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中国电影与抗日战争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3年6月3日     

——浅淡抗日战争中爱国英雄的银幕形象塑造

张渝扬

八年抗战,震撼世界,这场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抗战民族英雄,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为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伟大的民族抗战给予了中国电影新的生命,从“七七事变”到新中国成立后,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电影编导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上选择了这一题材,将镜头深入到各个层面抗日爱国英雄的内心,并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人物鲜活、各具特色的爱国英雄的银幕形象,在中国百年电影的画廊里,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气势磅礴,威震山河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历史画卷,奏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合唱。

从1905年以拍摄第一部京剧影片《定军山》为开端,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光辉历程,对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东方文化历史并承受着各种现实变化的民族来说,电影,就以其巨大的整合力、涵纳力和现实开掘力,成为了不仅仅是对民族灵魂影响巨大的精神鼓舞,而且为我们认识世界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先驱郑正秋、张石川、蔡楚生、夏衍……等中国电影的开拓者的勇敢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光辉篇章,特别是“七七事变”,开展全民族抗战以后,习惯于运用毛笔挥洒的东方民族,以特有的方式运用着摄影机——这被誉为工业资本主义发达后的一种新型艺术工具。《渔光曲》、《孤儿救国记》、《风云儿女》……世界电影史至今仍关注着中国百年电影早期创造的艺术奇葩。尤其是在抗战8年间,中国电影对当时反法西斯战争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次伟大的抗战,使中国电影由娱乐变成了教育,闲散悠逸变成了勇敢进击。而根据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姚子青团血战宝山城等,我英勇战士用鲜血写出的激昂悲壮的抗战经典拍摄的故事片《八百壮士》、《孤城喋血》以及《平型关大捷》、《死守南口》等抗战影片是中国电影最初塑造的抗日爱国英雄的银幕形象。充分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中潜行”(夏衍语)的战斗里程。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七七”抗战后放弃武汉,也就是全民抗战的第一期,电影的主题几乎集中在暴露敌人灭绝人性的暴行,以激发我军民同仇敌忾共赴疆场的坚强抗战精神。如《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中华儿女》等。那个时期的影片内容,大多趋于简单的故事,有相当明显说教的痕迹,制作也不甚讲究。第二个阶段,从1938年到1940年夏。即第二期抗战开始,从夏衍编剧、史东山导演的《白云的故乡》中以身殉国的决死队员林怀冰;反映“兵役问题”为主题的《好丈夫》中的刘山。由孙瑜导演的《火的洗礼》中的无名英雄,到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的《胜利进行曲》中的民妇何二嫂,战士管振中、任连子等在长沙会战中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群体,《塞上风云》中的热血青年鲁尔格桑、丁世雄,《长空万里》中英勇作战的飞行员高志航等,还有表现以讴歌山西民众英勇抗日的《老百姓万岁》和表现太行游击战争的《风云太行山》等抗战电影。这一阶段的抗战电影,主题广泛,富有政治性,宣传的对象比较多方面,大多适合于广大民众。比起第一阶段的影片制作,在爱国英雄的银幕形象塑造上有大的突破。第三个阶段,即抗战胜利前四年相持和反攻时期。因为长期抗战的正面宣传,使中国电影在大后方特别是重庆放映,有了更广阔的市场。以系列纪录片《抗战特辑》、《华北是我们的》、《活跃的西线》和《十三勇士》等,曾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反映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真实的战况及民众情绪。

追朔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开始是美国好莱坞的附庸,后来受苏联进步电影的影响,特别是全民族的抗战,才开始了民族电影的振兴之路。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因受众的普遍性和艺术的综合性,一向被利用为宣传的工具。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电影就承担了宣传教育大众,加强国防的神圣任务。所以,那时的抗战电影又称“国防电影”。

抗战电影作为当时抗战的有力宣传工具,着力宣传的是抗日中的爱国英雄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电影从鸳鸯蝴蝶时代而至神怪古装时代,都是些以娱乐为主,格调不高的作品,只有进入到民族抗战时代,中国电影才迎来了它的新生,作为宣传教育大众的有力武器受到普遍欢迎。

