面,我们读出了历史文化,读出了民族精神,读出了一个诗人的良知。

竹枝词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易懂,音调轻新明快。据《乐府诗集》记载:竹枝,巴歙也。巴即是巴郡,亦即是在今重庆市东部的奉节至湖北宜宾一带,歙亦即是民歌,那么竹枝词其实就是流行于三峡一带的民歌。巴人能歌善舞,巴人民间的竹枝词,都是能唱能跳的,类似于今于的灯歌,每逢佳节,巴人都会欢聚一堂,击鼓踏歌,联唱竹枝。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经过加工和创新,把竹枝词从巴人民间带进了文学殿堂,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其发扬光大,这时,竹枝词便成为了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刘禹锡也因此被人们公认为竹枝词之祖,其创作开辟了一条文人诗歌与民歌相结合的道路。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禹锡被贬为夔州刺史。次年正月,刘禹锡来到夔州。在这期间,他学习了这种民歌形式并创作了十一首著名的竹枝词,比如其中的这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至此,一直流传于民间的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刘禹锡之后,历代文人都纷纷仿写竹枝词,尤其是到过三峡的文人。竹枝词经过历代文人推陈出新,在内容和体裁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以致三峡竹枝词这朵峡江奇葩,在中华文化大地上灿烂的开放,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代三峡诗人出生在竹枝词发源的三峡本土,自然不会遗失这美丽的诗歌形式,他们通过自己创作的竹枝词,赞扬盛世歌咏民俗,歌唱爱情描写风光,使得这种从唐代就一直经典不衰的诗歌体裁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些现代三峡诗人之中,杨辉隆的竹枝词自然是其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我现在抄录几首并以此来看看杨辉隆竹枝词的一些特点和魅力。

杨辉隆创作的竹枝词大致有以下几首:春日携眷登山岗,满目新绿梨花香。路遇红颜话不尽,娇妻扭头泪汪汪。(《登莲峰》)船过瞿塘观滟滪,怪石早已无踪迹。抬头忽见鹰比武,低头看潮潮更激。(《过滟滪堆》)春水秋池夏夜长,拂晓醒来两茫茫。世人谁能痴如我,君梦香甜我惆怅。(《新竹枝词其一》)

竹枝词在创作方法上往往运用白描的手法,抓住描写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成功描绘出千姿百态的社会万象。突出典型形象是竹枝词表现方法之一。所谓典型形象就是能反映事物本质而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竹枝词的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诗的形象性更加鲜明突出,更富感染力。同时,竹枝词清丽宛转,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杨辉隆的这些竹枝词具有竹枝词的显著特点,读来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比如那首《登莲峰》一诗,语言清丽幽默有趣,韵律和谐有致,形象极其生动鲜明,以简洁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可爱动人的少妇形象,一幅温暖有趣的生活画面就如此清晰明白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瞿塘潮水,夏夜思念,朦胧爱情,生活趣事。杨辉隆用自己那三峡男人粗犷的性情描绘出了如此细腻温婉的真情,实在是难能可贵。

杨辉隆作为三峡诗人,通过自己的实际创作,延续着三峡竹枝词的永恒生命,使得这种优美的诗歌样式不断的发展下去,为我国诗歌的创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相信,三峡竹枝词在以后的诗歌历史中,更加会大放异彩,展现出三峡民间诗歌永恒不衰的巨大艺术魅力。

地震诗

2008年5月12日那场巨大的灾难震碎了汶川震碎了中国震碎了国人的灵魂。灾难已经过去了,但那份难忘的疼痛仍然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底。中国是坚强的,面对深重的灾难,我们的民族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苦难中的坚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也是一种抒发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大地震,使得中国诗歌被沉重的灾难激活,一时之间出现了大量以抗震救灾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作为诗人的杨辉隆自然不会例外,他时刻关注着民生关注着人们的命运关注着生命关注着这个时代。在地震发生后,杨辉隆创作了一系列有关地震的诗歌,这里面有短诗,有长诗,更为主要的是有着诗人杨辉隆那博大深沉的情和爱。

