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传记文学作家郭久麟小传
张华
一
外国人通过磁器(瓷器)[CHINA]认识中国。郭久麟则通过磁器口认识世界。
他落生于重庆市中心区的临江门宽仁医院,其烂漫童年却度过于重庆沙磁区的磁器口。
上世纪初叶,嘉陵江畔的磁器口便是舟楫常往常泊、商贾常来常往之地。该地不仅以水陆码头扬名遐迩,更以磁器经营红红火火著称于世。
对于童年的久麟,那却是他全身拥之不尽,全心爱之不竭以及刚刚涉世的感觉咀嚼不息的世界。
他文化的启蒙发端于此。五岁多的小小读书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他于诗经楚辞的烟海遨游,在唐诗宋词的长河击水。校园太狭,教室太窄,早已安顿不了他那颗觅新寻奇的童心。于是他常常踯躅于青石板镶嵌的小街,看到贫民窟那透风的墙却不透光的茅顶,便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呼之欲出。有时他又流连于小街下面的河边,看背负青天头点地的个个纤夫,将铁丝般的纤绳往骨里勒往肉里扣,顶风前行逆水前行,小久麟又生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长长的叹息。
久麟那位司职高级会计师的父亲,其业余最大嗜好便是饱读杂书。一传到位,童年的久麟也醉心于此。从小学三四年级他就开始阅读长篇武侠小说,一两年后,仅仅读书已经很难让他过足书瘾了。于是课余,他便悄悄摸进茶馆酒肆,听说书人说书。读书只能感应只能想象,听书则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品呷,如含棒棒糖,也如嚼梆梆糕。他听《三侠剑》,听《聊斋》。一部《说岳全传》,他竟百听不厌。
某日,父母领小久麟去其舅父家作客。一进屋门,似有鬼使神差,十来岁的小久麟竟毫不旁骛,一头扎向了文学名著层层相叠的高高的书架。他随意抽出一本著作,很快便看得爱不释手。父亲及舅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舅父当即许诺:久麟,你这样喜欢读书,就经常到我这里拿书去看吧!
舅父自幼倾向革命,在重庆一中求学时便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建国后即到西南文联(后改为重庆文联)供职。他工资高,婚娶晚,物质生活较为优裕,个人藏书也极为丰富。这使久麟在同龄人中,对读书独享先睹之快多睹之乐。而舅父藏书之中,又多奇本、珍本、善本及怪志怪传。这怪志怪传珍本善本的泛尝饱读,无疑早早养成了郭久麟修志作传的浓厚兴趣。
当时的西南文联,各个时段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云集于此。如创造社成员邓均吾、红军诗人吕亮、抗战作家邵子南、曾克、柯岗、雁翼、国统区知名作家沙汀、艾芜、刘盛亚以及后起双星罗广斌、杨益言。神圣且又神秘的作家们在文联大院高谈阔论,使久麟得以目睹其翩翩风采,聆听其惊世宏论,这对他于心灵深处之文学萌芽,应该说大有滋润之益,催化之效。
在郭久麟的文学道路上,还有他两位中学老师功不可没。
一位是他在重庆二十五中读初中时的语文教师李备伍。李老师一经发现郭久麟喜好作文,便对他大加鼓励,重点辅导,并督促他天天撰写日记。由是,自初一起,郭久麟就坚持记日记,这良好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他也因之对五彩缤纷的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了孜孜不倦的观察与思考、叙述与描绘。以至上历史课,他油然联想到祖国辉煌的物质文明,浮想联翩,也就常有“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之感喟,于是,要为之大歌大颂之壮志豪情便在心底时时升腾。初中二年级,他十三四岁时,就开始迷诗写诗。
对郭久麟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的另一位人物,乃重庆重点中学一中的知名语文教师黎功迪。郭久麟以优异成绩跨入一中高中,其首篇作文便以其文采斐然引起了黎老师的深切关注与格外关照。黎老师力荐郭久麟加入了学校的鲁迅文学社与校报《前进报》。郭久麟天生读书的料,从来是当堂听课,当堂化解。他不仅文科门门皆优,理科也科科皆精。课外,他便有了闲暇也有了余力从事他偏爱的读书与写作。于是他如鱼得水,以记者身份活跃于校园各个角落,采访各种人物,报道种种消息,对新闻及诗歌、散文的写作,能力日增,兴趣益浓。
