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家访谈 > 正文

樊家勤:大量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7年1月11日      

近期《贺龙在西南》在渝首发,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贺龙在大西南特别是在四川经历的传记作品,详细地记述了贺龙在西南的传奇人生历程。该书以环环相扣的情节和触目惊心的情景,再现了贺龙抱负远大、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在西南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创立的卓著功勋,揭示了当时纷纭复杂的社会背景。在此,书香重庆网对作家樊家勤进行了专访,分享阅读对于助推他成功写作的重要作用。

【人物简介】

樊家勤 重庆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公安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副主席,现为渝中区警察协会特约研究员,三级警监。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100多万字。其中,故事《周恩来关怀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巴金悼亡友反思人生》等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纪实文学《小孙雯——徐媛》、《警花香飘解放碑》《派出所民警》等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出版长篇传记作品《贺龙在西南》《周恩来在重庆》、纪实文学《警探神箭》、小说《虎穴斗智》各一部。其中,《周恩来在重庆》被认为是重庆继《红岩》、《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重庆谈判》之后第三代旗杆性的文学作品。多部书籍收入多篇文学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奖。

问:人们印象中的警察要么就是给市民提供帮助,要么就是打击罪犯的英雄,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走上文学路的呢?有没有一些特别的人或事对你写作帮助比较大的?

樊家勤:警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业余生活。我参加公安工作的时候,那时年轻人的生活相对很单调,下班后或星期天没什么事,几个同事就聚在一起聊天,聊到中国、世界的文学和文学大家,这引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和写作,但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老师指导,没有机会在学校深造,对文学和写作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业余时间,我就进行长篇小说写作,没想到一开始就走了很大的弯路,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拼命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法看,有些句子语法也不通,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一天,我到单位档案室去,看到地上有一本封面是红色的汉语语法修辞的书,正在做清除处理,我拿起来翻看后,觉得很有意思。想到外面也没有这种书卖,便给管理人员提出可否拿给我学习,得到同意后,我拿回那本书看得非常认真,反复看,做记号,当工具书。这本书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

要说对我写作路影响很大的,应该是我单位有一个姓何的老师。因工作关系,我们常见面,他叫我要看书找他,小说、散文都有,是世界很有影响的大家的作品,他还把向报社投稿的信封给我看。几次邀请后,我动心了。一天下班后,我去他家,他从床下拉出一口较大的木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是满满的一箱书,上面已经蒙上了灰尘。他找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说,你拿去看完后来换,就这样,我在何老师那里看了《母亲》、《哥萨克》,屠格涅夫散文诗集《门槛》反复看、中篇小说《阿霞》至今印象深刻。

后来,我订阅报刊,又到图书馆借书或者在书店买书来看。我深记着高尔基的一句话: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作品,是青年作者的最大失误。于是,我调整写作方式,写一些公安方面的消息、通讯在报刊上发表,后来又写纪实文学等,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

:你的作品文笔非常细腻,人物刻画也非常鲜活,同时写作素材也非常丰富,如果说这是你自己的特长的话,大量的阅读对你是否有帮助?有些人看过书就忘了一些内容和情节,你是怎样做到读有所用并且不容易遗忘的?

樊家勤:这与我阅读报刊、读书有很大关系,对提高写作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写作,我经常到附近的几个图书馆借阅大量的图书来看,天文地理、哲学、政治经济学、国内外文学名著、当代的文学作品等等。中国的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中外作家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金庸、琼瑶、郭敬明、韩寒,以及侦探推理小说大家等等的作品都看。重庆市文化宫图书馆报刊书籍虽不多,但我受益匪浅。对好的句子不但要看而且要背,记得我在《散文》杂志上看到一篇散文,很不错,我就把好的句子用纸写下来,压在办公桌的玻板下,没事就看就背,起码好几个月,甚至上一年的时间。对中国的历史朝代,我还自编几句顺口溜来压在玻璃板下看、背,还有《西厢记》、杨朔的散文等,一些精彩的句子我都这样背过。这些阅读和记忆丰富了我的知识,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但要想作品有细节,还得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对阅读的作品进行“演变”,反复地静心地练笔。比如,写一个人使用铅字打字机打字,围绕主题,真实地把它写细。细节描写的真实,也反映出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这不容易,需要不断的学习、写作、生活。细节写好了,就容易让读者记着。

:《贺龙在西南》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贺龙在大西南特别是在四川经历的传记作品,书中大量史实你并未经历,但因为传纪作品尤其是写伟人的特殊性,你是如何做到既保证作品的可读性又保证真实性的?

