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香重庆网
重庆本土作家樊家勤历时18年创作传记文学《周恩来在重庆》,这是第一次以传记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恩来在重庆的那一段历史。该书融文史与传记于一体,再现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在重庆战斗、工作、生活的历史,书中不少细节是第一次披露,是本土作家写本埠历史人物难得的一部力作。书香重庆网专访樊家勤,分享他的创作历程与读书心得。
樊家勤
重庆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公安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副主席,现为渝中区警察协会特约研究员,三级警监。
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两百余篇。出版长篇传记文学《周恩来在重庆》,长篇纪实文学《警探神箭》,长篇小说《虎穴斗智》。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解放60年重庆英模谱》一书收录报告文学《张国富:人民的好警察》,发表网路文学作品《情注高考》《打黑除恶》《民警情》。等等。共300多万字。中篇纪实文学《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获首届中国通俗文学英才大赛优秀奖,报告文学《熊德明的价值》获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入围奖等。
投身文学 为求《新华字典》上书“文化部”
问: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警务人员,又曾被公安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你对文学的追求是怎样开始的?
樊家勤:我是1972年参加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民普遍文化生活都比较枯燥,那时候的文艺青年们大都会谈到对文学的爱好和理想,而我第一次看到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后就提笔写下了一篇影评,从而开始了我的文学追求梦。
问:从一个怀有文学梦的文艺青年,到实现作品成为铅字,这期间都做了哪些努力?
樊家勤:当我认定我要写作后便一头栽进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中,未料到这是一件非常艰辛但需要坚持的路。在我并没有任何创作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写将长篇小说并投递到各个刊物,均被退回。1978年我开始观察自身生活工作中的小事,渐渐的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并将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写成随笔投给了《重庆日报》,终于在这次得以发表。
问:你曾在重庆晚报上发表过一篇短文《读书有益》,写到刚参加工作时对文化渴求,并写信给“文化部”求新华字典,后与书结缘并陆续发表作品,现在回想起来有怎样的感悟?
樊家勤:那个时候能读物太少,市面上连新华字典这样的工具书都很难找到。我一心想要创作,就大胆的给“文化部”写信希望能求得一本新华字典,而后也收到回复鼓励我坚持创作。现在想来年轻人的冲动似乎可以做出好多意想不到的事,但却不失为一件能够笑着回味的事。
问:你创作过不少类型不一的作品,但总体来说围绕传记文学与公安刑警类故事较多。对写作你是否有一定的规划?还是率性而为?
樊家勤:因为长期从事公安工作,我的创作基本围绕人物特写与报告文学,但长期下来我感到十分枯燥。而后我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档案工作,通过对一些历史档案的接触与了解,我开始对历史人物、重要事件产生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传记文学。总的来说我并无特意去规划写作,写到今天出版《周恩来在重庆》是有因缘也有坚持。
#p#副标题#e#
作者:樊家勤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有评论认为:这是提供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一份极为难得的学习和研究的良好读本,是一部向广大读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永远滋润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好书,也是一部充满正能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重庆继《红岩》《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重庆谈判》后第三代旗杆性的文学作品。
创作心路 潜心写作18年终圆梦
问:传记文学《周恩来在重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樊家勤:1996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了解到周恩来曾出现在较场口事件中,经进一步钻研,发现周恩来在重庆有一段辉煌的经历,便萌发了一种想法,把周恩来的这段故事写出来,便到重庆图书馆、档案馆,到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图书馆搜集资料,到一些景点风采,访问老人等。也由于当时并没有任何作品反应这一段经历,1997年我一个闷头潜入创作《周恩来在重庆》的海洋里。那时,我写作几乎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问:在创作时心中有包袱吗?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樊家勤:也是因为年轻的一时冲动,在自己的一股劲头下写出了初稿。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我十分想在这一年出版这部作品,可是我并不知道一部撰写伟人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出版社校对整理还需要向上面报审。在动笔之前,如知道有这一关,我肯定不会写这部书稿了。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无名作者,没有谁命题,完全是自己要写的,出版社也作为自由来稿,书能出版吗?肯定不易,但事到如此,又心存侥幸,等吧,也许会有好运来临呢。然而好运并没有来领,那一年因为由于全国报送周恩来的选题太多,可能会对销路等产生影响,没有批准出版,看以后有机会没有。而后我不断修改充实书稿,终于在2006年送递了人民出版社,而这时由编剧王朝柱操刀的同名剧本《周恩来在重庆》已完成,电视剧已开拍,我的出版事宜又一次搁浅了。
问:看着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热播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电视剧用更戏剧化、形象化的方式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在重庆的事迹,而你文学的创作重点刻画在哪些方面?有何不同?
