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香重庆网
【导语】近日,一本被视为《填四川》后传的长篇小说《大家族》出版上架。该书开售以来反响不俗。今日,书香君有幸采访到该书作者——重庆籍女作家郭凤英,这位出版过6本书,拥有20余年创作经验的“老”作者,将与你零距离的分享她的创作过程。
书名:大家族
作者:风中一影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内容简介】
清乾隆、嘉庆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第二代赵岱聪在重庆荣昌县兴办书院,倡导移民后代“读书成才”,与土著缠丝拳掌门人程时庆提倡的“习武谋生”背道而驰,冲突不断。
赵岱聪率家族子弟与洋教对抗,为此失去状元称号;为化解天宇会与朝廷的矛盾而提出“教化土匪”主张,更招来弥天大祸;为抵御土匪的骚乱,他修建大荣寨保护学生……
赵岱聪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不能行之事,终将移民教育思想普及到全川,成为荣昌第一大家族。
【人物介绍】
郭凤英,女,笔名风中一影。重庆市作协第三届全委会委员、重庆文学院第四届优秀创作员、荣昌县文联秘书长、荣昌县作协主席,发表中篇小说《山贼的女儿》、《异域情殇》、《彩楼》、《女医王》、《女丐王》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连心锁》、纪实文集《从废墟走向天堂》,长篇小说《巴蜀都督张培爵》、《私人秘书》、《再战江湖》、《大家族》等。
【采访正文】
问:郭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够采访到您。您的最新作品《大家族》自上架以来反响不俗,能否谈一下是怎样的初衷促使您创作了这部沉甸甸的长篇小说?
我从小听爷爷讲了许多故事,听说谁谁谁是广东人,谁谁谁是广西人,谁谁谁是湖南人,许多老年人说话口音和日常用语方面都有极大变化。那时候,我没有追究过为什么。七年前,我从江苏回到荣昌后,算是真正接触“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明白了我们郭氏家族就是移民家族,我们许多人都是移民后代。“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移民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是官方唯一一次号召发动起来。从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下《招民填川诏》开始,到1795年(清嘉庆元年)后才结束,历时一百多年。移民入川垦荒,最初只是希望获得一部分土地改善家庭生活,心里一直渴望回到原乡。然而,回原乡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这些移民后代。于是,我总想为我们的祖先写点什么,想回到祖先在那一百多年岁月里的生活状态。最初是想写祖先入川的创业,后来因王雨老师的《填四川》写了创业,随后几经思考,决定以荣昌万灵古镇上真实的移民家族赵氏家族兴办移民教育为主要线索,这才有了《大家族》。同时还因为古镇的重要建筑大荣寨就是这个家族留下的。
问:万灵古镇上有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筑,选择以赵氏宗祠为故事圆心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宗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是家族兴衰的见证。在万灵古镇上,赵氏宗祠于1800年建成后,至今保存完好,以它为核心的古镇主体建筑大荣寨,也保留着原始风貌,这些都是赵氏家族留下来的,是湖广移民入川后繁衍生息的见证。
其次,《大家族》以男主人公赵岱聪一生矢志不渝兴办移民教育为主线,讲述赵氏家族与各方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每个人最先启蒙的地方是私塾,再到族塾、村塾,然后才是到书院学习,直到考取进士。这“族塾”就是每个家族教育子孙读书的学校,这个学校通常就设在祠堂里。最初,赵岱聪也是从让家族子弟进族塾读书开始,到容纳外姓人家的孩子到赵氏族塾读书,再到给穷人家的孩子免除学费,最终将家族教育发展为整个四川的移民后代教育,小说中的“赵氏宗祠”便是从家族到社会的载体和象征。
再次,《大家族》中除了“崇文”与“尚武”的中国文化观念的矛盾,还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观念的矛盾,“宗祠”承载的是东方文化概念,而小说中的洋教教堂承载的是西方文化概念。赵岱聪面对一切打击都不退缩的力量,来源于宗祠代表的家族文化、中华文化,他紧紧守护的儒家思想,都浓缩在“宗祠”这个文化体系中。他认为,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方式之一,是必须守护住自己的文化根脉,“宗祠”正是这种文化根脉的具体体现。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光宗耀祖观念表现方式之一是死后进入祠堂被供奉起来的中国传统,在这方面,赵岱聪兴办移民教育的思想虽然不局限于这一点,但不能切断这一观念的源头。同时,也有赵岱聪以“崇文”开辟人生道路的过程中与程氏家族代表程时庆“尚武”之路激烈碰撞之间,最终殊途同归在“宗祠”观念上的原因。
