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求纬
有一个和千千万万山里孩子一样的山里孩子,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似一棵小草,于大家都同样经历的风风雨雨之中,转眼间就长大了,长壮了,泛青了,变绿了,然后就慢慢地变黄了,变软了,甚至已有了些许枯萎的感觉。但同时,有一个和千千万万山里孩子不同的山里孩子,因为过早过多地承受了许多风风雨雨,走过他自己的艰难人生历程,因而有了他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如山溪水下静静的卵石,辗转奔来之后,躺倒下来,停留下来,让水濡着,发散着自己微弱的、独具的光泽。
我们说的这个孩子就是李明。
当我们翻阅《巴山深处秋叶红》这部书稿的第一辑“如烟往事”的时候,你不得不进入这样一位真实的山里孩子的那样一种生活氛围——
“到小河边的沙滩上去认识开着淡蓝色碎米花的益母草,到小河边潮潮的石头上去闻那菖蒲的幽香,去田坎上采一些车前草和荒坡野岭上的金银花、千里光、野菊花……”(《错位的理想》)“我小学的低、中段是在高燕乡红农村小度过的,高段才集中在乡上的中心校,每天往返要走近10公里的山路,一周六天,周周往复。我的初中大多以丈量田地、或到农村住下来劳动为主打,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我与书的故事》)“我小学毕业后,公社不推荐我读书了,说什么地主富农的孩子没资格读书。妈妈几次找到公社革委会,要求让孩子读书。当时一位领导建议她买几只小羊羔,让我在家当放羊娃,妈妈当场就哭了,她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哭,最后好不容易才让我上了农村戴帽初中。”(《我的妈妈》)“教我们的那批教师都惊人地敬业,不光不休星期天、节假日,平时还抢着去上课,记得当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待遇吧,好象也没听到过他们发什么怨言,现在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他们中的多数教学方法有点简单粗暴、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少了一些激励,完全靠对事业的忠诚和无限的激情,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地上课,硬磨出些业绩来。”(《惨淡的高中生涯》)
这位渴望读书的山里孩子,从小不由自主地和学校也就是和教育打上了交道,磕磕碰碰地读了点书,然后从此就走上了教育战线。村小、中心校、中学、教办、中专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在“如烟往事”这一辑里,简直就是一条人生的流水作业线,顺着山里孩子的教育情缘这个脉络,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位游子情系山水、心牵教育的精神世界向我们洞开,个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时时引起读者的共鸣。无独有偶,笔者亦如作者一样,在城口教育战线走过了大致相同的工作单位,读到某些篇什,那种心领神会或是同病相怜的感觉自然比旁人更深一层。
家鸡打得团团转。纵然在这曾经的穷山恶水之间受尽苦难,纵然在这又爱又怨欲罢不能的教育战线饱受搓磨,这位曾经的山里孩子眼下的山里汉子,在既繁琐劳累又百无聊赖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中“瞎忙”数十年之后,心中隐藏挣扎了数十年的那个文学的“魔鬼”甦醒了,露头了,躁动了,他终于开始可以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来重新打理、收拾、审视、描写他作为山里孩子熟悉不过的梦中的山水了,他终于可以敞开胸襟,寄托他游子的足迹赤子的情怀了。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二辑“灵山秀水”。在这里,与其说是笔者低下头来阅读作者记叙城口及巴渝山水的文章,不如说是一个在这些山水间生活了20年的过来人回过头去更仔细地重温那方山水。你看那无限奇景美不胜收:《故乡的油菜花》开在《最美巴山湖》畔;《方斗坪的早晨》不就是《放飞心灵的牧场》?到《金字山寻踪》你会看到《神奇的石板坡》;《黄溪河畔梅家岭》怎能不《意醉神迷樱桃溪》……
在这一辑里,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触,细致地向我们描写山水景物,行文之中大可看出作者与这方山水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作者观察景物之细致入微,描写景物之详尽周全,很多地方都可以感觉出来。故乡城口的景色竟然还有这样的魅力,还有这样的它山它水难以替代的绝妙之处!尤其是故乡曾经拦他阻他遮他隔他之山水,却一如既往地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他,以别样的风韵吸引着他,使他无奈走远蓦然回眸一望之时,竟是这样的揪心挂肠!于是他忘情地写来,以从头拾起的心态写来,以拂却尘埃的阅历写来,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写来。人啊,为什么总要在失之交臂之后才懂得得到的重要?为什么总要在浑然不觉之后才发觉它(她)内在的美丽?
《巴山深处秋叶红》当是作者的散文处女集,它的出版应当可喜可贺。但勿庸讳言,这本集子在篇什的选择上还失于精当,在行文的风格上还略嫌平淡,在语言的锤炼上还不够用力。写切身经历的文章,本可以来得更亲切些,更自然些,在明白质朴的叙述中糅进隐隐的去之不掉的艺术感染力。写山写水的文章,本不应是旅游说明书,它其实还是在写心态,写情怀,写人,所谓“以物托人”、“以景寓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炼字斟句、增加文采便尤显紧要。观察细致入微时当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描写详尽周全时应有所取舍,有所剪裁。另外,第三辑内容略嫌单薄,当然与作者受工作范围所限,难以更多地走出去采写有关,估计以后这种状况会有所改观。
此生着意伴山水,情至深处著美文。相信李明以他的生活积累,以他的写作功底,以他的执着精神,会不断地写出更加精美的文章来的。
我们期待着。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