樊家勤: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看这部电视剧,但内心还是十分纠结。我自知作为一个自由投稿人,只有自己坚持才能完成我的梦想。同时,我认为电视剧还有许多方面没有涉猎,于是我仍然坚持投稿,并用资料串联历史,力求完全真实的呈现这一段经历。
问:书中对于周恩来在重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是第一次披露,这些细节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挖掘出来的,可否给读者介绍一下。
樊家勤:书中有一条主线:军统特务对(办事处)南方局的破坏,我是从事公安工作的,在这条线中对以前未披露的很多细节能熟练地用在整部书中。比如,有一次,特务到红岩村办事处借检查消防为名,在一、二楼检查后还不甘心,要检查三楼。三楼是办事处最机密的地方,秘密电台、秘密文件、密码本等等都在那里,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办事处工作人员不管怎么阻止,都不行,特务非要到三楼去检查。没办法,只好拖延时间,让工作人员尽快处理,把秘密电台藏在三楼那间大屋子屋中的木板下。特务得意忘形地来到三楼检查了其它屋子后,到那间大屋子中间检查到木地板有敲压痕迹,起了疑心,想敲开看个究竟,便在旁边的抽屉里找来螺丝刀拿着来到屋中的木地板处,反复看了看,蹲下身,伸出手,手上拿着的把螺丝刀向那地板靠近,靠近,再靠近……这秘密电台要是被发现,红岩村损失不可估量,不能给延安联系,不能给南方局的地下党联系,不能更好地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等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办事处跟随在特务身边的工作人员龚澎急中生智,使出了杀手锏……
还有特务在江西抓刁育仁,在重庆抓王梓木等等。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给张冲写了一封信(见书58页),在我开始创作时是没有以这种形式表现过的。在修建红岩村办公楼时那些描写很细致很特别,以及在红岩村种菜、栽树以前是没有过的。等等。
问: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观,有的作家认为作品表达的是真诚,而有的则认为作品表达自我,对你来说文学传递了什么?
樊家勤:我想文学还应传递社会责任。同时希望读者看到这本书可以了解伟人的事迹与情怀,将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传承下去。
#p#副标题#e#
读书心得 网络纸质图书都需涉猎
问:你常在报刊杂志发表各种类型的评论或杂谈,其中不乏对一些文史资料的挖掘,你的业余阅读习惯是怎样的?是否也较多的围绕这一类型进行阅读?
樊家勤:我现在的阅读习惯比较杂,一是从网上游览大量新闻,二是通过报刊杂志阅读一些随笔杂谈,三是阅读纸质书籍。在书籍这一块我依然在专研纪实文学。
问:在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书本与知识有着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需求,而对现在年轻人的快餐式阅读观,你是否有好的建议?
樊家勤:每个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快餐式阅读也并不就是贬义,我一方面希望年轻人一方面能够各类阅读都涉猎,不要单一的阅读网络文学。另一方面,我希望社会能多一些激励,比如企业单位可以多开展一些读书分享会,补贴一些购书卡,营造读书氛围。
问:重庆市正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重庆”,你最近在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给读者推荐一本吧。
樊家勤:我最近正在阅读王蒙的《中国天机》,从旧中国的死亡到今天,王蒙对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诠释。通过这部著作,可以对中国社会有进一步了解。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