1960年高考,自觉羽翼已丰的郭久麟奋然应考。他本乃文理双全之才,之所以咬定文科不放松,乃源于他对新闻和文学的特殊爱好和塑造中华杰出人物、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强烈欲望。当年,郭久麟跨入了地处蓉城锦江之滨的四川大学中文系。那一年,郭久麟刚刚告别玫瑰般绚丽的十七岁。
其时,国内赤地千里,天灾人祸蔓延。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然则,寒窗学子郭久麟却自觉像跃过龙门的鲤鱼,欢欣地投入了知识的大海!每天有学富五车的老教授和才华过人的中青年教师给他传授古今中外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本领,每天有藏书上百万册的图书馆供他博览群书。读书的感觉真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恍惚中,书中还隐隐似有颜如玉。五载寒暑,六十度月缺月圆,郭久麟每日遵循寝室——教室——图书室的轨迹出出进进,聆听教诲,如坐春风;读读写写,手不释卷,笔不停挥。诗歌、散文、新闻、评论、电影剧本,写得极勤也极多。填报毕业自愿,郭久麟选定的三个地方均乃老少边穷之地:新疆、云南、贵州。郭久麟坚决要求支边,除了响应党的号召之外,他还渴望到边疆,写出异域风情,民族特色,为中华文化献上异草奇葩。
有点诡异,郭久麟人生之路上总是有好多个“三”字如影形随:进入大学之前,他有过三个启蒙恩师:黎功迪、李备伍以及他的舅舅;报考大学之时,他填报了三个志愿:北京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四川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之际,他选定了三个去处:新疆,云南,贵州。
许是三线建设方兴未艾,许是国民经济正在迅速恢复,国家慎重地选择了他,大西南重镇迎回了她远方的游子。1965年,郭久麟一方被卷一箱书,自蓉返渝,前往当时座落于重庆北温泉的四川外语学院报到。
渴望支边,结果返城。郭久麟决心一面教学,一面创作,一面科研,沿着教授加作家、专家的金光大道一走到底。
二
粉碎“四人帮”之后,郭久麟的创作激情更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热情歌颂烂漫的春天,歌唱新的生活,他成为重庆和四川七十年代的著名作家、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当推他那首传诵一时的《我要作擎天的大树》。直面盖地而来的小草颂绿叶赞,诗人直言宣告:他不屑作卑微之小草,而要做擎天的大树:“根,扎进大山的怀抱,/叶,歌舞在白云青霄,”做顶天立地之大树:“任山鹰栖息,/任雀鸟作巢,”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大树:“烈日下撑一骨信念,/风暴中挺一身自豪,”做傲骨铮铮、浩气长存之大树:“站立——竖栋梁千柱,/倒下——铺枕木万条。”末尾,其神来之笔更让人赞叹不已:“即令被埋进地心,/也凝成乌金闪耀!一旦遇着火星,我还要熊熊燃烧!”这何止是树,这实乃以精神永远燃烧而温暖后人昭示后人之巨人!纵观全诗,诗行参差错落,其内在节奏激越而悠扬;有乐府遗风,有宋词风韵,也有欧美自由诗之韵味,读来琅琅上口,听之荡气回肠。他的散文则写神州之美景,抒胸中之情怀,其代表作《独攀巫山最高峰》以独自攀上三峡巫山最高峰饱览巫山十二峰胜境之难忘游历,抒发了他胸中的豪气:“不停地跋涉,不懈地登攀,哪怕山高水深,路远道险,你也要坚定不移地向着你认定的高远目标挺进!只有这样,你才能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领略一程又一程美景,饱享艰辛攀登之后的极度幸福,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达到生命的光辉顶点!”这段话,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追求和写照:他的一生,不都是在文学的道路上,艰苦地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领略一程又一程人生美景,挥洒生命的激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吗!
历史注定,郭久麟的文学之路会走得更宽更远。
大地回春的新时期以来,郭久麟把他主要的精力和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撰写老一辈革命家和杰出文学家的传记文学的写作之中!