当我读到杨辉隆的地震诗的时候,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那份最真最浓的情感被诗人的诗歌唤醒,让我突然之间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这正是诗歌的本质——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我们先来看看杨辉隆的两首关于地震灾区人物素描的短诗:一个初为人母的小护士,因为那个刚满四个月的,藏族婴儿哭得厉害,便用人间最美的乳房,当起了临时妈妈,虽然乳汁改变了流向,却连通了小才仁曲宗的心,看着孩子吮吸乳头的样子,那样可爱,一种当母亲才有的幸福感,就传遍了全身。(《临时妈妈——致张淑英》)我把你的歌声记下了,把你的眼泪收藏了,把你的勇敢学会了,才仁旦周,一个十岁的孩子,身影还那么稚嫩,你穿行在救灾现场,是那么的不起眼啊,你捡垃圾当翻译,安慰失去亲人的人——叔叔,别哭!我说,你也别哭啊——才仁旦周!对着电视机,我却哭了。(《最小的志愿者——致才仁旦周》)

这是杨辉隆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创作的两首短诗,从这两首诗歌里面,我们看到了那巨大的灾难,那真挚的感情,那深情的大爱,那坚强的人民,那不屈的命运和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这些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最为重要的是在大部分地震诗歌都在描绘痛苦和灾难的时候,杨辉隆却更多的关注到了灾难中的人性美和对未来的希望。对着电视机,我却哭了。是啊,面对这样的灾难,只要有一点良知的人,谁人不哭谁人不痛,杨辉隆用自己的诗歌道出了我们心中那份最为真挚的情感和那份最为纯洁的爱。

在杨辉隆创作的地震诗里面,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震撼效果的应该就是那首报告体长诗《震撼的证词——汶川大地震祭》了。这部长诗,是诗人杨辉隆多次到汶川地震灾区体验生活后,历时一年多时间创作而成的,长诗用叙事的口吻,抒情的笔调,多视角全方位的反映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和恢复重建的感人事迹。杨辉隆的长诗里面描绘的都是真人真事,可读性和真实性二者兼备,使得长诗具有了史诗的性质,同时,用诗的形式反映宏大的事件,使其成为“报告体长诗”,这在中国诗坛也算得上是一个创举。

著名诗评家蒋登科先生在给杨辉隆的诗序里面这样说道:这是一部激情燃烧的长诗,这是一部充满血泪情爱的长诗,这是一部关注大事件张扬主旋律的长诗。创作这样的长诗不仅需要诗人具有非凡的才气和技巧,还需要诗人具有大视野大胸怀大爱心。很显然,杨辉隆就具有这样的才气这样的视野这样的胸怀这样的爱心。杨辉隆的这部长诗是激情之后的冷静,是冷静之后的再思考,是思考之后重新爆发的激情,真正可以说是一部激情燃烧的诗篇。和一些短诗相比,杨辉隆的这部长诗的主要特点就是场面宏大视野开阔激情澎湃,几乎是全局式的抒写了大地震之后的各方面状况以及诗人的精神体验。

读杨辉隆的这首诗,我们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灾难发生的现场,回到了离我们不远的历史之中。杨辉隆在诗歌的开篇这样写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间在那一刻凝固。猖狂的地魔,顷刻之间,袭击了中国,袭击了汶川,袭击了城市乡村,袭击了党政机关,袭击了工厂校园,袭击了万亩良田,袭击了父老乡亲,袭击了兄弟姐妹,袭击了五谷六畜,袭击了鸟语花香……

不加掩饰的说,我很喜欢这个开头,很喜欢这种诗歌带给我的感觉。我在第一次读到这个开头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词:震撼。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是一种由诗歌带来的共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诗人杨辉隆用了一连串的袭击,再现了地震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那种由排比造成的气势和情感体验真正的袭击了我们的灵魂。这一连串的袭击,由中国到汶川到城市乡村到工厂校园到兄弟姐妹到鸟语花香,由大范围到小事物,由具体的地域到充满诗意的境界,一层层一步步一点点一滴滴,无不震撼着国人的同情,啃噬着国人的灵魂。

