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家访谈 > 正文

《半城》作者敖玉琴:做文化就是日复一日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11月23日      

来源:书香重庆网

不久前,一本展现重庆最具特色文化场所,以及挖掘打造它们的故事一书《半城》面世。书中,记录了包括精典书店、喜马拉雅书店、西西弗书店、南山书院等十个文化现场,通过创始人的讲述还原带领读者一起见证、探索城市文化的成长。《半城》作者敖玉琴,她以一己之力创作本书,她的初衷是什么?“半城”又意味着什么?书香重庆网对其进行了专访。

敖玉琴:媒体人,《艺 AND》艺文杂志联合创始人。2014年起开始着手独立写作实践,以文化现象为课题,关注城市发展中的人物故事和文艺生态。

著名导演张一白为《半城》写下一段话:“城市文化题材的写作,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它要尊重事实、保持客观,从而约束了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人惊喜的是,从《半城》这本书中,我们除了感受到作者对一座城市热情的情感,还有她个性化的文笔、独特的观察思考角度和对城市的贴切描述。”

媒体人出身的敖玉琴,从2014年起开始着手独立写作实践,以文化现象为课题,关注城市发展中的人物故事和文艺生态。书名《半城》,正是描写重庆所独有的城市特征——上下半城。敖玉琴在书中写道:“半”,意味着未满,开放,可能性;也意味着城市未被看见的另一面。

敖玉琴从2014年9月起采访了10位重庆文化品牌创始人,包括锦瑟画廊、精典书店、喜马拉雅书店、南山书院等,希望通过对重庆本土文化的梳理,记录正在发生变化的重庆文化生态。“我选择这些机构不是看它的经济规模,而是看它对重庆城市公共文化的推动。”谈到完成此书的目的,敖玉琴说:“我是重庆人,我看到了重庆有一帮本土文化机构,正在努力构建城市文化氛围,我希望传播这些故事和精神。”

问:《半城》作为以描写重庆文化地标场所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文化”图书,其创作初衷是什么?从策划到出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敖玉琴:创作的初衷是想提供另外一个看重庆的角度。对我来说刚好这几年是在北京,是向一座城市的回望,从而发现她之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从策划到出版,都是我自己主导,不是我多能,而是这样带有地域文化定位的题材在出版市场上不受待见。我也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必须配合我,因为这只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得自己承担。就这样我一个毫无出版经验的人误打误撞地就走完了出版的全部流程,虽然很多细节上仍有遗憾,但对于个人生命的成长来说,这是一个意外的礼物。

问:《半城》以重庆多所代表性的文化场所为主题,以它们的创建者的故事为基调,在这些文化场所的选择上你首先基于怎样的考虑与取舍?.

敖玉琴:选择的标准是在推动公共文化上所做出的成绩。“公共性”是首要的指标。我所理解的公共性,就是它的产品有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普世价值。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时间。这个事情他们做了多久?因为我也很想传达做文化的一种精神:做文化就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是三分钟热血,不是投机取巧,是你无论荣辱都可以默默地坚持下去。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城市精神,我希望重庆也有,而且能被更多的人知道。

重庆方所书店

问:城市建筑是死的,文学及思考却是活的。你将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情感化为贴切的描述,创作过程中是否遇见过困难,内心振动最大的是什么?

敖玉琴:创作过程其实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我的写作方式不是虚拟和想像,它依然是我做记者的时候所面对的采访和写作。我很开心的是今年的诺奖开始颁发给写实性的作品。真实是比才华和美学更重要的部分,我们必须对社会的真实予以关注和反映。很多书很美,但是它经过层层叠叠地包装后,已经失去了真实的气息。我在写作《半城:重庆必去的十个文化现场》时,尽量地做到了真实、客观地叙述,他们做的事情到底怎样,一切如你所见。

#p#副标题#e#

问:重庆其实是中国内陆较为开放与包容的城市,从开埠到如今,百年风雨使重庆文化积淀深厚却似乎又缺少释放的窗口,致使“重庆无文化”这一诟病,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敖玉琴:重庆不是无文化,是它的城市发展只走到了今天这样的一个阶段。养孩子和种庄稼都不能速成,城市文化一样。重庆这个城市,今天大家看到它那么时尚、乐观、生机勃勃。但其实这是一个从抗战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优点和局限,所以不要去和别人比,如果起跑线不一样,这样的比较就不公平。

但是理性的分析没有用,普通的大众只会人云亦云或者是感性认知。当大家哀叹重庆没有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应该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文化?”每一个城市的文化都是由她的“人”所代言的,人们很容易将人的表现移情到城市的整体印象。所以我们每一个重庆人应该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是这个土地没有营养,而是如果你和自己北京、上海、纽约的朋友比,你自己是很斯文高雅的,还是粗俗不堪的。

问:你在书中写道,“把本书命名为《半城》,“是因为‘半’意味着未满、开放,也意味着这个城市未被发现的另一面。”除却美食美女美景,你最想重庆被认知的另一面是什么?

敖玉琴:我最希望重庆被认知的,是不同于以往重庆人印象的“重庆人”。所以我上面讲到,城市是被人所代言的。我希望通过探究这个城市的地理、天气、习俗,来了解重庆人的“秘密”。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豪爽?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局限?

问:著名作家莫怀戚老师曾接受书香重庆网采访时说“重庆的文化人正在努力”,并深感重庆近年发展及城市传播力量正在扩大,你认为重庆的媒体人在传播城市文化上如何做得更好?

敖玉琴:媒体人应该是比常人更能拥有文化敏感的群体。而且,他们知道运用传播工具。媒体人一旦从最基本的生存压力中解放出来,他们的经历和能力都能推动他们以各种形式,做出各种有意思的事情来。这一点,我很相信,也很期待。

问:重庆的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正在兴起,就书店而言已有精典书店、西西弗、方所等相继落户。重庆本土文化机构的构建烘托了城市文化氛围,而重庆的文化场所可以在哪些方面切入,将“文化的力量”发散出来?

敖玉琴:与其他国内同行的互动,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要系统地进行传播推广,走出去。不要只是埋头做事情,也要抬头看一看天空。主要是看看天空中其他生物是怎么飞行的。

问:城市建设总是新旧更迭,有些我们来不及拾遗的城市文化正在消失,你最想对你的家乡——重庆这座城市说点什么?

敖玉琴:没有文化的人,比没有文化的城市更加可怕。所以,唯有先努力做一个自己满意的人,再去一点点建造更美好的城市,算是不负城市也不负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