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后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3年3月11日     

吕进

作为重庆市首批文科研究重点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几经选择,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为基地的重大课题。2009年,我领衔的该课题成功申请了中共重庆市委设置的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本课题由我主持,熊辉担任主持人助手,课题组成员由万龙生、张传敏、张立新(按音序排名)及多名研究生组成。熊辉是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万龙生是《重庆日报》原编委、重庆诗词学会副会长、《东方诗风》主编,张传敏是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立新是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我则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西南大学校务委员、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社科联副主席。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跑遍了重庆、昆明、桂林及北京保存抗战时期文献资料的主要图书馆和档案馆,经过近四年的“案牍之劳形”,才得以完成这本《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

大后方文学研究在近几十年来有所缓慢地推进。198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10集20卷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其中第6集是诗歌(共两卷),出版社邀请诗人臧克家担任主编,中国新诗研究所承编。《臧克家全集》第11卷(书信)收入臧克家给我的8封书信,有4封都是商量此集的编选、尤其是序言的撰写的。199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天行、吴野撰写的《大后方文学史》;1995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光文的《大后方文学论稿》。这些都是当年产生了影响的著作。近年,重庆学者,尤其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抗战文史基地推出不少成果。但是专门研究大后方诗歌的著作暂付阙如。重庆是当年抗战大后方的陪都,重庆学者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抗战研究这个领域做出更多的成绩,重庆市委宣传部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的确是具有高远目光的,课题组同仁也非常乐意在特别单薄的大后方诗歌研究上做出自己的开拓。由于大后方抗战诗歌涉及到的史料十分繁多,整个工作的开展是比较艰难的。课题组成员不仅需要科学的独到的学术眼光,而且需要有细致的研究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爬梳资料的精神。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这样的学术品格,使本书的撰写计划顺利实现。

这是一部合著。课题启动的时候,由我提出全书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章目,然后由课题组成员分头撰写,熊辉进行沟通。前后多次交流讨论涉及到的一些学术问题,最后由我从内容上文字风格上统稿。

各章撰写的分工如下:

吕进——绪论、第八章

熊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

张传敏——第四章、第五章

张立新——第六章

万龙生——第九章

此外,研究生董运生、陈海岩、李悦、陈程、徐晓峰参与撰写了部分内容的初稿,庞利芹、蔡银强、王奎军等参与了资料查阅工作。

感谢重庆市委宣传部对本课题的大力支持,感谢关心和帮助本课题开展的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