问:书中男主角赵岱聪为办学与各方势力不断斗争,除了赵岱聪家族世代从文这个背景促使他想要推动移民教育之外,您在故事中设定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赋予他的这些性格和精神是否是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读书入仕”是科举制度诞生后所有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也是古代文人读书的思想所在。赵岱聪推行的移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读书成才”,所以在他与各方势力不断斗争的时候,他的思想始终是激进的,深远的,辽阔的。这个人物,既是中国古代维护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代表,也是敢于抛弃陈旧思想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人开拓者代表,这是对“读书入仕”思想的颠覆。赵岱聪办学过程中,既千方百计抵御粗暴来自程氏家族“武文化”的冲击,也要抵御来自洋教“西方文化”的冲击。“湖广填四川”运动的百余年,洋教几乎伴随着湖广移民入川,如果不是一个具有丰厚正统思想又具有叛逆精神的人,承担不起那个时代抵抗西方文化侵袭的重任。
“湖广填四川”时期对于四川来说,是一次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和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大家族》中通过赵岱聪,对当时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敌对、融合,有一个规律性的展示。当赵岱聪明白部分移民信奉洋教并没错的时候,他必须成为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符号;当他看到洋教教会学校教育出来的移民后代成年后很难适应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他又必须是将东方文化强势融入西方文化的斗士。同样,赵岱聪从排斥程氏家族的“武学思想和行为”到接受,再到将“文”与“武”大融合,都是他破除陈旧观念坚冰的体现。我希望这个人物能够承担起所赋予他的重任,他不是旧思想的卫道者,更不是殉道者,而是旧思想的颠覆者,新思想的开拓者,优秀传统的守护者。
人物生活照
问:网上众多书评表示,《大家族》是《填四川》的后传。书中的确也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延续了《填四川》的部分设定,能否请您谈一谈《大家族》和《填四川》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湖广填四川”这一大移民运动为广阔的社会背景,都选择以荣昌万灵古镇为故事发生地来展现移民战天斗地的勤劳与奋斗精神。《大家族》女主人公之一的宁芝寒是《填四川》女主人公的孙女,这样设定的目的在于让这次移民运动的百余年时间有连贯性,使故事更有整体性,更好地反应百余年移民生存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产生、演变与解决办法。
不同之处有五个方面。
第一,《填四川》集中写前五十年移民入川的创业经历,《大家族》集中写经过后五十多年的移民生存状态及教育的重要性。移民入川几十年后,四川生产得到复苏,人口逐年增加,移民大都安定下来并建立了各自的家族体系,对子孙后代的发展有了反思和探索。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后代的教育,因此,《大家族》中的赵氏家族就是重视教育的典范。如果说《填四川》解决移民生存问题,那么,《大家族》则解决长远发展问题。
第二,《填四川》里以宁徙家族为主,说明先期的移民入川后因为充分占有了大量土地,很快成为富裕家庭,进而发展成地主家族。中后期时,可供新入川移民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偏远荒僻,甚至不能再占有土地,只能给先富裕的家庭做长工,耕种他们的土地,成为佃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问题严重。移民运动前期,山贼土匪抢劫移民多为温饱,中后期,抢劫富裕家族则多为享乐,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山贼土匪是没有土地甚至被贪官污吏逼迫落草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因此,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来并越来越尖锐,必须重视教育,必须有一种思想和策略来化解这些矛盾。《大家族》力求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反思和探索。
