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一种力量和信念的汇集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2年6月18日     

——诗歌合集《浅唱》序

何真宗

夏天,如同绸缎般展开的火红的青春,在书声朗朗的校园上空优美地飞翔和激情奔放,掠过教室、田野、茶园、菜地和森林,掠过三峡平湖、高速公路、火车站和飞机场……到处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土地,到处是一片片迎接丰收的景象。此刻,在我的母校——重庆市万州区武陵中学,几位老师在业余时间里辛勤播种的诗歌种子经过多年的浇灌和培育,终于要开花结果了!学校的校长、曾任我班主任的杜永发老师在电话里高兴地跟我说:“何永志(我曾用名),你是武陵中学走出去的作家,请抽空帮学校的几位老师即将出版的诗歌合集写个序吧……”面对这份来自家乡和恩师的信任,我没有理由拒绝。只是,挂断电话后我才担心起来,班主任又要我交作业了,不知答卷是否令他满意呢。但不管怎样,来自母校的喜讯,我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份任务来完成,哪怕只是一种阅读,应当尽力而为。

几天后,我就收到了他们发来的一部命名为《浅唱》的诗稿,里面收录了黎飞、张燕、向墅平、秦椿华、熊晋功、王万民等老师的诗歌作品,其中向墅平、秦椿华两位作者的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向墅平,我与他素不相识,但其名字几年前就熟悉了。最早记住向墅平这个名字的,是在2010年的冬天,我受邀参加由万州区文联举办的《三峡文艺》作者座谈会。会上,责任编辑、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万州区作家协会主席向求纬老师在谈话中重点提及到了向墅平这位“高产”的作者,说每月都会收到向墅平的很多来稿,认为其作品充满新鲜与活力,在年轻的作者当中,算是很勤奋和很有潜质的。这时,我才知道向墅平是我母校武陵中学的老师,也从那以后,每当在刊物上看到他的作品,我都会认真去阅读,同时也为母校有这样一位还在坚守文学阵地的老师感到欣慰与自豪。渐渐地,发现向墅平写诗也写散文,其作品经常在《文苑》《青春美文》《散文诗世界》《散文选刊》《重庆晚报》《三峡都市报》发表,有的作品还被《意林》《读者》《中外文摘》等知名报刊转载。如今,他已是万州区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家协会的会员,成为近年来万州区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作为生活的阅历者和艺术体验根基较深的“潜力股”作家,向墅平深知艺术在于创造,而不是重复自己,更不是重复别人。所以在这本《浅唱》的诗集中他自选的诗歌作品,有诗意,有诗性,有新意,有自由,有张力,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和生活质朴的真情实感,从生活的细节中和生命的体验中悟到了人生的真啼,不断的突破自己,读之让人酣畅淋漓。

诗人秦椿华,是一位音乐教师,与他相识也是几年前从《武陵之窗》网站上认识的,思想和文彩十分活跃的他在网上看到我的事迹后,即兴为我写了一首诗并贴上论坛上发表,该网站负责人何向飞很快就转发给了我。就这样,我开始经意与不经意的留意起秦椿华的文学作品。当然,在网上,秦椿华发表文章用的是“春华秋实”的网名。后来,在一些知名的网媒上,也偶尔读到他的一些作品,主要作品是诗歌与赋较多,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精彩的语言,严谨幽默的文风常常吸引众多的粉丝捧场,点击率和回访率相当高。也许这就是网络作家的魅力和乐趣吧。而秦椿华的作品,包括他这次被选入本诗集的《武陵中学赋》《热血为你奔腾——写在三峡截流之际》等作品,都是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的佳作,篇篇彰显着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热情,读来令人催人奋进。再后来,一次偶然的见面,这个秦椿华居然是我小时侯就认识的一位远房亲戚,只是我这些年我一直在外才少了联系罢了。想来,在网上,品读其作品,也是一种缘分和亲切。如今再次捧读,亦爱不释手。