沈西岑导演的《中华儿女》塑造了一位女战士和游击队长英勇机智的英雄形象。史东山编导的《保卫我们的土地》作为抗战电影的代表作,是一部精干的短片,影片描写了喜峰口农民刘山夫妇与其弟一起参加抗战的故事,反映了军民合作抗战的坚强力量,苏灵导演的《孤城喋血》描写了九十八师姚子青营长率全营600官兵,奋死抵抗日军,直到全部壮烈殉国,他们在强悍的外敌入侵面前,用血肉为民族抗战书写了辉煌一页,留下了震憾长空的“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口号,尤其是《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影片风靡了全国,成为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雄壮号角。

这些抗战电影不知道燃烧了多少人对日寇汉奸的新仇旧恨,不知激励了多少爱国爱乡人的热烈感情,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冲锋陷阵的勇气决心。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16毫米到35毫米,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电影因抗战而走进了全国普通民众,到了今天,电影已不是纯粹的娱乐品,它不能教育群众就会毒害群众,观众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也可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其毒害,由此可知电影给观众的影响实在太大。

大凡纯真的有正义感的爱国电影艺术家,当国家民族陷入危急存亡的境地时,必然发挥最大力量,为争取生存的神圣战争服务,中国电影与抗日战争便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更加明媚的春天,民族电影在竞争的风雨中健壮自己的体魄。在党中央“百花齐放”、“寓教于乐”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电影艺术家充分发挥了抗战电影的优秀传统和电影在追摹现实、再现历史、化育民众,澄澈心灵方面的巨大作用。

《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王强等人是解放后早期活跃在银幕上的抗日英雄,他们带领游击队员,机智英勇,神出鬼没,扒飞车,炸桥梁,打得鬼子魂飞胆丧,成为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他们身上渗透着强烈的爱憎,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一直在新中国的银幕上经久不衰。

从《狼牙山五壮士》、《地雷战》、《地道战》中的英雄群像到《赵一曼》、《八女投江》中的抗联女杰,《回民支队》中的民族英雄马本斋,再到《鸡毛信》中的儿童团长海娃和《小兵张嘎》,直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和金环、银环姐妹,《51号兵站》中的梁老大,《苦菜花》中的母亲、娟子,《自有后来人》中的李玉和、李铁梅等,都表现了这个时期抗战电影中那些不畏强暴,前赴后继,牺牲奉献的爱国英雄形象,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坚持敌后抗战,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以劣势装备与优势装备的日寇周旋,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的光辉业绩。无论是战士还是百姓,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在每一位抗日爱国英雄的身上,都有着一段感人心魄的故事,都集中地表现了他们那种“位卑不敢忘忧国”和“未及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操。

《狼牙山五壮士》的战争环境是雄壮高耸的群山,狼牙山作为景物造型,显得高大、雄伟、挺拔。还有几分战士的威武。这既是属于五壮士代表的中国军人的形象,又属于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寇入侵祖国母亲的特征。

《苦菜花》“叶子是苦的,可根是甜的”。当观众被电影中母亲、娟子等诗意形象所沉淀时,抒情的“苦菜花开遍地黄……”的歌声象是蜿蜒在昆仑山区清清的小溪,低低地诉说起那令人听一遍就止不住要掉泪,就再也忘不掉的故事——军民团结捉特务,打鬼子的故事,在歌声的延续中,王官庄的军民参加了对穷凶恶极的敌人的抵抗。她们当中有失去儿子的母亲,有花季少女,有本应在学校将爱情与人生的五彩梦挥酒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罪恶的侵略使她只能用鲜血把对祖国的忠诚与对未来的遐想,匆匆书写在大地上;有本应与恋人花前月下,细诉女孩儿心绪的似水柔情,面对危险,她勇敢地挺身而出,使特务暴露出伪装的嘴脸,而自己却惨遭杀害,她把中华民族的巾帼气概放大在壮阔的抗日战争中。

动人的身影一个个消逝,美丽的生命一次次调零,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遭受到不该遭受的厄运。《红棉袄、红棉裤》、《紫日》等新时期以来新一代电影导演在抗战影片中特别注意对人的内心剖析和对生命的讴歌,日寇灭绝人性的残暴,是这一时期抗战电影要突出表现的悲剧内容,正是着眼于这一点,《紫日》对生命毁灭在即时,意识与瞬间情感作了强化宣染与放大表现,一种对生的强烈依恋,对未来不及展开的人生意愿的深深遗憾,对美好事物与和平生活由衷向往,赋予了这部电影对罪恶侵略战争的反思与追问。