第二,《填四川》中的矛盾,主要是家族与贪官污吏的斗争、移民与土著的斗争,人与自然的斗争。《大家族》中的矛盾,移民与土著之间的斗争已从家族利益扩展到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斗争,甚至是对待移民后代教育与社会发展观念上的斗争;中国传统“儒文化”与“武文化”在移民后代身上的碰撞,则是“文化人”与“文盲、武夫”的激烈斗争,通过兴办书院的行动与“读书成才”的思想,开馆授徒的行动与“习武谋生”的观念冲撞。
第四,如果《填四川》是自己人跟自己人的斗争的话,那么,《大家族》则是自己人跟外国人的斗争。书中的洋教指的是天主教。史书记载,明朝中后期,就有天主教在沿海一带传教,天主教一度得到清顺治皇帝、康熙皇帝的赞赏,因而天主教能在全国各地兴建教堂。填四川运动前,四川境内的成都、重庆、保宁(今四川阆中)便有了规模庞大的天主教堂。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四川荒凉景象,也让这些教堂在发展教民方面更加困难。随着大量沿海一带的移民入川,意味着大量早已加入天主教的教民入川。早期,这部分移民跟教会大多失去联系,一心只为生存奔忙。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在四川境内的教会组织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选派大量传教士深入各乡村传教,恢复一度脱籍的教民的教籍,或许可以这么说,洋教是伴随移民入川进行新一历史阶段发展的。清朝中期,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及各种观念,最初都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地,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史不可回避的问题。西方各种文化观念的进入,必然跟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大家族》就是通过“移民教育”这一载体来反应这一重大社会背景,“东西方文化”从强烈冲突到各有胜负,再到东方文化强势进入西方文化教育体系,同时又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和观念。
第五,《填四川》集中在“民与官斗”方面。《大家族》不再有民与官的实际多挣,而是民办教育思想与王权统治思想的斗争。书中反映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四川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注,同时,根据历史演绎的“天宇会”便是清嘉庆皇帝统治前期的八年白莲教起义的变身。白莲教起义是反抗封建统治的重大历史问题,但同时也有许多社会不法之徒在这个组织里为满足个人私欲而杀戮,煽动穷苦百姓与官府作对。《大家族》中的天宇会之乱被平息之时,也就是整个“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的结束。清朝廷对四川复苏后的教化问题,则通过赵氏家族兴办移民教育的动机和目的,及赵氏家族族谱记载乃宋王朝赵氏后裔的矛盾,来展示王权与民意的斗争。这其中隐含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文化与文化人的禁锢与摧残。
问:《填四川》的同名电视剧已经拍摄完成等待播出,您有没有将《大家族》搬上银幕的打算?
《大家族》故事跌宕起伏,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但人物之间的关系脉络清晰,各自承担了独有的使命,很适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如今,荣昌区主打“移民文化”牌,前有《填四川》,后有《大家族》,等于将“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的百余年时间浓缩在了这两部作品里。书中的缠丝拳是荣昌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武术爱好者在习练和发展缠丝拳。《填四川》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的女人的创业史,《大家族》则塑造了一个同样坚忍不拔,思想和境界更宏大的男人的成长史,并通过以这个男人为核心的移民大家族倡导并推行的移民教育史、文武传统思想、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过程。《大家族》以男主人公赵岱聪这一代为主,写了三代人对移民移民教育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一种传承性。其中必然有各种激烈矛盾冲突,因而期待搬上银幕。
人物生活照
问:在早年的采访之中您提到,在回到家乡荣昌之后将要创作12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主角设定为12个女人,您的这个计划还在进行吗,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能否与本网读者分享一下在继《大家族》之后,您将推出的下一部作品?
