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银川印象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8年2月1日     

余  璟

车行在银川宽阔的大街上,不时闪现出一些巨大饱满的绿色穹顶、高峙蓝天的一串串晶亮的圆球、挂在半空中的一弯新月塔尖。

越往里走,摆摊做生意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推着板车叫卖的,有担着挑子叫卖的,有摆着地摊叫卖的,有守着门店叫卖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些人,有的戴着小圆帽,有的裹着盖头,我知道这是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在重庆的街头有时也能见到这样的穿戴。看着周边这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装束,仿佛有踏进异域的感觉。

午饭之后,通过短暂的休整,天色向晚,我们信步于宽阔平整、干洁清丽的鼓楼步行街,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我们已完全被这渗透了现代文明的繁华市景所融化了。那些俊俏时髦的女子,那些穿戴奇异的帅哥,那些休闲的老人,那些浓情蜜意的恋人,还有那些追来逐去的小孩……一切就像变成了这城市的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夕阳懒懒地洒在古老的城墙上,洒在现代高层建筑的碧瓦琉璃上,洒在川流不息的匆匆行色中,像是为这座塞上之城写下的一段抒情的文字。在步行街的尽头,是银川最大的美食城,楼上楼下,旋转交错,各种美食的香味搅动着我们敏感的味蕾,什么德隆楼涮羊肉、全聚德烤鸭、爆炒羊羔肉等等。一路打望过去,直叫人流口水。最后我们选在鼓楼旁边的“老毛手抓羊肉店”用晚餐。据说“老毛手抓”是宁夏手抓特色餐饮业中唯一保存并流传至今的百年老店。老毛手抓沿袭了上百年的祖传秘方,羊肉鲜、嫩、香,油而不腻,香醇可口,常吃不厌。吃“手抓羊肉”有一句俗语叫:“吃肉不吃蒜,味道减一半。”我知道大蒜具有杀菌、消毒、除腥的功效,但我平时还是不喜欢吃蒜,因为它味道太“冲”了,今天却不一样,为了品尝到真正的银川美味,我先迫不及待吃了两瓣大蒜,突然感觉很奇妙,这儿的大蒜咋脆脆的、甜甜的?在嘴里还有种清凉的感觉。再将手抓羊肉蘸上毛家肉馆特制的酱状佐料,放在嘴里轻轻一嚼,鲜鲜的,嫩嫩的,脆而化渣,吃起来特别有滋有味。吃羊肉的时候,再将原汤放点调味盐,撒上一点香菜,每吃一口肉,再喝一口汤,感觉胃里、心里暖暖的,尤为舒服。吃完肉后再喝一碗毛家特制的八宝茶,那实在太享受了。

我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总喜欢去当地农贸市场闲逛,因为那里可以体验到原滋原味的民风民情。第二天,我早早起床,来到了银川市解放路旁边的一个农贸市场。这儿早已是人声鼎沸,有沿街叫卖的,有讨价还价的,有推着自行车、三轮车在人群中推来攘去的,整个市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热闹非凡。街道两边的摊点密密麻麻,挤得水泄不通,什么鸡鸭鹅鱼、萝卜白菜、土豆香瓜、大葱蒜苗、蔊菜甘蓝,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各种新鲜蔬菜、水产干果等等,真是南北杂货,应有尽有。各种卖早点的摊位也一字排开,早已热气腾腾,有香喷喷的麻辣米粉、羊牛肉米粉、羊肉揪面、牛肉面、蒿子长面、粉汤饺子、羊肉泡馍、蘑菇面筋、羊肉烩面,有油饼、油条、炸糕、煎饼、油炸葱花饼、油饼枣糕、豆腐脑、豆浆、小米粥,还有黄橙橙的渣子粥、野菜团子、油炸蒸艾、丝糕等等。每一个摊位前的人都非常多,吃早点的人早早排起了长队,几十个摊位座无虚席。一圈转下来,有几种特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贺兰山紫蘑菇,亦称“紫丁香山菇”,它是贺兰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的一种稀有的美味山珍。它紫色的伞盖,灰暗的菌把,上面还沾着新鲜的沙粒。据卖菇的人说,贺兰山紫蘑菇属于贺兰山上的独有品种,其它任何地方都没有这种菇,这是他们昨晚半夜出发从贺兰山上的树林子里捡拾的,新鲜得很,它吃起来肉质肥厚、口感爽滑、味道鲜美、气味醇香,是地地道道的山珍美味。但作为一位匆匆的过客,我实在无福消受,只有羡慕的份了。还有一种叫“韭菜花”,这也是我在别处的农贸市场上从没有见过的,几十个洁白的小花蕾攒集在一起形成一朵绽开的伞状花序,无数朵韭菜花堆积在一起,码在地摊上,像一座座小山,韭菜花论斤卖。据说这都是当地老百姓在草原上、沙地里一朵一朵亲手采摘的,全是野生的,馨香浓郁。韭菜花可以炒着吃,可以做肉馅包饺子,也可做成拌料或蘸酱使用,无论怎样吃都清香开胃。走在银川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一样特产就是宁夏枸杞,宁夏枸杞有鲜红的、有浅黄的、有乌黑的,有现摘的、有干制的,各种品质不同,价格相差很大。宁夏人对枸杞情有独钟:他们春采其叶制成枸杞茶,夏酿其蜜制成枸杞蜜,秋采其果就是枸杞,冬挖其根名曰“地骨皮”,甚至还将其根提炼成有软黄金之称“油胶丸”,可以说枸杞全身都是宝,真让我长见识了!