在《浅唱》里,还收录了张燕、黎飞、熊晋功、王万民的作品,虽然他们在我的印象中略显陌生,但是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是不会影响他对写作者的作品的阅读与品评的。当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阅读完这几位诗人的作品时,我从心底被震撼了,我看到了一种力量和信念的汇集,质朴而又高昂,在文学的殿堂里层层叠叠地燃烧,那种诗意和缠绵让我怦然心动。黎飞的诗歌非常质朴,质朴得让人感动和留念。因为他的笔触很少去关注那些高大的事物,那些远方的事物或是抽象的事物。他的诗歌几乎都是在写自己亲历的生活,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并从这些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或被众人忽略的细小的疼痛和奇迹。“当我面对这个深秋/最后一片高挂在枝头的黄叶/我还能说什么/我已经够幸运了/我想流泪因为感动/这片高悬在枝头的黄叶/它多么勇敢/多么像此刻我内心燃烧的火焰/它用自己柔弱的生命/守住了一个季节/守住了一个许多人耗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偶感》)。一片黄叶,一片凋零的黄叶,在伤感的岁月里,却在诗人的笔下,没有失落和悲伤,而是够幸运和勇敢,因此他很感动和想流泪。这是一种境界,人性的觉悟,诗人感恩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在他眼里,面对生活的疼痛,却发现了另一种奇迹,那就是“它用自己柔弱的生命/守住了一个季节/守住了一个许多人耗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人的生命的奇迹无处不在,它不仅表现为那些大事件,比如战争、地震、洪水、政治运动等等,比如《致老师——谨以此诗献给在汶川地震中不幸牺牲的老师们》等,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我们一些人,往往对于正在经历的生活奇迹竟是浑然不知。诗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被忽略的奇迹。在《一个人的版图》《香蕉皮》《野花怨》《芝麻看芝麻》《红刷子》《“剥”的联想》《林荫道上》《山野之晨》《大风吹过》等等,一个物件,一个生活场景,都富于诗人一段发现奇迹的哲思妙想,每首作品中都蕴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在诗歌中出现,因为它的经历感和体温而显得那样惊心动魄,时而犹如一阵秋风吹过让人泪流满面,时而如一句安慰的话让我们温暖如春。比如在组诗《为生活唱首歌》中,诗人一口气唱了50首,每首都是那样细雨缠绵、荡气回肠,特别是那朴素的语言与真情的叙述,如促膝谈心,如闲暇时的摆家常,不愠不恼,不急不慢,张驰有度,50个生活场景,比如“你背靠仿古的雕花木椅/游弋的乳白色墙壁/你心事重重却装作若无其事//这个玻璃器皿盛装的下午/一阵莫名其妙的丁丁当当/碎成你眼中的云雨天边的晚霞”(《 生活场景其一》);“隔着一朵盛夏白得刺眼的茉莉/你纯真、热烈的笑容/像一颗小小的太阳/烤得我汗如雨下……”(《生活场景其二》);面对一场大雨大来临,诗人在《生活场景其四》中这样写道:“雨来了如激飞的箭矢/你靠近我像一只鸟依偎向另一只鸟/面对你天真无邪的微笑/眼前的金戈铁马又怎能激起我胸中的快意恩仇?”在《生活场景其十三》中,诗人面对渐暗的天色发出惊呼“天色渐暗刀刃却亮起来/它的光芒照耀千家万户/夜晚的太阳有着坚硬的钢铁质地”。这些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因为它们是温暖的,鲜活的,也是原生态的。诗人黎飞的高明之处,就是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在诗歌中小中见大,无中生有,并出其不意,峰回路转,一步一趣,一首一事,并运用大量的细节,设置一个个想象的深渊,并从中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一路写来,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压抑的人啊/模糊的情/是什么叫我如斯魂牵/原来,这是一种/纷扰的时间”这是张燕的诗歌《纷扰的时间》里的诗句,让我看到一个忙忙碌碌的人,为工作所困,为情所困,最后在过分的魂牵中一事无成,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从时光中流走了,这是多么的无奈和压抑的事情啊。可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仿佛找到了答案,把一切过去的时光当作一首首歌,在内心低吟浅唱,流光溢彩。因此,张燕的诗歌语言简约干净,没有一丝杂质,非常温润、细腻、感人,令人回味无穷,很有生命力。文学的本质是虚构和审美,诗歌更是想象的艺术、修辞的艺术。诗人张燕的诗歌抒写对此常常会运筹帷幄,了然于胸,她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常常面临着自己的学生一届又一届的高考和离别,其情其景,也常常让老师和学生那份感情难舍难分。张燕在《离别——写于学子即将高考之际》写道:“感情的胶水会粘合多情的记忆……”可是,“远方的钟声/在召唤一次新的启程/心灵的呼喊/在挣扎一种既定的别离……”也许,在作品里,如果不仔细阅读,你是很难看出张燕的修辞艺术的,只是品出其味难见其影。在《五光十色》系列作品中,记录张燕与世界、与人生、与自我对话的心路历程,对经历的生活与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身心表达的自由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机会。所以,在张燕的作品中,我们读到的“不是遥远的呼吸,也非天涯的渴盼”(《距离》);在《伞》中:“缠绵的雨/很是依恋/伞的安抚/那跳溅的飞沫/是哭泣的微笑/而伞下/是一个温暖的家”。像这样的诗句,在张燕的诗中是常见的,看似清冷凄凉,读着读着,往往笔峰一转,在不落痕迹的巧妙对比中,引人颔首,余味深长,像读一篇微型小说那样,竟然是另外一种让人异想不到的结局,表面脆弱无助,实则坚不可摧,诗心真诚无暇,诗意温润可爱。

高贵的诗是具体的,诗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个诗人,不必到别处寻觅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就是当下,就是存在,就是生命和感悟,因此,人们常说:我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发现。而诗人的能力就是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在《浅唱》集里,无论是描绘生活的细节,提炼生命的感悟,还是写师生真情或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等作品,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诗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奇迹,发现了诗意,然后用自己朴素的信念写出了无穷的诗味,让我们读到了一种力量和信念的汇集。

我想每一位诗人,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只要为崇高的信念而生存,为崇高的信念而奋斗,都应得到推崇和敬仰。只要有诗情在,你就不会寂寞孤单,即便你在落寞的时候,还能激情蓬勃,还有人性的信任和对美好的向往或依托。但愿,母校的诗人们,永远有澎湃的生命热情去热爱和感受生活,坦坦荡荡的活着,诗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的。希望,诗集《浅唱》的问世,算是一个抛砖引玉,引来书香弥漫,引来百花齐放,引来桃李满园……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