灾难还在继续,疼痛还在延伸:碧蓝的天空啊,瞬间改变了颜色。绿色的大地啊,顿时裂开了伤口。生民之哀,家国之痛。苍天在哭泣,大地在哭泣。掩埋在废墟中的生命在呼救。汶川大地震,电视上滚动的黑色文字,如一把把尖刀,插进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口。诗人杨辉隆在诗歌里面以无限的真情真实的描绘了那场巨大的灾难,可以说诗歌里面的任何一句诗都是灾难都是血泪都是一种揪心的疼痛。面对着如此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从此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还是从如此的疼痛下坚强的走出来。在大部分抗震救灾诗歌都以悲凉的基调描绘生命的脆弱和灾难的疼痛的时候,杨辉隆关注到了那种疼痛中的坚强,那种难能可贵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杨辉隆的不同之处,关注大事件关注大灾难,但更为关注的却是灾难之中的主旋律。

在描绘完这场空间的大灾难之后,杨辉隆在诗歌里面这样写道:地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同胞们关注的目光聚了过来,无数双援助的手聚了过来,华夏同胞的心聚了过来,在人们痛苦绝望的心中亮起了温暖的火苗。这一切,如黑暗中的一盏灯,让所有的灾民,让哀伤无助的心看到了光明。废墟中孩子们举起的手抓到了依托,废墟下挣扎的生命看到了生的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万千支救助的队伍,向灾区全速挺进。万千个救助的战士,向灾区星夜兼程。万千辆装满物资的汽车,向灾区开过来了。万千架载满物资的神鹰,向灾区飞过去了……

在这之后,杨辉隆就分门别类的描写了灾难中的人群,这其中包括国家主席总理以及军人教师和警察党员群众志愿者等等,这些真实的人物事件成了诗人情感抒发的依托,共同体现出了团结友爱的品格和精神,正是这些品格和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民族魂魄。

我这里先不作任何的评论和叙述,我们先来看一看世人杨辉隆那些诗句本身,看看这些诗句带给我们的震撼。曾记得,在余震不断的救灾现场,您俯下身子,亲吻失去父母的孤儿罗梦夕,您深情地说:爷爷以后还会来看你的。这一句爷爷,让世人动容,这一句爷爷让国人动情啊!这一刻,国人看到了您眼里含着的泪水,正欲滴落。这一刻,让灾区人民更加坚信,亲民爱民的您和灾区人民——痛连着痛,心连着心。这就是地震中我们可敬可爱的胡总书记,那苍老的背影述说着一个国家主席那坚定的信念。您不慎摔倒,手臂出血,却把要为您包扎的医护人员推开。这一看似简单粗暴的举动,无声胜有声——您个人的安危,怎比得上废墟下群众的生命!总理啊,当您站立北川山头,久久地不肯离去,久久地凝望,挥手与一个县城告别的时候,其实北川,怎能走出您沉重的心情?那情景,让每一个中国人,再一次泪眼朦胧。这就是地震中我们可钦可佩的温家宝总理,那感人的画面述说着一个国家总理那爱民之情。当余震发生的时候,面对撤退的命令,一名战士跪下说:让我再去救一个吧!另一名战士的腿,被钢筋划开10厘米的口子,医护人员要为他包扎,他却推开了,我用纸包一下就好,绷带留给需要的人用。这就是地震中我们可爱的子弟兵,我们生命的守护神,那铿锵的话语和感人的行为述说着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使命。四个孩子获救了,可是,我们的谭老师,却把自己塑成了,世上最美最动人的雕像。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师德的庄严。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这就是张米亚,对自己人生座右铭——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最好的诠释。这就是地震中我们可敬的人民教师,那动人的场景述说着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师魂。没有通知,没有命令,没有犹豫!地震发生后,灾区的人民警察,在通讯中断,家人生死不明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冒着频繁的余震,第一时间,从家里,从路上,从各个方向赶往工作岗位。老警察李跃进,面对同样是警察儿子的遗体,他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用矿泉水为儿子洗了把脸,二是轻轻地摘下了儿子胸前的警号,把它戴在自己的胸前。从那一刻起,李跃进的内心和骨子里,就不仅仅是悲痛。他向灾民宣誓:一代警察将肩负起两代警察的重任。这就是地震中我们的人民警察,那简单的话语和行为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内涵。5月14日18点,结伴从南京来的3位志愿者,踏着夜色从成都出发了,直到黎明时分才到了北川。三位志愿者顾不上片刻休息,饿着肚子就投入到工作中,但是,直到现在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就是地震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述说着什么叫做奉献什么叫做付出。除此之外,杨辉隆的诗歌里面还涉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不管是谁,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文章叙述到这里,其实杨辉隆的地震诗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了。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想把其来作为杨辉隆地震诗的概况:疼痛中的坚强,废墟中的崛起,灾难中的重生。悲痛而不消沉,苦难而不迷失,在困难中奋飞,在伤痛中成长。杨辉隆强忍悲痛,把自己的着力点放置在了未来,放置在了疼痛之中的坚强上,为我们民族的未来点燃了一点希望之光。我现在可以回答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了,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我们是该沉浸在悲痛之中还是该勇敢坚强的走下去。其实,杨辉隆已经给了我们答案,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振奋的答案。在如此众多的地震诗中,杨辉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释了自己的人生理念,阐释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宗旨,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以自己一个诗人的良知,用生命和灵魂赋予了自己的诗歌以强大的生命力。我在想,这就应该是杨辉隆地震诗的灵魂。诗歌一旦有了灵魂,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永恒的魅力。

