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邢秀玲老师的《西部神韵》
雨馨
十多年前,记得是在一次文学活动的聚会上,一口西北普通话,一身深蓝丝绒的旗袍,精致的短发,一副斯文的金边眼镜的她在人群中彬彬有礼又和蔼可亲。浓浓的夜色和霓幻的灯下,她胸前的银质水晶胸针随着她矜持的谈笑风生闪闪发亮,那深刻的第一印象,从此挥之不去。
九十年代初,她携一双儿女跟随先生挥别故乡,来到重庆,定居山城,在市委党校那栋荷花池旁的小砖楼,一住就是多年。荷花开了,她会欢天喜地地给到处打电话,约上三五好友去她家赏荷吃饺子。热腾腾的厨房里沸水翻腾,她家先生拌馅,她一面和我们聊天一面包饺子,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张巨幅全家福照片,那是她和先生的“银婚纪念”,照片上的她身着雪白的纱裙温存地笑着,眉目里全是幸福的光彩。
邢老师家的饺子堪称重庆文坛一绝。还有她亲手卤制的牛肉、豆干,在香气扑鼻的瞬间,起锅切片。重庆的秋冬多雨阴冷,多少个窗外湿漉漉的日子,我们为白菜馅,香菇馅、韭菜馅……的美味饺子心动,一盘盘热络鲜香的“杰作”端上桌,在众人的唏嘘声中总是被一抢而空,蘸醋、撒葱、拌酱,和她家女儿一般年龄的我,也好像在自己家一样,大快朵颐起来。
“生命是一首悠扬的歌,每一颗音符都是……”直到我拿到这本《西部神韵》,我读到这些温暖的文字,走进她笔下充满温情叙事的散文世界。
“草原上的炊烟却有着一份生动的美,能带给人无穷的遐想和诗意。当挤奶女提着满满的牛奶桶,离开肥硕的乳牛的时候,淡蓝色的炊烟从帐篷顶端袅袅升起,和乳白色的晨雾融合在一起,朦朦胧胧,丝丝缕缕,轻若绢纱,薄如蝉翼,在刚刚睡醒的草原上游动,摇曳,飞升……置身其间,吸一口青草味和炊烟味混合着的空气,甜透肺腑,如醉如痴。”我被这幅充满诗情和飘逸灵动的风景画打动了,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感念之情让她笔下的自然风景充满了眷恋,炊烟是一支神奇的画笔,把草原清晨的光影、人、大地和房屋都变得传神而柔情,一切都充满灵性,“太阳升起来了,露珠碎了,雾霭散了,牛羊去远了,只有守门的狗儿在阳光下活蹦乱跳。迟起的老人和小孩走出帐篷,将一团团湿牛粪抹在草滩上,让太阳晒干。”我想起了那幅名画《剥土豆的人》,只有在内心深处,有着对草原人民质朴亲切的情感,才会有这样细腻醇厚的笔触,“面对这样如诗如画的草原,你的心中会涌起淡淡的忧伤,会进入遥远的思念,会产生曼妙的憧憬,甚至会出现不期而至的灵感……由草原上的炊烟唤起她心中的心灵感应,把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
有时,她又像一个勇敢的歌者,森林中的夜莺,用真挚之情用笔尖呼唤。“当世界被弄得越来越喧嚣的时候,当生活被挤得越来越窄迫的时候,到草原上来吧,来看天空,云朵,露珠,炊烟,享受久违的宁静和清新的滋味,领悟自然和生命的某些真谛。”
喜欢她的《草原上的炊烟》,就像喜欢她文如其人,直来直去的真性情一样。
她热爱西部,热爱着梦中的那一片故土。西部的民风,质朴,贫困,荒凉,雄浑之美唤起了她厚积薄发的创作灵感。
她写西部的山水,西部的人,西部的情缘,西部的往事,也写第二故乡——重庆的人文印象,王宗仁老师说得好,“做人求善,做文求美”是她的人生信念。
“在四季无风的山城,我常常怀念高原的风:春日的狂风,夏季的熏风,金秋的凉风,严冬的朔风……特别是夏天的风,每当骄阳似火的正午,那么柔情地拂面吹来,令人神清气爽,步履矫健。每当秋风带着浓郁的清冷,将白杨树半绿半黄的叶子纷纷吹落,给大地抹上金灿灿的一笔……”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故乡一往情深,在娓娓而谈的自然、家常的述说中,无不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思念情怀,平淡中见真情,散文以深挚的语言抒发着她热爱自然,充满感恩,崇尚和谐,平实,真善的内心世界。
说她是新时期西部重要的女性散文家之一,名至实归。
她说,“西部散文作家在描写西部时,持的是仰视的立场,他们虔诚地把西部高贵勾勒出来,作为重建精神家园的参照系。”她独辟蹊径,在西部散文的丛林中坚守,耕耘,乐此不疲。她以开阔的艺术视角,质朴的人生素描,独特的西部气质成为西部散文的重要篇章。
亲情,友情也是这本《西部神韵》中的一种韵致,她毫不粉饰现实社会,生活的艰辛,人生的苦难,相反,她以一颗柔美宁静的心关照命运,对西部女性,对自己的亲人——伯父,女友、乡亲……表达了深切的人性关怀。温情叙事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大时代场景里的世态人情,她总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通的身边的人,以真挚的民间视角来自她朴素又充满同情的悲悯之笔,她不遗余力地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来思考人性之美。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却又凄婉痛楚的故事。高原的风霜给了她构思的刚劲,高原的地域民风给了她悲天悯人的善感,散文贵在抒写真善,真情感人。
她做了四十年的编辑、记者,把新闻人的敏感与散文作家的体验、感悟融入创作,高原人的豪迈坦诚与细腻深情的女性视角让散文笔调清新,温婉。
在她眼里,西部是神奇的,蕴藏着高原特有的精神品格和生命价值,西部是苍凉五彩的,它让她的灵感和飞翔都植根在真情的土壤……
她总是一往情深,无论在《紫调欧罗巴》旅途,还是在跋山涉水的巴渝大地上,散文之美,行走之笔的神韵,将一如既往,从故乡到他乡,从历史到现代。
“秋水文章不染尘。”仿佛就是为她,为这本《西部神韵》而写的。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