1976年11月,重庆市委宣传部指定郭久麟为曾任周总理副官的廖其康笔录撰写回忆周总理的文章。郭久麟两个月完成采访,一个月拉出初稿,又耗时两个半月沿着廖其康当年随卫周副主席的路线,自重庆往西安、延安、太原、武汉、桂林绕了半个中国,真个是夙兴夜寐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此基础上修改定稿,最后抵达北京,将稿子交给曾任总理机要秘书、时任中办副主任的童小鹏审定。1978年2月,《随卫敬爱的周副主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写罢恩来,又念及陈毅。郭久麟对这位文武双全之川中儒帅素来景仰。在四川、内江、乐至三级宣传部门鼎力支持下,他决定写一部陈毅青少年传。为此,郭久麟在重庆采访了陈毅胞兄陈孟熙,在成都采访了陈毅胞弟陈季让,在江苏采访了陈毅一位胞妹。在陈毅家乡乐至采访时,得知当地有陈毅的一位血亲表弟对陈毅少时情况知之甚详。郭久麟采访了陈毅的那位地主表弟,获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有关少年陈毅的资料。其书稿迅速杀青。内容以陈毅小学、中学、留法、被押解回国及于中法大学毕业之纵向主线展开。书名《陈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由茅盾题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为1979年。该书为全国第一部陈毅的传记文学作品。内容翔实,生动有趣,极受青少年读者欢迎。翌年,共青团中央将该书列入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60部课外阅读的佳作之中。
其间,郭久麟在成都曾采访过时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任白戈。这位早年曾任左联宣传部长建国初期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及中共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及重庆市长的老革命,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以老革命家与老文化人的双重敏锐,谆谆嘱托郭久麟:小郭同志,你应该写写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
让那页历史再现芳华——需有人以铁肩担此道义,以妙手著此文章,郭久麟自觉非他莫属。他首先选定的传主,乃渣滓洞烈士中在党内地位最高的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
长途跋涉,铁鞋踏破。大海捞针,沙里淘金。几载披阅,数度易稿。众人都云作者痴,谁人又知其中苦。饱含郭久麟心血的《罗世文传》终于拉出初稿,写出了罗世文烈士的光荣而艰辛的革命历程:罗世文,1904年生于四川威远。1921年参加革命,是重庆市、四川省早期革命家,1925-1928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自莫斯科归国后,领导了四川的农民暴动,后又受党委派前往川陕苏区工作(同去的还有廖承志)。不久,便遭受张国焘排斥打击,被押着参加了长征。直至将抵陕北,方始获救。他进入红军大学,任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教授。1937年8月,他受党中央、毛泽东派遣返川,以中共中央及毛泽东代表的身份从事统战工作。他频频周旋于刘湘、刘文辉、潘文华、邓锡候、杨森之间,对促成其率部出川抗战,其功甚伟。不幸,1940年,在成都“抢米事件”之后,被国民党军统局逮捕,押往贵州息烽关押,1946年转押重庆渣滓洞。面对国民党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不久,同中共四川军委书记车耀先一道,双双被枪杀于歌乐山松林坡。
初稿拟定,郭久麟将其交给市委宣传部为他指定的顾问、原川东地下党宣传部长张文澄审阅。得知书中涉及到罗世文夫人王一苇,张文澄当即郑重告诫郭久麟:“王一苇能否称为罗世文妻子,要请示党中央,因为1938年,罗世文提出要同王一苇结婚时,组织上没有批准。”
听了张文澄的规劝,郭久麟知道了身上担子的沉重。但是,他没有灰心!他决心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首步蓉城,便举步维艰。他走访王一苇生前供职的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有关部门硬邦邦的答复是王一苇死了;请他们提供档案,他们冷冰冰的解释是档案弄丢了;问他们王一苇生前住所和生前同事,法院政治处干脆来它个一言不发。看来他们是存心要拒郭久麟于千里之外了!
郭久麟是何等人物,他就是撞倒南墙也绝不回头的执着与坚韧,芸芸众生少有人能望其项背。走亲访友,多方打听,郭久麟好不容易在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找到了王一苇的侄女。通过侄女,郭久麟终于找到了王一苇那位当中学教员的弟弟。他了解到,王一苇生前写过回忆录,珍藏在王一苇的另一位胞弟、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众音手中!
