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袒露真诚的情怀——序散文集《西部神韵》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2年10月16日     

王宗仁

邢秀玲是一位从西部土地上经风雨见世面拔节成长起来,深得大家敬重和热爱的作家。是一个有愿望并不断向实践诚恳学习的人,是一个对文学心怀虔诚并长久坚守的人。数十年间,她凭借着真诚、质朴的人品和文品,厚积薄发,潜心创作她的西部散文,从不趋新附时。

我和秀玲相交,大约在30年前。那时她在《青海日报》社文艺部工作,我则是一个在青藏高原跑车的汽车兵,后来出脱为汽车团的年轻军官。我在繁忙的军务在身连写家信的时间都难得抽出的日子里,写下了一些粗浅的散文、诗歌,经她和文艺部同仁的手发表了。可是我们并不相识,也无书信往来,只是靠作品传递互相对高原那种深爱得难以割舍的感情。后来,我在先她于后都离开了高原,才有机会见面接触,并有书信来往。我对她的印象:在作品和为人上追求宁静和大美。做人求善,做文求美。既是敬业的编辑,又是执著的作家。

读秀玲的散文,我不能不想到生活对一个作家至关重要这个问题。她是一个老老实实扎根生活土壤,不折不扣记录生活的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她进行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凝聚了感情,磨练了思想。“新闻结束的地方,恰恰是文学出发的地方。”这话讲得太贴切了!生活使秀玲变得宽厚、善良和细致。她倾注一腔激情,讴歌西部壮丽的山川;赞美巴蜀淳朴的民风;追溯往昔岁月的辙痕,眷念故乡远逝的亲朋……这本散文集由“岁月留痕”、“故园回眸”、“西部萍踪”、“渝州唱晚”四辑组成,共60余篇作品,都是她汗珠的汇集,心血的结晶,五彩缤纷,令人喜爱。

我最欣赏她的《草原往事》,从这篇散文里,我读出了这位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草原风雨中打磨和锤炼的艰辛,以及从这种艰辛中收获的对牧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激。这种热爱和感激当时也许是不经意的,只是质朴的回报、感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在心里时间久了,就会成为秀玲人生很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这些旁观者从她记录的作品中重温起来,也会羡慕良久,难以忘怀,赖以珍爱。作者从开始走进牧区时的迷惘、愁疑写起,到后来逐渐融入牧民生活,成为与他们难分难舍的一员,让我们见证了当年的教育给年轻学子内心带来的潜在约束和影响。毫无疑问,秀玲在青海湖畔牧区半年的锻炼中,对自己的改造是“不掺一点水分的”。在散文中,她着重描述了从最初进牧区时“偷偷将藏在行李中的一包红糖和一袋葡萄干取了出来,决心彻底搞好‘三同’”,到最后离开时“我在心里默默发下誓愿,一定会重返草原”,中间经历了住在有小虫和长蛇且漏雨的帐篷、吃带血的羊肉、抹牛粪饼,直到亲历了为憨厚木讷的队长华本平反,一波三折,刻骨铭心。全文比较充分地折射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立足点的换位,体现了思想的蜕变和人生的价值。这是一篇品味高洁、内涵醇厚的好散文。

《总是难忘》这篇散文,作者用她一贯特长的朴实、真实的白描手法,记下了她与黄静波省长的三次接触,都是些小事,用作者的话说,难挂在心上的“芝麻绿豆”的事。小事自然只能小写了,可轻轻几笔,却重如大山。为外地来青海采访的作家派个车;给受委屈的知识分子道个歉;千方百计地推介青海的藏戏,等等,对日理万机的一省之长而言,确实可以说是小事。但是他做到了,而且是诚心真意地做,这就难能可贵,小事不小了。涉及到民生的事小吗?老百姓不能好好地活着,为官者能活得好吗?所以我要说这些小事绝对不小。这篇散文可以说触及到了人性的制高点。高高在上的省长眼睛向下看着,关爱最基层的民众,这样的领导谁敢说他不人道,不人性?当那个牧民从藏袍里摸出几个焐得热乎乎的冬虫夏草递到省长手上,要他“补补身子”时,眼眶发热的不仅仅是省长,而是所有读到这篇散文的读者。这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总是难忘》,实在难忘!

窗外,有一棵桃树,静静地站立了许多年。总是默默无闻,春天的某个早晨悄悄开花,夏天的某个午后悄悄挂果,秋天的某个黄昏悄悄落叶。我能感觉出,花开花落它都很充实很幸福。我相信秀玲女士一如既往,还会不断地默默地耕耘,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王宗仁:著名军旅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