如果说《一个与八个》是从某个侧面去刻画与深入发掘特殊境遇下人性的可能的话,那么《南京大屠杀》则是以日寇残暴杀戮来正面讴歌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来表达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不可肆意侵害的反战主题。从反面来强调另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草莓在布满地雷的原野上盛开”,南京大屠杀侧重表现美的坚强,生命与美的不可毁灭的这两大主题,是中国抗战电影的一个质的飞跃。影片中所表现的美,就是对困境与邪恶顽强不屈、勇敢抗争的生命力。于是编导借电影挥洒的是讴歌生命为出发点的战争抒情,抒的是为阻止邪恶吞噬更多美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之情。而30万人惨遭杀戮后,电影对场面惨景细节的渲染突出表达了导演讴歌生命与强化悲剧的意图,使人长久不忘。

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拍摄的抗战电影中,电影编导除了对爱国英雄的民族和战争行为充分描写外,还对周围的人作了很有性格和感情的深度描写。这样,使观众对英雄的内心世界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烈火金刚》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林丽与汉奸父亲何大拿感情的矛盾冲突;伪军中队长刁世贵因小凤之死愤而起义抗日的正义之举与金刚英雄史更新和肖飞、丁尚武等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奇特的统一。《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将镜头深入到魏强、汪霞等人的内心,去开掘蕴藏在抗日爱国英雄的身上的既柔情似水丰富浪漫,又轰轰烈烈慷慨感人的情义忠孝。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情感冲击力,给观众造成一种极其强烈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正是抗日爱国英雄的灵魂。

从成荫的《西安事变》开始,到杨光远的《血战台儿庄》,李前宽、肖桂荣的《七七事变》、《血战昆仑关》、《忻口战役》等,电影艺术家们以大投资、大制作的方式,从全局的角度,采取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摒弃过去那种“打游击战的小家子气”,他们从历史的真实出发,将镜头对准“逼蒋抗日”的千古功臣张学良、杨虎成,打响了全面抗日第一枪的爱国将领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力挫日军的铁血将军张自忠及李忠仁等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一直是抗日爱国英雄银幕形象的特色。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中,无论是“凌空复我旧山河”的勇士,还是“铁血男儿战沙场”的将领,他们或是为国捐躯,或是血洒疆场,于是便有了舍生取义的《吉鸿昌》,《步入辉煌》的杨靖宇,还有那不屈于日军淫威的《白马》和神勇的《犬王》。于是便有了银幕上那一个个铁骨铮铮、慷慨壮烈、赴汤蹈火的抗日爱国英雄形象。特别是宁死不屈、被称为“神人”的杨靖宇将军,他身上那种“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英雄气慨,生前令日军胆寒,死后令日军敬畏。1943年,一个曾经杀害杨靖宇将军的日军大佐,在剖腹自杀前的遗书中写到:“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为了民族的利益,杨靖宇的死是一种升华,是一种人生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把自己满腔热血融进了祖国的山河,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向世界展示了崇高的民族气慨、国格和人格。同时也向侵略者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满腔爱国情怀。由此,才有了壮怀激烈的八年抗战和伟大的抗战胜利,才有了一举雪洗一百多年来的屈辱,赢得解放走向独立、富强的今天。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光照千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也是弘扬正气、荡涤邪气、警醒世人的不朽史诗,不少影片在讲述抗日爱国英雄的同时,注入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并有机地把一些历史内容纳入其中,使之丰富多彩,既为英雄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环境背景,又从不少生活细节上表现了历史的风雨变幻,矛盾冲突,使人们在认识英雄的同时,也认识了历史,赋予影片极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震憾力,很容易将观众引入影片所描写的那个历史氛围中,使60多年前那场人类浩劫中的生与死更鲜活感人、引人深思。

电影,作为以其丰富饱满的信息量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完整的文化信息符码,再也没有比通过电影来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更为直接有效的艺术手段了。电影艺术在今天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文化交流任务,它不仅传递着我们过往的历史、火热的今天,也传达着我们民族关于明天的构思和想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电影就是这样扬起民族的旗帜和广大观众一起,来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教训。

今年是抗战胜利68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108周年。久违的抗战老电影,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又重回我们的生活。抗战电影更让我们回忆起苦难而不屈的岁月,面对至今仍回避侵略战争责任,妄图侵占我钓鱼岛的日本右翼势力,我们同样需要反省自己。

因为,“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至未来的苦难”,铸造民族精神、重塑爱国英雄,审视人类灵魂在残酷战争中的变异与觉醒,探寻新世纪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影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