郭久麟在请示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领导后,当即赴鲁,日夜兼程。时乃1982年盛夏,沿途气温于40度上下浮动,硬座车厢热浪滚滚,几乎让人窒息。郭久麟置身其间,如若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赶到济南。谁知王众音已到青岛。郭久麟又赶赴青岛,王众音却已去威海。郭久麟又急驰威海。在此,终于同王众音相逢。
王众音详细讲述了王一苇的经历及其与罗世文的爱情:王一苇,祖籍四川崇庆,她1925年入团,翌年转党,乃四川早期著名女共产党人。先同四川省委书记穆青结婚。穆青牺牲后,才同罗世文结合。她不仅是罗世文的贴心人,更是同罗世文一起在我党秘密工作战线并肩作战的战友。可叹,她和她两任丈夫所献身的革命已然成功,她两任丈夫皆成千古英烈。
王众音的拜托化为郭久麟心中庄严的使命。他立即冒着酷暑去到北京,采访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野萍和中组部老干局局长郑伯克,他们认定应该承认她是罗世文的妻子。
最后,郭久麟将王一苇还以巾帼英烈与罗世文夫人之双重身份,载入了《罗世文传》。
1984年,《罗世文传》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重庆文化界在沙坪坝区文化馆召开了讨论会,四川省和重庆市政府颁发了社科奖。不久,郭久麟又推出了以王一苇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不应被遗忘的绿叶》,发表于颇具权威性的《报告文学选刊》,表达了对王一苇的悼念之情。以后,他又应四川少儿出版社的邀请,撰写了《少年罗世文》一书。几年之后,郭久麟又根据罗世文的传记,改编出电视剧《雕像的诞生》,使罗世文、王一苇伉俪得以再现于荧屏。这部电视剧以其丰富而深沉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表现形式获得了中宣部文艺局暨中央电视台颁发的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王众音多次写信给郭久麟,赞扬久麟:“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世文、一苇,九泉有知,也会感激你的!”一位三十年代入党的老同志读了《罗世文传》后致信郭久麟: “每望陵园百感多,英雄伟迹恐消磨。頼君挥笔成青史,月桂天仙舞婆娑。”
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传记文学作家,他在写罗世文传记的时候,还以探求真像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不但协助党组织为罗世文的妻子王一苇平反昭雪,而且还调查了解了被埋没多年的女烈士张露萍的英雄事迹,率先在报刊上发表,促进四川省委把她和一批多年被埋没的革命者追认为烈士。
臧克家斯言善哉善哉:为人民作了好事的人,人民永远把他抬举得高高。
三
《罗世文传》出版前,郭久麟给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党史研究室主任陈文提出撰写《吴玉章传》,陈文批准了郭久麟的计划并让他约几位专家共同完成此任务。但在搜集好材料进入写作的过程中,他却受到编写组内的人的错误批判,不得不痛苦地中止了革命家传记的写作,转而进行文学理论著作的撰写,先后出版了《散文知识与写作》《论贺敬之的诗》《文学创作灵感论》三部理论著作。
但是,从小养成的对传记文学的喜爱仍然不时地激荡在他心灵,而且他也深感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的缺乏,于是,他决心把自己传记文学写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加以总结和提升,并系统地研究古今中外的传记文学及其理论,为中国传记文学的理论建设做一点筚路蓝缕的工作。
《传记文学写作论》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传记文学写作规律的专著。在这本专论中,郭久麟将人类几千年来传记文学写作的诸多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也把自己近10年来的创作体会做了一番总结和梳理。该书在扼要论述了传记文学的性质、作用、功能、分类,中国传记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传主的选择之后,详细论述了传记文学材料的搜集考证使用、主题提炼、谋篇布局、人物塑造、技法和语言等,并用专章讨论了传记作家的修养问题。应该说,这是一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著作。在此基础上,他又撰写了《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这部著作第一次把传记文学的写作理论同传记文学的分析鉴赏结合起来。该书分上下篇。其上篇“写作理论篇”分为本体篇、历史篇、修养篇和实践篇,论述了传记文学的写作规律与方法;下篇“传记鉴赏篇”则是对中国古代、近代、现当代传记文学名篇的赏析和评论。郭久麟在书中论述了传记文学的性质:史学和文学的有机结合,高度的真实性、历史性、科学性与鲜明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统一。并按这个标准来选择和评析从古到今的近百部传记精品。该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文学赏析的深度,既能帮助读者提高理论的修养,又能帮助读者对传记作品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理解。
如果说《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是对中国传记文学名家名篇的散点式的分析和鉴赏的话,那么,《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则是作者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是作者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更加广泛、深入而系统、全面的探索和研究。此前已出版过杨正润的《传记文学史纲》、韩兆琦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史》、陈兰村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等传记文学的历史著作。但是,关于整个中国20世纪的传记文学的发展历史,却还没有一部专著。郭久麟凭着宏大的学术气魄和坚实的理论勇气,决定以一人之力来填补这一学术空白,进行了一次艰辛而又极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开拓性的攀登。这是更高意义上的“独攀巫山最高峰”!他要攀登的这座高峰,不是大自然的高峰,而是学术上的高峰!须知,二十世纪传记文学作品多达数千部,其中绝大多数都还没有人评价过!其中不少作品还存在着重大的认识上的分歧。而郭久麟却要对这浩如烟海的传记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评价、分析、整理,选出能够进入历史的优秀作家作品进行评析、梳理,并按其发展的规律写出文学史来!由此可见,这次攀登的难度有多大!
