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花开的声音在具象、形象、意象三象的来回走动中响起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2年6月4日     

呼岩鸾

梅万林先生所著《花开的声音》,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我细读之后,真实地感觉到,集中57篇散文,都是饱含散文之味的成熟的散文;作者是一位深得散文之道的成熟的散文家。最早的一篇《三峡坨子肉》写于1993年7月,最近的二篇《此刻,我在延安》和《龚滩的时间之殇》写于2011年9月。梅万林一笔连着两个世纪,把近二十年间迅疾变化着的世风人情、江山社稷、人文礼乐、新典新事,进行观察、发现、思考写出来十几万字散文,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学,都是有价值的,值得不想看或看厌了市场乱象的人去看看。

我在阅读中又感觉到,梅万林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应该是学者型的散文家;又是一个审美精细性情灵动的人,应该是诗人型的散文家。但他在各种样式的生活场中滚爬过,也有着普通人的感情和好恶。因此,梅万林散文的场景,从体制到题材,呈现着绚丽和斑驳。他的散文基本上可分为:散文诗、文化散文、叙事散文、社会批评散文和民俗散文。

梅万林散文中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是他的散文诗,诗味丰足诗意充沛,既有着散文的诗美,又有着诗的散文美。不押韵,韵不在句脚而在文中;不分行,节奏旋律不在行中而在人的阅读情绪中。艾青早在1939年就看出来,“由欣赏韵文到欣赏散文是一种进步”,并且断言,很美的散文就是诗,很丑的诗是最坏的散文(《诗的散文美》)。人们早就看见了惠特曼诗歌《草叶集》的散文美,和何其芳散文《画梦录》的诗美。

梅万林散文诗中最出色的一篇是《花开的声音》,首先表现出散文的弥漫之美,让众多原本不应该有声音的事物有声音。“你听到云飘的声音了吗?”,“你听到雾绕的声音了吗?”在美学中,一切都是有声音的。声音在美学允许的合理性中,是“月光”,是“天使”,是“希望”,是“心房”,是“风筝”。当然,这些异化成可视所触的形象的声音,是由诗歌通感的甬道中传过来的。此后,诗歌的凝聚之美显身。“花开的声音”终究是“人间最美好最美妙的声音”。“我们怎样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呢?”散文家给欲听而不可能者指出的仍然是那条诗歌通感的甬道,不过甬道的美学色彩更精致了。必须定义“花”是什么?这个定义又必定在诗歌通感中展开。花在春天是“最美丽的预言”,在夏天是“最时尚的女子”,在秋天是“最漂亮的新娘”,在冬天是“最迷人的盛装”。然后,“心怀一种虔诚的宗教情绪”,对着花,对着尘世万物,做出一个宗教般的渴求悟觉的姿势,就听见花开的声音了:“那声音润着香,滴着雾,有小小的翅膀,翩翩飞入你的脑海……”原来,花开的声音是不为名、不为利的“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感应和呼唤”。由通感而到通灵,由通灵而达人生至境和至理。古代的巫师,中世纪的灵魂,近代的万物有灵论者,他们灵魂出窍浮游天际掷落的片言支语,不也是花开的声音吗?这篇散文诗告诉人们,用眼睛看见的永远是花的形体,用禅一样的心灵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其实就是心灵走动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第二辑中都是优美的散文诗。精炼的诗句和迷人的诗境层出不穷,联翩而来。“春天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在秋天摘下庄严的果实”(《沐浴春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春天的性格》);“春天最初的一片绿叶会造就一位画家,夏天最后一朵鲜花则会造就一位诗人”(《走过夏天》);“收获秋天,蜡烛归于寂静”(《收获秋天》);“请搓红你的双手……与冬天来一次最诚实而朴实的亲近”(《亲近冬天》)。屠格涅夫散文中的俄罗斯森林的四季是有诗的,奥尔森散文中的美利坚荒原的四季也是有诗的。梅万林散文中的中国五色土的四季的诗,最让我们感到亲切和可信,绝没有《猎人笔记》和《低吟的荒野》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梅万林的敞亮的阳光心态,在一些太阳普照的晴朗日子逼他仰视。《仰望七月》、《解读十月》、《莲花盛开》、《世纪阳光》等篇,由于挺拔强劲又很本份的诗美,使人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梦幻而看到新时代的现实和憧憬。

