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心碑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8年4月8日     

钱 昀

清明将至,我随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一行前往璧山区,祭奠八十多年前在淞沪战场上牺牲的抗日英雄雷龙。

雷龙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正值青春年华,他的人生历程与电影《无问西东》中的沈光耀极其相似:在名校读大学,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毅然投笔从戎,最终战死沙场。

雷龙纪念碑上刻有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和烈士生平事迹,事迹摘自《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传略》,碑上记录他“天性聪敏,好读书,留学北平大学,精研经史,及各种科学政治等书,又好读古今人书籍,不数年,才冠于群”。寥寥数语,一位在北京读书,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学问的青年才俊形象跃然于眼前。然而身处乱世的他不只是一个埋头苦读的青年,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任意横行时,他看着国权凌辱,山河破碎,内心忧愤,无心再在象牙塔里安静地做学问:“吾辈青年,不能坐视我国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弱小民族任人蹂躏!当此国步艰难,正吾人努力之时矣!”

他毅然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期间刻苦治学,以便将来报效国家。学业告成,他分配到南昌陆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

1932年1月,日寇进攻上海,淞沪抗战打响。雷龙所在部队奉命调往上海增援,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连队开赴战场,慷慨激昂地鼓舞战士:“是正吾辈雪耻报国之时,决与暴日作殊死战。”

当部队奔赴南京时,他与友人书信一封,不料却成绝笔:“我团已开回南京,当夜即开无锡,转江阴驻防。此次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屠杀我人民,惨杀我军人,不过实行其满蒙政策,而视我中国人如俎上肉,此仇不报真亡国奴之不如,弟思除与日本拼命外,别无他法以挽救也。” 字字皆血泪,拼死报国之心表白无疑,如果不是战争,他或许会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但时代把他推到战火的硝烟里,他就要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斗异常惨烈,作为连长的他率领连队在江湾阵地,与日军激战半个多月,后又转战到金家木桥,被日寇大军包围,虽以一当十,奋力激战,奈敌众我寡,不幸身中数弹,血染疆场。

雷龙壮烈殉国后,远在重庆璧山的妻子还不知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家乡的妻子看着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心里还急切地盼着他回家团圆,当孩子摇摇晃晃地会走路时,她牵着五岁儿子的手,踏上了寻找夫君的路途,她多么想让他看看这个可爱的儿子,丈夫离家时她已有孕在身,她想给他一个惊喜,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他一去不回了呢?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人海茫茫,她所爱的郎君在哪里呢?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妻子仍没有打听到他的消息,去世时她拉着儿子的手留下遗言,一定要打听到父亲的下落。九十年代中期,雷龙儿子接到淞沪抗战纪念馆通知,才知苦苦寻找的父亲早已英勇阵亡。儿子前往淞沪抗战遗址,在父亲牺牲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捧了一抔黄土装进口袋,带回璧山将它垒成一座坟茔,按老家的风俗“安葬”在屋前。烈士的身躯倒下了,所幸留有骨血,孙子朱祥明在雷龙的故居前,自筹资金为爷爷竖起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抗日英雄雷龙纪念碑。

我们一行文保志愿者面对纪念碑深深地三鞠躬。当我把洁白的菊花安放在纪念碑前时,想起《无问西东》的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雷龙烈士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曾沉湎于儿女情长,而是为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而战。每一位迈向战场,勇敢牺牲的烈士,都值得民众永远感念铭记。

愿英灵安息,愿和平永远。

(原发于《 人民日报 》201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