面对这个宏大的课题,郭久麟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他以自己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对20世纪传记文学名家名篇进行了科学的评析和历史的定位,对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历程做了全方位的全景式的描述;对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书在“绪论”之后,按四个历史时期写出了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国传记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突破和发展”“建国初期传记文学的兴盛和衰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繁荣和拓展”;他还专设“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传记文学”一篇,论述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传记文学的发展历程。其学术视野不可谓不广阔也!郭久麟在论述中还注意史论结合,运用评论家的眼光和作家的审美,大胆臧否作家作品,发表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他大胆地为四川大学教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张默生恢复名誉,对其平民传记文学作品《义乞武训传》《厚黑教主传》给予了如实的评价;对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如刘晓庆的《我的路》、张紫葛的《心香泪酒祭吴宓》等,作者在认真研读了作品、经过反复思考后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出了自己的评论。其论述的语言有声有色,富于文采。《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好评如潮。著名作家、评论家王维玲、万伯翱、张俊彪、全展、傅德岷等撰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前会长、中国青年出版社前总编辑王维玲指出:“该书气势宏大,内容丰赡、见解独特、论述深刻,它的出版是传记文学史上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1)
十余年间,郭久麟一连出版了三部一百万字的传记文学理论著作,包含了传记文学的理论、评论和传记史研究。近期,郭久麟还同深圳作协原主席兼党组书记张俊彪共同主编了《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郭久麟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传记文学的研究和几次参与文学史编写的体会,大胆地提出了按文学文体结构全书和把传记文学作为独立文学文体编入史典的主张,并独自撰写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与“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发展史”两篇约40多万字。这是他对中国传记文学所作的新贡献,也奠定了他在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界的地位。
四
在多年的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中,郭久麟认识到,传记作家在选择传主时,应注意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相同相近的传主,这样写起来就容易写出特色、写出水平,而且也更加顺手。他想,自己是学文的,是诗人和作家,与自己兴趣、爱好、追求相同相近的人当然是诗人和作家,那么,自己最应该写的就是诗人和作家了!就在这时,二十年前曾带郭久麟主编《红岩村颂》中国著名诗人雁翼从深圳到重庆,雁翼告诉郭久麟:他已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工作了10年,写了好几部著作,最近正在主编一部全世界各国领袖歌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平圣诗》,以迎接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千年的到来。郭久麟听了深为震撼:雁翼已经70岁了,又是荣誉军人且身体又不大好,还离妻别子,一个人到深圳拼搏,并干出了常人难于做到的成绩!他这种精神,不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韧顽强、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吗?自己同他一样热爱文学创作,对他又十分了解和熟悉,应当为他写一部传记!