杨辉隆在诗歌里面刻画了无数个英雄的形象,这里面有总体刻画的,有典型刻画的,正是这些无畏的英雄,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诗人呼岩鸾用了“废墟上的英雄群像”来作为杨辉隆诗评的题目,我个人觉得是相当准确的,杨辉隆正是通过自己的诗歌刻画着这一个个无名的英雄,这一个个动人的英雄。诗人杨辉隆就这样用自己的长诗,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树立起了一尊尊高大伟岸的英雄群体塑像。这些英雄在地震前都是普通人,在地震远去后还是普通人……但这些普通人在地震中站立起来了,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坚不可摧的力量”。昂扬的韵律使全诗笼罩在战胜震灾重建家园的大悲壮大乐观氛围中,预示着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前景。诗人在诗歌的“春回灾区”一章中,正是描绘了这种希望,这种创造美好明天的希望。杨辉隆在长诗里面真诚的歌颂了真善美,同时提到了人性的升华,求生的意志,人类之爱等等这些人性的本质问题,使得诗歌具有了生命哲学意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辉隆在歌颂的同时还没有忘记理性的思索,在长诗的结尾一章里思考着地震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杨辉隆那蓬勃的激情和悲痛下的坚强,读读这些让我们充满希望和热血的诗句。地摇天不塌,巍巍我中华!无情的大地震可以震倒我们的房屋,破坏我们的家园,夺取同胞亲人的生命,却摧不垮我们钢铁般的意志,挡不住我们战胜灾难的勇气。中国,从来没有在一场灾难中弯下膝盖!中国,也不会因为一场灾难,折断腾飞的翅膀!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对破碎的家园,面对死难兄弟的遗体,我们把滚烫的眼泪,风干成,战无不胜的力量!大爱无边,力量无穷。在大灾难中,我们更看到了——中华民族高高挺起的脊梁,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汶川大地震,轰然倒塌的是建筑,而从废墟中赫然挺立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是最有希望的孩子们。悲痛与感动同在。坚韧与爱心同生。团结与抗争并肩。垂首致哀,13亿颗心朝着同一个方向——透过眼泪,世界看到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坚不可摧的力量。春天是孕育,春天是成长,春天是蓬勃的希望……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的灾区人民,英雄的中国人民,正在这一片浴火重生的春天的大地上,创造着新的奇迹,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当总理在北川一间教室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时,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都在感受着一种召唤——昂起倔强的头颅,燃起火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这就是杨辉隆,博大深沉的爱,撕心裂肺的痛,坚强不屈的信念,充满希望的未来,这一切的一切就构成了杨辉隆诗歌那巨大的魅力和动人的情怀。地震虽然远去了,但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依然存在,杨辉隆用自己的诗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我们应该沿着这条道路勇敢的走下去,勇往直前。

大致说来,杨辉隆的诗歌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上几类,当然,这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其他诗歌没有包含在这些类别之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和论述了。这就是杨辉隆,一个至情至性的诗人,一个永不言弃的诗人,一个坚守着诗歌精神的诗人,一个愿意为诗歌奉献出自己一生的诗人。

(郭大章: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重庆巴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