梅万林的散文诗是美文。美文和美诗一样,是用意象思维的。梅万林善于使用意象,尤其善于使用意象群来创作他的散文诗。他很懂得意象群和意象符号的意境构建功能。在他和李晓华先生合写的题为《“真”诗“不隔”自然“芳”》,曾捡出分析了何其芳诗集《预言》和王国维词集《人间词》中的七类近千个意象符号,论述了这些意象群怎样在两个诗人的差遣下,水乳交融地创造了近代一流的好词和现代一流的好诗。梅万林每一篇散文诗都由一组意象群构成。《九月树》,先把教师节化成意象九月村,又把九月村化成意象九月树,又从九月树中派生出一组意象群:丰碑、灵魂、钟声、驿站、风帆、藤蔓、摇篮、航标灯、黎明线……把教师的传道解惑的千秋功业,体现为一棵九月的参天大树。把梅万林散文诗中的意象一一捡出,会有几百个耸立的意象符号。正是这些各种各样色彩质地各不同的意象,踏踏实实地在联想象征和比赋的作用下,形成了梅万林散文诗的诗美。意象,来源于事物的具象,最后还原为典型的形象。具象、形象、意象的往返过程,由散文家的形而上抽象思维牵动。

可贵的是这些美文所反映的生活,被时代健康强壮的骨架所支撑,绝不是一些病态美散文中的“没有脊髓的生活”(《收获秋天》)。文化散文最应该是这样的,在现实照应历史的互动中,把社会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在文化层面上铺展开来解析,抽象的思辨结论,具体性地表达为观念的艺术抒情。《寂寞其芳》就是一篇这样的文化散文,和所谓什么大师的研磨文化牙慧的文化散文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何其芳的评论,在这个诗人和文学理论家的身后,已是汗牛充栋,但多是理论性论文,以文学性的散文评说诗人何其芳的《寂寞其芳》,我看是最好的一篇。梅万林的评说,首先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他深研关于何其芳的100万字的电子文档;又把《何其芳全集》八卷本,“一页一页地翻开来,一行一行把读下去”。《“真”诗“不隔”自然“芳”》是他从理论上研究何其芳的颇多新意的学术成果,《寂寞其芳》则用艺术手段树立了何其芳的真实形象。梅万林对何其芳这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艺理论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何其芳的内心其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寂寞的人。而且,这种孤独和寂寞伴随他走过了多彩而又多味的一生”。对何其芳,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相信也有人把这种感觉写出来过,但梅万林的表达最为完整和准确,因为他提出了何其芳三个时期的孤独和寂寞:童年时期被“寨堡”禁锢的孤独和寂寞;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突现与实现自我评价之间的灵魂之战”的孤独与寂寞;中年时期及以后岁月深陷“政治上进步了,艺术上退步了的何其芳现象”的孤独和寂寞。梅万林用何其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他诗歌作品中的意象,鲜活地描绘出了何其芳孤独和寂寞的形象,又把“孤独和寂寞”作为一根凄美闪烁的红线,串起何其芳一生的生活、工作和作品;串起他和政治领袖,文学同道及广大读者的关联;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深爱和追思也挂在了这根长长的红线上。抽象的理性思想被炽热的感情包容着,而失去枯燥显出活相;行云流水般去叙述一个诗人,诗人的诗性也浸润了文字,这篇散文自身最终也有些孤独和寂寞了。但《寂寞其芳》,使得最后身在故乡太白岩上的何其芳不再孤独和寂寞,他身旁有了知音。梅万林真正要说的是,说到底何其方是一个诗人。