这个想法得到了雁翼的赞同。郭久麟在阅读了雁翼全部著作之后,又对雁翼进行了多次深入采访,然后以一年的时间,创作了《雁翼传》。作者不但表现了雁翼从一位只读过一年小学的小八路成长为出版70多部著作、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著名诗人、作家的传奇式的人生历程;而且还充分展示了雁翼成功的内在原因:就是他对文学事业的挚爱及他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坚毅顽强的独特性格。《雁翼传》还围绕雁翼的人生足迹,充分地展现了雁翼成功的外在、时代的原因:他的家族、家庭以及八路军、解放军和新中国对他的深刻影响。郭久麟还深入探讨了雁翼个人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时代主题:通过中国的一个农民的儿子,经过革命战争和社会生活的熔炼以及个人顽强不懈的学习奋斗而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充分显示了雁翼和他的战友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光荣传统,佐证了中国由东亚病夫、世界弱国成长为世界性强国的悲壮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见证了我们党战胜形形色色的内外敌人和错误缺点而逐步走向胜利、走向成熟的曲折而辉煌的历程。
《雁翼传》还突破了当代传记文学写作中不敢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禁忌,大胆地、深入地揭示了传主的内心世界,甚至是隐秘的情感领域,使这部传记,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广度。
写完《雁翼传》,他又一口气采写了《从牛圏娃到名作家——张俊彪传》《柯岩传》《梁上泉评传》。
2009年,郭久麟应邀出席香港文艺局召开的“中华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去香港途中,他在深圳深入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和小说家张俊彪。张俊彪那富于传奇色彩的曲折坎坷的经历令他十分感动;张俊彪的热情、正直、坦荡、真诚的性格更令他倍觉相见恨晚!他决定为张俊彪写一部传记。他同张俊彪进行了多天的深入长谈,又阅读和研究了张俊彪的全部著作。在传记中,郭久麟不但写出了张俊彪苦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追求,还写出了父亲和母亲对他的双重影响:他身上流淌着的母亲善良、勤劳、克己待人、宽容和蔼的美德和父亲正直、刚毅、坚韧、倔强的品质以及讲究忠孝节义、不向权贵弯腰的美德;还写出了甘肃农村、部队和省委大院、深圳作协对张俊彪的培育和影响。郭久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细节场面,描写出张俊彪的人生经历和独特形象;还以评论家的眼光和笔力,对张俊彪的大量文学作品,给予了公允的评价。传记出版后,得到韩梅村、全展、何元智等理论家的很高的评价。
郭久麟一直热爱贺敬之的诗歌,他的毕业论文就是评《雷锋之歌》,以后他又出版了《论贺敬之的诗》。2004年,赴武汉出席贺敬之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郭久麟提出为贺敬之夫妇写一本合传。2005年夏,贺敬之、柯岩夫妇邀请郭久麟去到北戴河,同他们进行了一周的畅谈,回京后,贺敬之、柯岩又为郭久麟介绍了十多位同事和朋友,让郭久麟去采访。贺敬之希望郭久麟先写柯岩传。于是,郭久麟带回了柯岩的全部著作和对她的评论和报道,进行了认真钻研。2009年,郭久麟应邀出席了“柯岩文集首发式暨创作六十周年座谈会”,聆听了文艺界领导专家学者们对柯岩的评论,聆听了柯岩感人肺腑的《我是谁》的长篇发言,深受感动,回到重庆后,郭久麟一鼓作气,写出了《柯岩传》。传记从柯岩同贺敬之的爱情入手,紧扣柯岩的人生轨迹,生动地展现她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献生文学事业的耿耿赤诚;描写了她的美好品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了她同贺敬之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美好爱情。同时,传记还对她享誉文坛的多种样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精准评价,把把读者带入了柯岩为我们创造的洋溢着个性特色、又充沛着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郭久麟还从去年1月至今年5月撰写了著名诗人梁上泉的评传。郭久麟总结了前三部作家传记写作的经验,把梁上泉的创作道路、文学成就同他的人生历程、感情世界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论述,在上篇《创作生涯》中,梳理了梁上泉的创作道路,对其20几部新诗集(包括叙事诗和儿童诗)以及他的歌词、古体诗词、歌剧影视、书法艺术作了思想的、艺术的、美学的分析,肯定了梁上泉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下篇《诗意人生》侧重描述了梁上泉的乡情、爱情、父子情、朋友情、山水情、艺术才情,展示了他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风采。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传和评的矛盾,把对传主的人生描写与对传主的成就评析结合起来了,既写出了传主的人生情怀,又写出传主创作成就。
这四部传记每部都是40多万字,在创作这几部长篇传记的同时,郭久麟还穿插着撰写了不少一万字左右的单篇传记:如写著名翻译家杨武伦的传记作品《从长江到莱茵河》,写著名美术家江碧波的《东方女性》等。郭久麟是一位富于激情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在写作这些传记时,他不但尽量生动地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独特性格,而且还深入探索传主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观原因和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还不时地把自己摆进去,将历史与现实对接,把对传主的现实的描写与对历史的回忆相穿插,把传主对他的讲述同他对传主的观察、了解及他自己的经历、认识相参照,从而写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在写法上,他重视文学的立意和构思,运用了小说的技法和散文的笔法,灌注了诗人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并用富于情感的、生动流畅而又优美典雅的语言,描写人物,叙述故事,创造文学的氛围,文学的意境,使传记显得思想深刻,生动活泼,诗意葱茏,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郭久麟还在《张俊彪传》和《梁上泉评传》中大胆地采用了第二人称的视角,推倒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读起来好像在与传主谈心,显得特别亲切和谐。