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张华报告文学集《生命走向永恒》序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2年9月5日     

吉狄马加

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几十年时光已经如此这般匆匆而过。对我来说,大学时代的短短四年,一直是最值得怀念的岁月之一,因为那是理想与激情的岁月,是青春和友谊的岁月。那令人难忘的种种人和事,就包括与张华兄的同窗之谊。可以说,正是这种既是同学又是朋友的缘分,分别二十多年来,无论相见或者想起,心中总是充满快乐和温暖。

内心深处,我一直欣赏张华的为人和才智。这么多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着真诚善良的处世原则,更以热烈的文学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在诗歌、散文、辞赋、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文学评论等等领域笔耕不缀,成就斐然。依然还记得他当年为我撰写的诗歌评论,字里行间透着深思和灼见,透着对老朋友的关爱和鼓励。可以说,那是国内较早对我的诗歌评论之一。我因此受益匪浅。

2012年仲夏时节,张华兄从遥远的山城重庆打来电话,约我给他的报告文学集《生命走向永恒》作序。我欣然答应。自然,这些文字更可以称为是一种友谊的重温,一种阅读的感叹和享受。

我用了差不多六个晚上的时间,拜读了他这部洋洋35余万言的作品。当然,这只能说是粗略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很多时候的确受到时间的制约。虽然阅读不算深入,但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知张华兄书写的真诚和细致,能够感知其中洋溢的激情和才华。

这部报告文学集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为我们依次展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以及当代社会变革中涌现的各路平凡英雄。书中既有革命先辈仰之弥高的照人风采,也有名医名厨的争奇斗艳;既有社会名流的光焰四射,又有小巷百姓的自得其乐;既有新山城弄潮儿劈波斩浪开拓商海的都市传奇,又有新农村领头人率领群众奔小康的乡村故事……阅读这些文章,从中不难体会出一个很深刻而又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物身份迥异只是职业不同,人物地位悬殊却无贵贱之分,只缘各色人等都在勇猛而韧性地奋斗,只缘众人都在追求生命价值的痛苦和快乐中活着。也是从该书中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气象万千的生活,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彩多情、多姿多元,他们在时代的变革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时代,让众多平凡的生命一起走向灿烂、走向辉煌。

我非常欣赏这部报告文学集显示的多样化写作风格,文字既有传统文言的简洁,又有现代白话的率真,充满哲理的韵味;语言既有散文的自然优美,又有诗歌的凝练抒情,充满强劲的张力;情节设置既有章回小说的悬念,又有胶片纪录的写实,充满阅读的快感。显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深入社会生活的切身经历,没有踏踏实实做人的本份,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创作心境,就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集。

之所以乐意写这样几句读后感,既是对张华兄做人作文的仰慕,也希望能够以那字里行间蕴藏的力量激励自己。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青海高原正沉浸在七月夜晚的习习凉风中,古城西宁华灯璀璨,充满宁静和安祥。此时的母校,一定是珙桐叶浓,芙蓉花香,一派美丽而迷人的风光。闭上眼睛,昔日和张华兄一起在珙桐树下埋头苦读,一起在芙蓉花下讨论文学、诗歌和人生的情景不由浮现在脑海。很多年过去了,记忆竟是如此鲜活,恍如昨日。

“我曾经遥望过时间/她就像迷雾中的晨星/闪烁着依稀的光芒/久远的事物是不是都已被遗忘/然而现实却又告诉我/她近在咫尺,这一切就像刚发生……我嗒嗒的马蹄之声/不知还要经过多少个驿站/当疲惫来临的时候,我的梦告诉我/一次又一次地想念青春吧/因为只有她的灿烂和美丽/才让那逝去的一切变成了永恒!”此时,我不由想起我写的《想念青春——献给西南民族大学》这首诗。我摘录其中几句,借此怀念那段青春岁月,表达我和张华的兄弟情谊,也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走得更扎实。

2012年7月16日

(吉狄马加:1961年生于四川凉山,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担任《凉山文艺》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主编、青海省副省长,现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兼青海省委宣传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彝族诗人,也是今日中国诗坛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眼光并向世界诗坛发言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