《寂寞其芳》的构思策略是成功的。何其芳生活的社会及政治环境是具象,何其芳的文学作品是形象,而何其芳本人,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性意象。具象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形象和意象是逻辑思维的工具。抽象的逻辑思维顺利地把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统一为一个整体,磨擦出闪亮的思想火花,照到人们疲弱冷漠的精神的空隙。

文集第一辑多为文化散文。《此刻,我在延安》是在深厚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展开对过去的革命的抒情。引用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其实是避开而非否定贯用的直白歌颂陈式,而采用几个有文化意味的细节,论证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延续革命情绪的必要性。月华如水的广场上老者用笛子吹奏《东方红》,这旋律源远流长,革命沧桑的声音由昨天传到今天。今天的陕北女子还在唱昨天的《蓝花花》,但今天的陕北英俊后生牵着白马,不再“骑白马,挎洋枪”了。这篇散文获得《散文选刊》征文一等奖,我看是由于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用细节显露革命情思之故。《竹枝三峡》是一篇诗史,是用白话文写出的格局扩大了的现代诗话,令人想起清袁枚《随园诗话》的一些篇章。该文对竹枝词探本溯源,总结其流变传播过程,研讨其风格特色,自有诗歌史的价值;对当代的诗歌创作也有启发。三峡的一些著名诗人,都近水楼台地受到过竹枝词的熏陶。卫之祥先生的赋,有竹枝词的简约婉丽之风;冉晓光、杨辉隆、黄沙等人的诗,也汲取了竹枝词形制短小、意蕴曼妙的长处。《一座山和一座城》,把万州城和太白岩写成了诗人和诗歌的历史现场。《龚滩的时间之殇》、《万州的水》、《伊水天仙》、《离我,远点》,应该是山水风景散文,但由于情语胜于景语,以景寄情,以景托思,文化成分为主,山水就成了文化中的风景了。

梅万林的文化散文,把深思熟虑的个人化的文化观念,不作抽象表述;而是给它们插上形象、意象、细节等文学手段的翅膀,虽思想的含金量很重,却是可以行之很远的。

梅万林的叙事散文,通过记叙一件事情,刻划一个人物的形象,表现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射人物所处社会的面貌。《一直往北》记叙亲人们簇拥着老母亲坐火车由重庆到唐山参加她外孙女婚礼并返回的行踪。总的方向是西南向东北,中间的方向变换也是有的。没读过书没出过远门的劳动者母亲,“心里早已画好她自己的一份路线图:一直往北”。在火车上她问:“火车一直往北开啥?”站在山海关上望望关内关外她疑惑着“哪边是北方哇?”儿子知道“母亲的脑海中只有北方”;儿子又知道“母亲心里真正的北方却是北京”。母亲在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幸福是多么朴素而又崇高,这是全中国所有劳动者母亲——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都一样向往的幸福。不用说,农民母亲的“一直往北”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深层表现,毕竟现实和历史中的中国都是由农民母亲及她们的儿女生产粮食养育着的。回到她的村庄后,“母亲的心还在牵挂着北方”,已是双倍感情的牵挂了。儿子对中国的爱和母亲同样厚重沉实。看见过也遭遇过重大苦难的母亲“感叹我们这个国家”的广阔,儿子的心中却存下了故乡村庄环境被破坏及乡人陋习日深的“不快乐的记忆”。