30多年来,郭久麟创作了10余部政治人物和文学艺术家的传记文学著作,出版了三部传记文学理论著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著名传记文学评论家全展教授说:“郭久麟集传记文学作家和研究家于一身,堪称中国当代传坛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双栖型传记文学家。”(2)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万伯翱在致“郭久麟传记文学研讨会”的贺词中说:“郭久麟教授在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做出的努力,为发展繁荣我国传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是集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于一身的优秀的双栖型传记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协主席陈川谈及郭久麟,也给以了很高的评价:“他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去研究传记文学,尽得个中滋味,论述自然贴切,读来生动顺畅;同时又从专家的理论高度来创作传记文学,视野宽阔,形象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这在文学界,恐怕并不多见。”
五
像郭久麟这样集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于一身的作家确实在全国并不多见,而且像郭久麟这样在70高龄以后还有那样旺盛的创造活力和丰硕的创作成果的作家亦并不多见。2012年12月,年届70岁的郭久麟教授写了一首诗抒发了他的矢志于文学事业的这种宝贵激情:
文若命兮诗如魂,沥血呕心意纵横。
振衣独攀千峰顶,探胜深入百姓心。
雕塑民族英雄像,抒发中华腾飞情。
欣逢盛世文思畅,长河入海万里行。
2015年2月,他在西南大学散步时,突然产生了撰写西南大学校友、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传记的灵感。他把这个想法给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米佳德提出后,恰好,西南大学为庆祝建校110周年,正准备请高手撰写学校杰出校友袁隆平的传记!这真是不谋而合!于是,西南大学决定请郭久麟写《袁隆平传》。
2015年4月初,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米佳德、校友会秘书长龚常智陪同郭久麟飞向三亚,向袁隆平汇报了请全国著名传记作家郭久麟撰写并出版他的传记的计划,得到了他的首肯。袁隆平当即带他们参观了丰收在望的亩产上千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并约郭久麟到长沙作深入采访。
郭久麟在西南大学查阅了袁隆平读书时的档案材料,采访了他在重庆读书12年的同学校友,然后又到长沙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袁隆平故乡德安及袁隆平发现和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基地——安江农校采访袁隆平及其夫人、子女,以及他的助手、同事、学生,搜集了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在阅读、整理、消化、提炼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反复酝酿,精心构思,安排结构,然后住进一个山庄,避开一切干扰,潜心写作,用5个多月的时间,一气呵成,写出40多万字的初稿。随即,他带上初稿到长沙送袁隆平审阅,并再次深入采访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半个月后,他返回重庆,认真修改,反复打磨,在年底将书稿交给出版社。出版社派出精兵强匠,精心编辑,四个月内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印出版。
在传记中,郭久麟尽力挖掘和表现了袁院士读书求学12年之久的重庆高山大川及人文精神对他的薰陶、教育和影响;他尽可能全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形象生动地展现袁院士是如何在偏远的农校独立发现科研项目,并以创新的勇气、非凡的眼光、顽强的毅力、睿智的思考,完成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研究工作并在全国推广;又怎样在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超级稻,把杂交水稻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使中国的水稻研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而且郭久麟还力图站在科学史、民族史、外交史、文化史的高度,来表现袁隆平院士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的巨大增产和安全所作的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他还用较大篇幅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湖南省各级领导对袁院士的指导、帮助、关心和支持;用了很多生动事例表现他的助手、学生、同事、下级如何在他的引导和团结下,围绕杂交水稻事业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共同奏响了杂交水稻事业步步向上的协奏曲;共同谱写了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的跨国奋斗史;郭久麟还详尽细腻地写出了袁隆平的爱情、婚姻、家庭、子女,他的大师情怀和百姓心态,展现出他独特的人格和风采,他丰满而纯真、博大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郭久麟还以较大篇幅,阐释和提炼出他成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
