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家访谈 > 正文

戚万凯:从不嫌弃儿歌小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7年8月21日      

【人物简介】

戚万凯,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市首届德艺双馨榜样人物。

儿童文学创作28年来,创作3000多首儿歌和童诗,出版儿歌集36册,80余次获奖,500多首入《中国儿歌大系》《名家儿歌》等百余种专集、小学和幼儿园教材教辅,儿歌集《山羊爱和谁睡觉》《章鱼拜师》纳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一、二年级。《石拱桥》《谁说叶子不如花》分获第三、四届少年中国少儿文化作品评选歌谣类银奖和鸿鹄奖。

重庆作家网:在人们印象中,小儿歌是顺口溜,非常简单,没有含金量。是这样的吗?

戚万凯: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儿歌姓“儿”名“歌”,它的对象是低幼儿童,不通俗浅显就不是儿歌了。儿歌给人顺口溜的错觉,主要是它琅琅上口且通俗浅显。其实,儿歌也是诗,是幼儿诗。优秀的儿歌不但具有文学形象、生动的特质,而且还有童真童趣的特殊要求,介于绝句、律诗和自由诗之间。从这点来说,要创作一首优秀儿歌甚至经典儿歌是相当难的。但愿流传三五首,是每个儿歌作家的最高追求。

重庆作家网:在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主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中,您的儿歌连续六届上榜。你是怎么做到的?

戚万凯:我做到的不是获奖,而是参赛。能获评委亲睐,原因不得而知,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我没放弃机会。参赛可能失败,但放弃则注定失败;二是我一直在路上。6首获奖作品只有1首是新创,其余均系旧作。这说明创作要有积淀,临时抱佛脚行不通。三是我的作品充满正能量,传递真善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无缝对接,如尊老爱幼的《石拱桥》、感恩人民的《爷爷寻亲》、崇尚科学的《上网》、和谐相处的《蔬菜娃娃分新房》等。

重庆作家网:从您创作生涯来看,开始创作的门类就是儿歌吗?

戚万凯:不是的。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从事散文、诗歌创作,但只有90年代初误入儿歌领域,才给我开辟一片新天地,说明与儿歌有缘吧。我文化积淀不深厚、生活阅历不丰富,难以驾驭重大题材和复杂结构。因此,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琅琅上口、富有童趣的儿歌,似乎是量身定制。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在人生中寻觅、发现、把握并放大人生关键词,对我而言,“儿歌”也许是我的关键词。我和儿歌一见钟情,怎能不一生相守?儿歌成就了我,我只能不离不弃。

重庆作家网:有的人不明白,小儿歌究竟有什么用。你能说说吗?

戚万凯:现在有一些人瞧不起小儿歌。曾有人劝我改行写小说,那样仿佛才吃香,才受人敬重。我不这样看。扬长避短,做事之要。我喜欢用儿歌抒发心志,为何违背心愿和擅长事倍功半呢?况且,人的一生孩提时最重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快乐相伴童年时光,有何不好呢?儿歌题材丰富、贴近孩子、寓教于乐,联想丰富,对于培养孩子优良品行、观察分析、想象能力等综合素养,长大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之人,不是功德大焉吗?我为自己从事儿歌创作感到自豪和骄傲!是否受人敬重,不是看文艺门类,而是看作者的创作态度、历程和业绩。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行行有深浅,打拼方可出状元。

重庆作家网:小儿歌不可能与长篇小说等鸿篇巨制相提并论。有人说小儿歌是大智慧、大社会、大能量,怎么理解?

戚万凯:这里说的“大”不是真正的大,是相对于儿歌篇幅短小而言,小中寓大,以小见大。小儿歌大智慧,是说创作优秀儿歌不易,需要一定智慧,除诗歌创作技巧外,同样需要作家的学养、涵养和修养,需要作家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小儿歌大社会,是说儿歌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均可通过时政、立德、科普、廉洁、税收、脱贫、创卫、环保、消防、国防等主题儿歌加以呈现;小儿歌大能量,是说在儿歌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正能量,于儿童心田播下美德、求知、想象等良种,他们将在漫漫人生路上发芽开花结果,在立德树人、薪火相传方面发挥“核聚变”潜在作用。

重庆作家网:看来,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你们打造“儿歌之乡”,是怎么做的?

戚万凯:主要有几大措施:一是作规划。将打造工作纳入区工作报告和五年规划,纳入“尚文巴南”建设范畴来抓;二是建基地。以界石镇为基地,向其它镇街学校甚至市内外学校拓展。界石镇成为重庆“儿歌之乡”、儿歌育人示范基地和重庆市首批文艺创作基地;三是办报纸。创办全国唯一儿歌专业月报《巴渝儿歌》,迄今逾十年,辐射全国,成为全国儿歌作者重要“练兵场”和“起飞跑道”;四是编教材。编印并修订《巴南儿歌》教材,进入学校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师生儿歌爱好者;五是建作坊。建立命名廖弟华、徐平、卢光顺、张伦等四个儿歌创作室,长期开展师生培训创作;六是办节日。每年举办界石儿歌艺术节,以唱、诵、演、写、跳等方式演绎儿歌文化;七是搞比赛。以开放胸怀,连续八年面向全国举办“珍珠儿歌”擂台赛,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儿歌新人和骨干;八是出专著。推出《巴南儿歌年编》系列、《珍珠儿歌100颗》等专著50余册,成为重要的地域儿歌研究资料;九是搞展示。融入“巴地听雨”“巴人图语”“欢笑巴南”和“麻雀艺评”群众文化活动,改编成音乐舞蹈在《巴国霓歌》《巴歌渝调》等大型文艺活动中演出,并选送到北京等地参演,登陆中央电视台,扩大巴南儿歌影响。

重庆作家网:作为市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和巴南区文联主席,您在培养接班人方面是如何做的?

戚万凯:打铁先要自身硬。我除坚持创作和开展“儿歌之乡”打造外,还做了一些培养工作;一是讲学。作为巴南区公共文化物流网培训类老师在区内办讲座外,还到广东中山市菊城小学、重庆图书馆、重庆少儿图书馆、大渡口区图书馆、渝北小作家培训班、南岸区龙门浩小学等地办讲座;二是著书。除出版儿歌集外,还从事儿歌理论研究,推出了《儿歌“戚”谈》《儿歌散议》等理论专著;三是收徒。建立“巴南区文化名家(戚万凯儿歌)工作室”,招收五名学员,定期开展培训、讲座、改稿等活动;四是辅导。除小范围辅导作者外,在《巴渝儿歌》报开辟“本期导读”“同题儿歌点评”等固定栏目,每期推出评论文章,成为儿歌新手入门指南;五是组织。不定期召集重庆儿童文学作家聚会,研讨改稿,交流情况等,培养更多新人。

 

记者: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