文集第五辑大都是叙事散文。《目睹车祸》在人性暴露上极其深刻,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一件小事》。眼下瘦小的货车小司机和久远过去的人力车夫,他们都处于弱势境况,却还想着别人的困难并欲解决,但小司机命运更惨,丢了年轻的生命。相同的人相同的事不管隔开的时间多长,都会重复,只有人性是不变的。作者反其意引用古人诗句,他的心里充塞无法言说的滋味,更能表现一种忏悔之情,深于简单的同情心。《同学》中那个命运不济的同学,长达23年未见面,突然相见,又突然消失,始终未露真实面貌,但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面貌却十分清晰了。《粉黄的窗帘》,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多少有些浪漫妄想的眼睛,看到在爱情和婚姻中,“一个人,也许就这样糟蹋了;一个梦,也许就这样破灭了”。《梁上君子到我家》,给人支招,对司空见惯的入室盗窃事件及善后的不如意造成的负面情绪,最好是用自我调侃和自嘲来抚平。《船在彼岸》中的小女孩,爱好文学,幻想爱情。清醒的作者只能祝福她走到彼岸的美好生活,但现在船还在彼岸。

梅万林的叙事散文,用纪实叙述的手法,写出的几个人物,如母亲、小司机、同学,隔窗的女人、小女孩,都是鲜活生动,各有性格的。散文叙事的人物,比小说虚构的人物,更真实更可信。

文集第三辑是社会批评散文。对社会丑恶的揭露和谴责,是梅万林散文审美的伦理基础,从道德层面提高了美文的文品。“七月”、“十月”、“世纪阳光”、“千年春光”,若干思想政治符号的华美丰瞻的词藻,并不是给意识形态特意摆设的盛宴,只是对人民幸福生活的预言和祝福;因为随后而至的是社会批评的辛辣气味,和对社会偏离和谐的纠正。文字不只是美学的事,还是良心的事。

《中国影视,擦去斑点》,擦去之前,先指明了影视上的色、性、财、名的腐败斑点。怎么擦?“一头牛,牵到北京还是一头牛”,影视作品应该关注我们的农民,关注人民大众。《影视,别搞懵观众》,对中国影视的没出息,不上进,“带粪便的绵羊大肠”似地一路恶俗下去,而痛心疾首,且道出一种宿命;搞懵观众的影视,最终也要被进步了的观众搞懵。演艺的噱头,无非是让“历史的风干肉鲜活起来现代起来”(《演艺噱头,别吓着我》)。MTV的花头,只不过是把MTV“变成一个盛装包括艺术和垃圾的大筐”(《MTV,花头少来》)。钱袋是舞台,包装为出名;作者是想把那些堕落的艺人狠拉一把。影视和演艺,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有癖好,影视来满足。梅万林批评无良的影视演艺,实乃指向社会疵点。作者手法巧妙,但犹是思绪沸腾,笔锋一转,直接指向社会灰暗一隅。《文化,放尊重些》,作者愤愤然看着文化在泛滥,性、乳房、屁股、妓女……“不管什么杂七杂八的东西,只要撒开四腿往文化大旗下一站”,都成了文化——假文化。而真文化的承载者,诗人学者们文化半天,饭也没得吃一顿。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而鞭挞的对象,也很形神兼备。作者只是想敦促不尊重文化的文化放尊重些,腾出空间让真文化复位。《我为什么不感动》,鄙视那种违背人性伦理也于人无益,只为扬名得奖的矫情。《搞混的哲学》,展示了当下道德沉沦、思想混乱、审美颠倒的光怪陆离的社会文化图景。《渴望激动》,正常人渴望得到的激动,是和金钱、名位、虚伪脱钩的美好纯洁的人和事所给予人的心灵中的激动,因其稀缺而被渴望。《学习不深和每个人都有点小毛病》,作者向领导干部剀切进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坚持廉洁自律。只有真正懂得了全体人民解放自己,个人才能解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才能真正做到廉洁自律。而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如此这般了,才能和人民一起在太阳底下过有尊严的生活。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在社会黑暗中施予专制独裁者的投枪匕首。梅万林这些社会批评性质的散文,也属于杂文;但却是对人民内部不良风习的指疵和规劝,更多了一些戏谑揶揄的灰色抒情成分,所以叫社会批评散文。指点社会,以飞扬起伏的讽喻式的尖削锐利语言,把转型期社会的奇诡怪异处,组合成集群事件的形象或意象,好似社会肌体上的一块块疤痕。