关于“12个女人”的故事,这个计划一直在进行,已经完成了两个作品并已发表。这个系列作品叫《荣昌十二钗》,当时设定通过不同的女人的故事来展示荣昌各种特色文化。比如卤鹅、夏布、陶器、折扇等,已完成的两个作品分别用荣昌素心兰花、竹篾席做道具,讲述本该男人从事的行业而在女人手里发展起来的故事,表现荣昌女人的坚强、勤劳、勇敢、坚韧、柔情、大气等品格。这个系列还在搜集素材,将会继续进行的。
《大家族》之后,将推出展现巴渝文化的长篇小说《万灵朝天》。这个作品的故事发生时间在明朝初期,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下大夏国将重庆乃至四川纳入统治开始。主人公曾傲是渝西地区民间传得很神话的一个得道高僧,他曾是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政权的一个重要人物,作品将以曾傲是否归附明王朝为主线,融入“朝天门”在历史上的政治意义,重庆九开八闭老城门的建造过程,“荣昌”得名由来,万灵古镇上万灵寺与朝天门的密切关系等巴渝文化元素,以“俗人佛心”来描写一个得道高僧出家前的命运沉浮,体现天下一统,民众渴望和平的思想。《万灵朝天》已完成初稿,目前正在修改中。
问:据了解,在回家乡荣昌之前,您是从事专职写作,如今您有了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变化对您的创作有没有影响?您现在是如何安排您的业余时间的?
有很大影响。首先是因为工作关系,我不能全副心思在写作上,所以在将主要创作经历放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后,短篇作品写得很少了,有时候灵感来了,也没有时间创作出来。时间一过,又捕捉不到当时的创作感觉了。其次,因为我担任了荣昌区作家协会主席,对于协会的发展也确实操心不少,协会发展的经费来源就是困扰我的最大问题。看到那么多老老少少的文学爱好者还在这条路上耕耘,我总希望能为他们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不负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白天上班做单位的事,创作只能放在晚上,但因为白天要上班,所以我给自己定的作息时间是每晚必须写一点,但十二点前左右必须休息,保证上班时间有充沛精力。业余时间嘛,我喜欢在周末的下午拿一本书在咖啡厅坐一坐,一边听轻音乐,一边看书;或者约上一两个好友在安静的环境里喝喝咖啡,品品茶;要不然就是约上好友或带着家里的小孩子在河边走一走,或爬爬山,逛逛公园等。
问:您如今的创作选材中多涉及家乡荣昌,您觉得荣昌的整个历史文化,给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将会继续在作品呈现这方面的内容吗?
荣昌的历史文化给我深厚的创作素材与营养,让我找到“根”的感觉。我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荣昌的各种特色文化一一描写出来,因为我坚信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土、特色等,需要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其中离不开文学作品的展示。因为艺术作品更容易让人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通过创作以荣昌历史文化为背景的作品,我觉得让我的作品更有深度、高度和广度。我喜欢将地方文化放置在一个社会大背景里来体现,因为中华大文化是由各个小文化聚合起来的,是不可分割的。
未来的话,我应该会在作品中继续呈现这些内容,并且不断学习,让作品越来越成熟。但同时,我也会涉猎其他题材,比如中缅边境的野人山一带一个中日混血后裔的命运,比如云贵高原丰厚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一个曾经沦落黑道的人的自省等,都有创作计划。其实在进入机关工作之前,我搜集了许多创作素材,也去许多地方采风,并且接触过我所计划要写的作品原型人物,初稿已完成好几年,平时会用心去回顾初稿,等待修改打磨。回荣昌后,只是将创作地方文化的作品作为创作方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已。
问:非常感谢郭老师,在访谈的最后请您为网站的读者推荐您认为最值得一读的三本书。
第一本是《周易》。我看《周易》不是看它在算卦上的内容,而是看卦辞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它能帮助我们在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命运方面给以启示。
第二本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家书中不管是对长辈、对同辈、对晚辈都体现出这种个性与品格。家书内容能作为我们长篇创作中的养料,对于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有所借鉴。它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中的家族文化精髓。
第三本是《白鹿原》。我喜欢该书中将重大历史变革放置在哪怕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来展示,通过“一个点”聚合无数的“点”。并且,喜欢这种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以及从家族斗争到社会斗争的叙事风格。社会是个大概念,什么样的问题都必须通过人、事、物来反映。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