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明
点开百度网,我一口气看完了重庆作家蒋立周(亦善)的原创长篇小说《朱门》,几天来,感悟颇多,不吐不快。
在网络小说五彩纷呈的今天,类似《朱门》的严肃性纯文学作品已不多见。看到它,好象见到隐没多年的老友,感觉格外亲切。当然,我不是说其他类型的小说不好,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
小说通过对“朱门”儿媳罗玉兰,从小家碧玉、前驱遗孀到民国初县议员,再为新中国县政协委员的历程描绘,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进程。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着墨家族沧桑,所以我说它是南方《白鹿原》,恐怕不很为过。
作为文学作品的《朱门》,我以为最成功之处,在于作品多手法地刻画出一系列丰满而典型的艺术形象。其中,我尤为欣赏对主人公罗玉兰性格的全面而逼真、细节偏言行的描抹,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她正直善良、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坚毅顽强的近代四川女性的性格,使她的形象鲜明真实,栩栩如生,如曾相识,久久难忘,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
罗玉兰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却不喜考取功名,守闺织绣罢了。丈夫朱继宗在保路风潮中遇难,她咬紧牙关挺住脊梁;长子在“四一二”政变中救人牺牲,她咒恶嘲奸不屈强权。首批川军出征抗日,她率全家一溜排在店外,以酒壮行川军,酒碗掷地,激励将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她慷慨捐赠大洋,鼓励川军“以牙还牙,莫怕日本”;她主动为抗属减租,有钱出钱;她嘲弄亲家李安然奸滑多变的软骨头性格,让对方既怨她又怕她还离不得她;她主持正义、是非分明,当李安然因日本传单在众人面前丢丑、媳妇修英找人殴打中学生时,她毅然保护学生,还让亲家老实接受警察处理。她疼爱遗孀大媳和孙子,胜过爱惜自己。她同情苦难贫穷,给修机场的民工腾屋食住,送油送钱,烧水烫脚,民工喊她“活菩萨”;她极力主张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家家有地种处处有公平;因为丈夫和大儿被枪打死,二儿的亲家遭土匪投大河,她由怕枪恨枪反对家里藏枪,由反对相互打杀死人丧命,到冒险掩护“地下党”胡安贵,再到后来亲上战场希望解放军用枪炮狠狠打土匪,为亲人报仇;她忿恨当土匪副司令的侄儿朱仲武,可当政府要枪毙侄儿时,她希望政府别杀他,把他关到死,行刑前又给侄儿送他喜欢吃的麻饼;她支持孙女自由恋爱,可又不喜洋医生给孙女查病;她拥护新政府,又不愿当政协委员,担心像民国初的县议员;她家名门大户,理应分走大多田土房屋,可她诚心拥护土改,却又不满土改中的过火行为,于是,敢于以政协委员身份给县长“告御状,请求纠正,……
罗玉兰就是这样从一个细眉秀眼的小姑娘成长为新中国首届县政协委员。一个活灵活现的美丽女性跃然纸上,令你感动,令你信服,令你难忘。
罗玉兰的丈夫朱继宗,十二岁考上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一心想通过读书做官,胸怀壮志,刻苦攻读,“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科举制度的废除,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失去精神支柱,丧魂失魄,很少说话,吃饭更少,脸色灰白,瘦骨凸露,全是个久病之人了。在罗玉兰等亲人的多方开导下,终于幡然醒悟,只觉得浑身轻松,心胸开阔,感伤消逝。他开始走出书斋墨阁,观注世面,参与社事,广纳朋友,谈时议政,一改少言寡语之书生气。在四川路运动中,他认为他是举人,理应为民做事,为众人出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行仁存礼,为股东请命,痛击丧权辱国行为,正是治国平天下之举”,于是被街民推举为涪州保路同志会会长,在省城保路风潮中不幸遇难。从举人到民众运动领袖、从“两耳不闻天下事”的读书人到“不能临阵脱离,以泄士气”的反清斗士。如此巨大的飞跃,这般了不起的嬗变,我想,恐怕就是作者所希望读者所领悟的——那种读书人特有的精神和胸怀。
书中还有不少人物,如李安然、马大姑、胡大银父子、老族长、罗秀才、许校长、漂亮妈妈、朱仲信夫妇及女儿立惠等等,很有个性,他们的一言一行,常常令你忍俊不禁,一眼辨出,如见其人。正由于对他(她)们的细腻描绘,时代烙印,深刻思想,世俗风情,众生百相,渗透全文,崭露无遗。看完全篇,留在脑海里的,是不管世事沧桑,如何改朝换代,支配人的始终是精神,是坚强不屈的意志,还有就是对社会进步之路的可贵思考,由此,加重了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写到此,我以为《朱门》诚如十月三日一网友(554635046qq)所评:“该作品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精彩动人,再现了川中地区农村、城镇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前的真实历史。主要人物性格鲜活,有一定警示和教育作用,反映出作者有较深的文字功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