文集第四辑是民俗散文,自古是散文中的一体,多见于古人笔记小说,如《燕京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等。现代作家周作人的民俗散文最有名,写老家绍兴和住地北京的民俗,都极亲切可喜。关于茶的有《喝茶》、《关于苦茶》、《吃茶》、《煎茶》,关于酒的有《酒》、《古代的酒》等等。吃的方面写了臭豆腐、青椒、狗肉等等。梅万林在三峡乡土上生活着,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也有历史上读书人的爱好,注意民俗。三峡民俗时时入眼,沉潜于心底,发酵经年酿成隽永的历史文化醇香厚味。《三峡相亲》、《三峡娶亲》、《三峡闹房》、《三峡女婿拜新年》等四篇,把三峡地方从古代沿袭下来于今又加进时代内容的婚姻习俗和礼仪,一步一履,一程一式,从始至终录相一般写了出来,叫人看得兴趣盎然,猛然间感到一个民族把婚姻家庭子孙繁衍的事情办得那么隆重繁复,是有一种神圣崇伟的意义。《三峡拜干亲》,写长辈对子女的爱心,亲和干,有两个爸两个妈就有了双倍的爱惜和保佑,古今中外皆同。但三峡人找干亲的方法,如“拜鳏寡孤独”和“撞拜”,我可是第一次看见,总有特殊的或许神秘的历史文化缘由在其中吧。《三峡坨子肉》,其独特的烹饪之法,宴客喝酒吃肉之热情,彰显了山家的朴实和山民的真诚,很有古风。《人在三峡》,把大三峡从历史隧道拉向现时此刻,绘成民俗的广阔背景。三峡民俗种种,就是从三峡这一只“纵横的竹笛”轻轻吹出来的。

梅万林这几篇民俗散文,写得实在,写得细致,不臆断不夸张,像人类社会学上的田野调查报告,可作为民俗学的研究材料,其文学性能愉人,读之生趣。散文指陈的人物,无名无姓但言谈举止行事,皆生动活现,组合成集群人物形象和意象。这是一群纯朴可爱的人,虽有些原始性,但在商品社会已难觅其迹,诚可贵也。他们体现的民俗,就是一地的民风、民情和民气,在工笔画一样的叙事上,出现了历史三峡的山水和空气。

梅万林离开青春期不久的盛年写作状态,存在着趋向完美至境的些许焦虑和紧张,但缓慢地归向淡远宁静,却是我对他散文写作前途的个人预期。其人既博学深思,其文境界亦应能引人沉潜把玩。现代散文大师周作人提倡的写作状态,似乎对想写出好散文的作家有某种启发。他说:“写好文章第一须得不积极,不管他们卫道卫文的事,只看看天,想想人的命运,再来乱谈,或者可以好一点”(《关于写文章》)。过了好多年,周作人又重申:“做文章最容易犯的毛病便是作态,犯时文章就坏了”(《谈文章》)。梅万林的散文是积极的,也是卫道卫文的,但都是正面意义的,而不是周作人文中所说反面意义上的。周作人自己在他人生的正面时期,他的散文也是从正面意义上积极的,卫道卫文的。梅万林最好的散文,正是由心中沛然而出的“想想人的命运的”那几篇,绝无作态之病。但有几篇,虽不作态让人明见,却好像是刻意为之的。好的散文给人的感觉应是无为而为。

梅万林的散文语言,明丽清朗,流动顺畅,如水流一般,激荡澎湃多,催人奋发昂扬;但平静清澈出现时,最令人俯视留连,平心静气思味不已。语言不但会随言说对象改变,也会随着写作状态改变。那个姣好的女子为什么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因为花开的声音是禅语。只能被心存禅机的人听到。梅万林是能在禅机忽现时,写出那种恬淡祥和的禅语风致的语言的,精炼古朴而有平民家常味,却说中了至深玄理。梅万林能从职业公文和调研报告的格式文字中挣脱出来,自如地驱使不尽驯服的文学语言,确实不易;但带出的少许痕迹,亦应抹净。

