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扎根本土 抒写乡愁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4月10日     

——王雨新作《开埠》之我见

敖忠

《现代汉语词典》对“乡愁”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王雨正是这样一位对家乡充满深情的作家。关于这一点,相信读过他的《水龙》、《填四川》等作品的人都会有同感。我现在想说的是,他的这种感情在新作长篇《开埠》中有更充分的体现。

在《水龙》和《开埠》两书《后记》中,王雨一再说到,“重庆的人物和地域是独特的令人热肠的”。在旧时代,这座城市经历过种种苦难,重庆人为改变家乡穷困落后面貌,“走向祖辈憧憬的繁荣富强”,进行过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正是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对旧世纪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这些话透露了作家的创作动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王雨自称《开埠》是《水龙》的“姊妹篇”,也是《填四川》的“续篇”。我更认同前者。这不仅是着眼于二者内容上的交叉,也着眼于二者艺术表现方面的关联。《水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三对男女情爱纠缠的淋漓画面,一座城市开埠的历史长卷”。这就是说,《水龙》已经初步展示了重庆的开埠史,只是从全书看来,“三对男女情爱纠缠”以及郑水龙打通乌江航道的艰辛历程所占篇幅比重更多一些,而有关重庆开埠的情况未及全面展开。《开埠》不同了,它对重庆开埠始末及其规模作了全方位纵深描写。正如《重庆晚报》3月22日老谭文章所言,小说“围绕重庆开埠前后的历史变革,串联广远的时空,会聚各色人物,实有与虚构交织,充分显示出了宏大叙事的创意追求和构架特征”。这个评价对作品的内容和特点作出了精要概括。《开埠》从清同治十三年(1874)夔关总督宁承忠愤然扣押69艘外国走私货船起笔,写到民国十二年(1923)宁承忠去世。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事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民间习俗、地域风情等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说它是一部关于这一时期重庆社会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作为重庆市文史馆员,王雨在钩稽史沉方面所作的努力是令人感佩的。

十年前,王雨《水龙》初版面世时,笔者做过一篇评论,题为《回归与超越》(载《红岩》2005年2期),大意说《水龙》的创作袭用中国古典小说手法,表现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这既是对作者往日创作的“超越”,也包括对传统的某些突破和创新。这种“回归”与“超越”在故事叙述、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与语言运用等多方面显示出来。我觉得,《开埠》的艺术表现与《水龙》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所发展。单说故事叙述与人物刻画吧,同《水龙》一样,《开埠》情节丰富,但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事件,作者只是通过宁承忠、喻笑霜等主要人物的命运演化,反映出晚清至民国时期重庆地区由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走向被动开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巨大变迁。正是由于没有贯串首尾的中心事件,《开埠》也同《水龙》一样,许多章节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而且由于作者激情的灌注,有的章节甚至如散文诗一样优美动人。例如作品结尾处所写宁承忠在宁徙墓前意外见到他苦苦思念的三儿子一家人时“喜极而泣”的一幕,就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这类动人描写,又是《开埠》对《水龙》的超越了。

王雨小说创作历来重视人物刻画。《水龙》所写郑水龙、水妹、赵嫱等人的故事,多具某些古典小说人物的传奇色彩,《开埠》中的喻笑霜亦复如此,他(她)们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自然,大千世界,不同出生、经历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思想性格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作家从生活出发,挥洒不同的笔墨。同为小说一号人物,《水龙》对郑水龙的描绘较多地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而《开埠》对宁承忠的刻画则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作者对他始终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一方面对朝庭忠贞不二,唯命是从,另一方面又对其在心怀叵测的洋人面前屈从忍让充满怨恨;一方面企望富国强兵,重振华夏,另一方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却思想保守乃至僵化;一方面道貌岸然,对不遵“家教”的小儿子严加鞭笞,另一方面却伏在地上让孙儿们当马骑,饱享天伦之乐;一方面恪守传统道德,对贤妻王雪瑶疼爱有加,另一方面却也与喻笑霜长久地保持婚外之恋……宁承忠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也是一个刚柔相济、有血有肉在当今文学人物画廊中未可多见的艺术形象。

《开埠》对中华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承袭还表现在环境渲染与人物肖像描绘等方面,这里不举例论证了。前面说过,王雨是一位深爱自己家乡的作家,在不算太长的十余年中,接连写出《水龙》、《填四川》、《开埠》以及有关卢作孚的短篇与长篇小说等一批本土题材作品,这同他执着的乡愁是完全分不开的。我并不认为他的包括《开埠》在内的上述作品都已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但我觉得他把自己“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通过这些作品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这就足以让人感动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乡愁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资源,文学史上诸多著名作家都是深深眷恋自己的家乡的,都留有描述家乡故土的佳作。鲁迅如此,沈从文如此,“诺奖”获得者莫言亦如此。愿更多致力于乡土文学的作家,深深地扎根本土,抒写乡愁,让子孙后代时时记住自己的根脉,以史为鉴,在前辈开辟的道路上继续行进,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