樊家勤:我把《周恩来在重庆》的改稿交到出版社后,就打算写《贺龙在西南》,开始跑图书馆、档案馆(室),大量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复印的资料都很多。这还不够,贺龙在重庆的很多经历,都发生在我工作、生活的场所,给我很多积累。一些老同志还亲自参与贺龙主导的工作,比如,修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馆)等,他们都去参加义务劳动,与贺龙见面、交流,我就去找他们了解情况,获得了很多素材,这给我创作《贺龙在西南》奠定了基础。我写作时主要遵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来创作。

:《贺龙在西南》一书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这本书哪些地方值得向读者推荐?

樊家勤:书中打动我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贺龙追随孙中山在长江上游担任防务,做了很多老百姓很感激又忘不了的事。他在彭水捐资创办女子学堂,他在秀山寻找红六军团时住在百姓家的感人故事,他大义灭亲将违反军纪的亲戚枪毙,他在重庆的佛图关、铜元局、大坪、白市驿等地打仗,他对贪污腐败的官员坚决打击,他热爱祖国、对在我国偷运军火的日本商船坚决惩处,他发展体育、爱护人才等等都令人难忘。

不但我对书中很多情节印象深刻,一些读者也有同感。有读者看后这样写道:“看了书后,确实是收获不小,以前对贺龙的印象是模糊的,而现在具象了。贺龙在西南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大昌镇战斗,在石柱县挖水井,南腰界胜利会师、协助刘邓大军解放成都等等,那么多细节和故事,让我对贺龙将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发自内心地崇敬曾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奋斗牺牲、无私贡献过的人们。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传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我也希望我们能秉承贺龙将军身上博爱的精神,把人性的光辉永远传递下去。”

:你写过很多作品,但现在你是大家心目中的红色作家,也有人说你是重庆写红色作品的大家,为什么喜欢写伟人呢?

樊家勤:这不是刻意的,而是渐进的。我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档案工作,对抗战时期重庆是陪都、战时首都、对国民政府、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都能在档案中有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些,还有图书馆、档案室的地方史料等等,在深入研究中,这为我写红色题材提供了帮助。此外,说我是重庆写红色作品的大家,我实在不敢当。

:现在网络作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你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吗?作为作家,你非常勤奋也非常努力,近年来几乎作品不断。出版《贺龙在西南》之后,你有没有再出新书的打算?

樊家勤:我尝试在网上发表过中、长篇文学作品,约几十万字。对我来说,想在网络文学上有大的发展可能有难度,加上目前维权很困难。网上传播文学作品影响很快很大,我的很多纸质作品发表后都上了网,我也希望我的一些红色作品在知识产权保护下能在网上传播,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这对提高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等都是很有好处的。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创作对我来说很难,难在时间的占用、思想的提炼、艺术的表达等,但文学创作无止境,我不会放弃,能走多远算多远吧。

:现在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网络非常发达,很多人都喜欢在手机上阅读,看网络小说、看新闻资讯等等,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对繁忙的上班族而言有点困难,怎样才能坚持阅读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樊家勤:由于受到网络冲击,纸质阅读,特别是长篇书籍的阅读受到很大影响,但纸质阅读和保存的优点是目前数字阅读还不可比的。对那些深入研究的人,纸质阅读的优点还很重要。我几乎每天都要阅读,纸质图书和网络文字都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认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阅读方法之一。

:重庆正在努力“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重庆”,你最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你想给读者推荐些什么书呢?

樊家勤:一个人的精力很有限。我记得黄济人老师给我一句箴言:为文之道,与众不同。我阅读的主要方向还是纪实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习惯或者兴趣,我觉得近几年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是很不错的,比如《定都 迁都 还都》《战时总动员》《战时工业》等。(来源:书香重庆网  作者:罗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