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儒学散文集《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有感
钟世林
张儒学的散文选集《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作为“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读本,由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多年来洒在纸上的汗水,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打开他的书本,在阅读中去欣赏乡村那如诗如画的美景,领悟他的乡土情怀,触摸那一片唤醒他心灵的热土吧。
《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共三辑,从第一辑“温馨的乡土”开始,我们就乘坐那条《托起梦想的小木船》,来到农村,看到他笔下的《高山竹》等,忙碌的《乡村打谷月》,以及《采茶》等,仿佛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把田园风光,乡村面貌,民俗风情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在这些篇章中,我比较偏爱《农事》这篇短文,“在三月那灿烂的阳光下,农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用心将在期待了沉淀了一冬的农事开始梳理……一把把金黄的谷粒,从庄稼人那双粗糙的手中滑落,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从大山那粗犷的笑声中滚出,一颗颗沉甸甸的豆子如同放飞的鸽子……”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我们仿佛听见了布谷鸟的叫声,感受到农村人春天播种的喜悦,好像看见阳光下的犁铧在三月的土地上,留下一行行飘香的诗句。“农事,就在山坡下,田里土里,被山里人那双勤劳的手,描绘成了丰盈充实的日子,在甜美的梦境中,飘出了瓜一样的香,果一样的甜,稻谷一样沉甸甸的希望……”在诗情画意的描绘中,作者以抒情的格调,采用虚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把春天的阳光、色彩,情景融入笔端,情与景相互交融,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农事》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春耕图,把农忙季节的乡村景象,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植根于深厚的土地,守望一望无际的田野,让一座座村庄托起梦想,这是第二辑“梦想的村庄”里,作者所讴歌表达的乡土情结,在《童年的梦想》、《麦子喂养的村庄》、《故乡的泥土》等一系列文章中,始终有一股精神与血脉的情愫,在感动读者的心,文字里的农具、石磨、石板路、田野上转动的水车……如同乡村背景中的剪影,成为那片土地最明亮的底色。沿着犁铧留下的划痕,在这块祖辈耕种的土地上。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在村庄里,似乎山里人个个都有梦想,梦想就像春天的花朵一般,时时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更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在明净如水的月夜里,滋滋在抽穗拔节……”作者在《生长梦想的村庄》里表达出来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世代繁衍生息的山里人,虽然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播种收获,但他们也有梦想,他们的梦想就像稻谷麦子那样淳厚质朴,“不管是太阳爬上树梢的清晨,或是月亮落到水里的夜晚,都会有梦想飘曳,也不管是油菜花开了的春天,或是稻子抽穗的秋日,都会有梦想点缀,更不管是黑发染成白发,或是背脊弯成弓犁的老人,都会为心中的那个梦想而陶醉……”在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文字里,一个个勤劳善良的山里人,显得那么亲切,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而他们的梦想就是耕种收获,用金黄的稻谷麦子喂养村庄,同时,也有用粮食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后来,乡土作家张儒学,从农村来到城市里,虽然继续写《冬天的阳光》、《小路》、《乳名》等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城市狭小的空间和高楼,似乎在他的心中留下阴影,在这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闻不到泥土的气息,这多少让他感到有点困惑、失落、迷茫……也许是心态发生了变化,在他书中最后一辑“心灵的热土”里,他写作的内容也有了些改变,其中有一篇散文《做城里的一棵树》,就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树就这样从乡下来,来到城里后似乎不再承载乡下树所承载的负重,不再像乡下的树那样,渴望长高长大长成参天大树而成栋梁。而在城里只能像一朵花那样开放……”他来到都市,看见街边一棵棵被扭曲,永远长不高的树,进而想到了自己,虽然心里产生了感慨和同情,但他却无法改变城市的现实。有时,树也真想回到生它的乡下的那片土地,像乡下的树那样,自由自在地生长,不为人左右,随着自己的意愿疯长,直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他把自己喻成一棵树,虽然心感压抑,但城市的物质生活又让他留恋,然而他的根在乡下,那片他深深热恋的土地,才是他心灵的归宿。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