在银川城内,我们一共呆了三天,先后游览了银川鼓楼、玉皇阁、南关清真寺和中阿之轴。

出了清真寺大门,两边摆满了各种摊点,摊点上堆码着金黄色的、冒着浓浓香气的油炸食品,有的像一圈圈麻绳纠结在一起,有的像油炸的包子或馒头,有的像树叶,有的像月饼,各种形状不一而足。出于好奇,上前打听,才知道这是回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馓子和油香。回族有句民间俗语叫“点心香,月饼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据当地人介绍,宁夏回族的馓子之所以味美好吃,主要是在配料制作方法上特别讲究股细条匀,焦酥香脆,色泽鲜黄。制作时一般用蜂蜜、红糖,或盐、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揪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状物,再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据说,每逢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盘油馓子待客,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等客人入座后,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茶。客人食用时须将折碎的馓子吃完,否则是对主人的失敬。油香又叫“太思米”,制作油香时所用的原材料和制作馓子差不多,先揉搓做成饼状,之后用刀在中间切二至三个孔,再用清油炸熟,回族油香以色红、味美、醇香、酥软而闻名,油香也是回族人在重要节日用以款待宾客的。回族人吃油香很有讲究,吃前先要念一声“太思米”,而后再顺着刀口用手掰着吃,切忌一口一口咬着吃。

在南关清真寺的隔壁就是宁夏牛街,牛街是银川一条著名的特色美食街。牛街入口处立着一块雕刻精美的白色牌坊,上面写着“宁夏牛街”四个字,牌坊上面有五个精致的小穹顶。这儿整整一条街密密排列着无数家清真餐馆,就像北京的牛街、西安的回民街一样,这里集中了宁夏的许多特色小吃,除了上面提到的馓子和油香外,什么手抓羊肉、宁夏石烤羊、银川羊羔肉、涮羊肉、银川烩羊杂碎、水盆羊肉、羊肉泡馍、炒糊饽、粉汤彩饺、酿皮子、莜面蒸饺、羊肉老搓面、羊肉臊子面、烩小吃、凉拌牛蹄筋、金钱发菜、扒驼掌、莜面土豆鱼鱼、蒜仔烧黄河鲶鱼、风味烤鱼等等,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走在街上,由塞上特有的水土所奶哺的俏美的女子与精悍的男人们,到处演绎着时髦的风情。时不时有—对男女青年搂着腰、驾着一辆轻骑招摇过市,无不绷紧了人们好奇的神经。只是那些白布篷子下摆开的瓜果摊儿,那些扛着冰葫芦沿街叫卖的中年妇女,那些厮守着碳炉、裸露着黧背卖烤地瓜的老人,还遗留着一种塞上边城苍凉的余韵。


原载于《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