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唱起这首词,我脑子里浮现的是来凤驿的美丽画面。
来凤驿是明清时成渝古道上四大名驿之一,这里,依山傍水,地灵人杰。铁木耳、冯时行、王倬、刘伯承、熊十力、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老舍等,皆曾在此留下脚印;老关口、何氏百岁坊、翰林山庄、梁桥等历史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远去的岁月;重庆江湖菜鼻祖之一的“来凤鱼”也诞生于此,随着烹饪技术的提升,现在已香飘海内外,成为“重庆名菜”和“全国名菜”,被列入第五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7年,来凤成为重庆市唯一入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古镇。我一直想尽可能地展现这个古镇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饮食文化、寻常百姓市井生活以及新时代的变迁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拨开历史迷雾,让更多人了解来凤,走进来凤,于是我申报了2018年重庆市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没想到获得批准。
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年,每天上班下班,穿街过巷,感受民风民情,市井生活。周末,漫步田野,爬山涉水,探幽寻古。行走,呼吸,探寻,交流,体验,感悟,常常被古镇千年的历史、淳朴的民风深深打动,同时又沉醉在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美好中。当然,对于一个真正意义的写作者来说,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肯定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一定要深入生活,走进寻常百姓,贴紧时代,让自己的文字带着草木味、市井味、汗水味和泥土味。努力走入古镇内部,触摸古镇灵魂,倾听岁月心跳。
来凤逢三六九赶场,赶场天可谓热闹非凡,四邻八乡的人也都会汇聚街上,买卖东西。这里可见识各色人等,了解市井民情,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沿河路黄葛树下,一群闲人喝茶聊天打牌下棋。也有人在那里剪头发、算命看相、卖各种小吃。顺河边闲逛,观察各色手艺人。有谨慎的人问我,你是记者吗?也有人问过,你要学这门手艺吗?路过算命摊子,戴眼镜的老先生使劲招手,过这里来,过这里来!与之聊天,听他们说话,看他们的表情,听他们讲来凤驿的过去,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我觉得每个行业的人都非常有趣,他们既有他们这个行业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个性。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展露出来他们真实的内心。总体感觉,来凤的人淳朴善良,甚为社会底层的人,一门手艺,是他们穿衣吃饭养家糊口的方式。在我看来,每一个行业没有贵贱之分,他们凭自己的本事,踏踏实实做人,值得人尊敬。在我留意来凤这个地方的很多手艺人,他们都有饱经沧桑的一生,却乐观积极,淡然面对生活,对自己的小日子非常知足。手艺能挣钱,当然开心,不挣钱也没有什么。反正日子就像来凤河水一样,绵软软地向前流淌。只是很多手艺,很多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乎出现了传承的断崖,如果不能好好保存,将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东山之中,无意闯进一座斑驳破旧的大院子。院子空荡荡,只有鸡鸣狗吠在林中回荡。听到狗吠,走出一位七十岁的老农民,和他聊天,才知道他们村现在只有他们一院两户三口人——他和他的弟弟、弟媳还住在这里。他们靠种果子为生,生活极为艰辛。是对家园的眷恋,还是被尘世遗忘?太多太多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人性、真相等待我去揭晓。
行走在来凤这片土地上,听璧南河发出潺潺的水声,看河边散乱坐着喝茶聊天的人。周围的田野安静,那些白色的房屋隐在茂密的树林中,秋风送来袅袅炊烟和孩子的歌声。时间的手指轻轻拨动,有阳光清脆的悦耳声,也有落叶的沙沙声。很多故事如同树叶,绿了,黄了,掉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新故事长出。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来凤这块古老的土地,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琐碎而温暖的故事。
纸上得来终觉清浅,浮光掠影无非过客。生活犹如大海,浩渺无边,深不见底。岁月如同隧道,幽深黑暗,无限漫长,只有深入地走进生活,持一盏心灯,在时空里穿行,在古镇里体验,用心地感悟世事,才会让自己的“定点深入生活”不是一场随意散淡的过场。
文学是一场心灵的历练,必须要经历用心观察、寻觅、思考、感悟、积累、提炼和结晶。这个过程,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劳动,也是一场文字与思考的冒险。对生活的深入,对生命的思考,让文字的追梦者——作家去做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者、求索者、断肠者,同时也去做一位打败时间的勇士,穿越时空的骑士。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