深潜含蓄是诗歌的一种手法,但散文论道的只隔一层窗户纸的含蓄,却是学者的审慎。《此刻,我在延安》中,“而日夜流淌的延河水却早已不再滚滚”。我前年秋天到过延安。延河河滩再不能溜马散步,河水再不能濯足洗发。革命窑洞修缮过了,但旧城廓消失,再没有贴墙头诗的城楼了。《寂寞其芳》,进入何其芳孤独寂寞之境实深矣。奠基何其芳文学地位的他的巅峰之作的美文美诗,在1949年后,不但遭到读者的责难,也被何其芳自己极力贬低。这就是矛盾异化的神力;何其芳作为主要理论家积极推广普及的主流文学意识形态,被读者接受奉为至上的信条;读者反过来责难何其芳的文学作品。何其芳真诚信仰勇敢为之战斗的主流文学意识形态,促使他不能不贬低自己的文学作品,也不再旧调重弹。胡风和何其芳,这两个文学理论上几十年的对手,不是殊途同归,而是同源殊途。他们都在源头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但何其芳更着力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风更着力于前苏联文学模式和原教旨意义上的鲁迅文学传统。现在好了,两个人远去不归,两个人作品不朽。因为有人惦记。从旧道德新道德上来说,他们都是模范优秀人物。他们不一样的理论,会在文学后来人的观念中殊途同归。

一个学者型的散文家创作时,是有理论上抽象思维的负重的。我阅读梅万林散文的过程中,感到了对中国当代散文变化发展前景的乐观。从实体表现上来说,散文和诗歌同样古老。诗歌的源头是《诗经》,散文的源头是《尚书》。中国古代散文在发展中形成了两个高峰。第一个是先秦西汉散文,第二个是唐宋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实不能望古代散文的项背。现代散文在“五四”后出现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冰心、何其芳等若干大师,但在未形成高峰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就停止了上升隆起。当代散文也远未达到现代散文的高度。1949年后,杨朔、秦牧、刘白羽、魏巍等名家图解政治的散文,成了散文的范式。尤其是被推为中国散文第一家的杨朔,他的主题先行,物——人——理的三段式台阁体散文,成了经典,二三十年间被人仿效。

现在我们看到,梅万林们的有着崭新人文和美学意识的散文,已经完全冲破了陈旧的篱笆,在广阔的园地里茂密生长。他们有古代散文的丰富资源可以继承,光古代散文文体就有一百零一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当代散文家后面不远处,存在着现代散文大师用白话文写作的成功实践,这些作品探索人性的深度,意识流和象征手法表现感情的细微,无与伦比,像放出的绿色响箭,还在飞行。当代散文家具有底气的,他们敢于放开手放开脑子创作。他们视野中已无障壁,龙应台式感情励志图解散文,和余秋雨式历史文化图解散文,虽也有老少人物模仿,却再也形不成千人一面万文一体的杨朔效应。“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已经不够;现在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走吧”(《万州的路》)。他们这样走下去,说不定那一天,就走上中国当代散文迟到的高峰了。

诗人型的散文家,把世间一切物象都虚拟成花朵。实实在在地当成花朵去看,先看见了它们的具象,再整合成形象,或聚焦成意象。在具象中进行形象思维,有了人物、风景、事件;在人物、风景、事件中进行意象思维,有了诗境、诗韵、诗味。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推动着抽象的逻辑思维,产生了思想观念和人文价值,这就是中国散文最宝贵的传统“文以载道”。于是,看花的人在具象、形象、意象三象的来往琤琤响动中,也实实在在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也是大家都应该听到的,里面有令人感动的因子。

2012年5月19日·上海半沪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