在艺术表现上,《袁隆平传》也有较大突破。首先,郭久麟以纵横交错的结构——即前半部用时间线索,充分而完整地展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后半部以事件和性质为线索,表现他取得的成就及如何在领导支持和同事、助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这些成就的;其次,郭久麟再次大胆运用了以第二人称的新颖手法,以同袁隆平对话的方式,以讲故事的方法,以生动的故事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袁隆平波澜壮阔的一生;描绘出亲切可信、自然朴实、可亲可爱的袁隆平的形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久麟的艰苦采访和精心创作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袁隆平传》得到了袁隆平本人和专家学者的首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序言中说:“郭久麟是传记文学创作的老资格先行者”“是中国当代集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于一身的为数不多的几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专家之一”“这本书较其他一些袁隆平传记作品更真实、更全面、更生动。”袁隆平院士在出席《袁隆平传》首发式后对他大学同班同学说:他最喜欢郭久麟写的这部《袁隆平传》。
六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桃李遍地,著作等身。郭久麟把教学、科研、创作结合起来,他写诗歌,出版了诗集《爱的琴弦》;也写诗歌评论,出版了《论贺敬之诗》,还写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他写散文,出版了《郭久麟散文集》,又搞散文研究,出版了《散文知识与写作》;他写电视剧《雕像的诞生》《沉默的情怀》,也写电视剧及电视评论。他从事创作,又把自己创作中的灵感体验上升到理论,撰写了《文学创作灵感论》。
灵感,被恩格斯誉其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被钱学森称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外的第三种思维,”被臧克家奉为“诗国的上帝”。 《文学创作灵感论》不仅从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角度展开论述,揭示出灵感是审美主客体的高层次遇合与热烈拥抱,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且,该书还从脑科学等自然科学的范畴楔入论证,得出左脑右脑的整体遇合到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碰撞,便可能有灵感火花闪耀的结论。
此书出版,引起轰动,国内学人对灵感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至今尚无人出其右。1988年,诗坛泰斗臧克家欣然为该书作序,评价甚高,称该书为“较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具体地阐述文学创作灵感问题的专著。应该说,这部著作在运用文艺学、美学、哲学、思维心理科学和脑科学综合研究灵感这一深奥课题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开拓和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欢迎和重视的。”
七
郭久麟出身于大学又回归于大学。他满可以将学院派近乎绅士的生活安安乐乐地延续到生命的尽头,然而,他毅然拒绝了安乐和舒适,硬是凭坚韧执着、凭生命的频频透支走出了一条既为学院派又非纯碎的学院派的遍布荆棘的前路。他灵巧的教鞭之下,近五十届川外本科生和十余届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本科生,以及几届重庆市电大生、职大生,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做人有成。他神奇的笔头之下,数百万字的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文学史,诗歌、散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电视剧不歇地汩汩涌出,如血一般灿烂,火一般辉煌。可以说,他以三尺教鞭,牵出了明天的太阳;他以五寸笔头,掮起了历史的重量。
在当代中国,像郭久麟那样,在创作、科研、教学方面都取得突出成果,而且把这三者结合得那样好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至于在当代中国传记文学领域,要找一位在创作、科研和教学方面都取得那样高的成就,并且把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恐怕非他莫属了!由是,学者型传记文学作家郭久麟,在巍巍中国文坛,构筑了一道何其靓丽的风景。
可佩的是,他1991年加入中国作协,1992年升为正教授,且以灿灿业绩,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亚太名人录》等多种传记辞书。重庆直辖后,他担任了重庆高校高级职称评委和硕士点评委。2000年当选为重庆市作协影视创委会主任。2000年11月,他又被选为四川大学重庆校友会会长。
奥地利一代文豪茨威格有言:一个人,命中注定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他尚年富力强的时候,即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而郭久麟在其年富力强之际不仅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且严格而卓有成效地履行了这神圣的使命。
郭久麟此生足矣。
远离权力,不染铜臭,清心寡欲却追求不止,开拓不懈。年过古稀,却依然在进行创作、科研、教学,还依然在文学的天地里不断地开拓创造——好一个博大精深、奋进不已的郭久麟。他告诉我:他渴望再写十年、二十年,为中国传记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奔西突,南征北战,在精神世界文化天地不断进击,不断进取,独领风骚,尽显风流。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思维不止,创造不止。何日有过宽余,何时有过休息。读书、教书、采访、游历、科研、创作,便是他的工作日、假日乃至盛大的节日。
“为神圣的文学事业奋斗终身!”——
这就是他的追求,他的乐趣,这也是他的誓言、他的座佑铭!
(载于《聚焦郭久麟》四川大学出版社)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