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其实一条街”的变迁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张渝扬    日  期:2019年7月22日     

在位于北纬30度的川渝交界处,有一个行政边缘地区。1912年建县时她叫东安,后因与广东一县重名,又在潼川府之南遂改称潼南。元至清末以前,潼南境内涪江、琼江沿线分别隶属普州、遂宁,篷溪几个不同行政区域。作为原四川省贫困县,即使在隶属重庆以前,潼南也不时易主。离中心城市远,受大城市辐射带动弱,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潼南一直处于落后封闭的“第三世界”。

1949年冬,喜迎解放的潼南人,在县城城关镇接龙桥边,栽下了一棵黄桷树幼苗。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这棵扎根潼南最深的黄桷树,虽然在20年前已随旧城改造化为尘土,但它却最能感知潼南城市的变化。

作为生于渝,长于斯的潼南人,我和这棵黄桷树一样,伴随着新中国一路前行的足音,见证了潼南“其实一条街”的变迁。


我第一次随母亲到潼南县城,是60年前的一个暑假,亲眼目睹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潼城模样。

因未赶上每天一趟从重庆到潼南的过路客车,我们只好沿绵璧公路步行到县城城关镇。当时的城关镇背倚狮子山,面临涪江河,东起接龙桥,西至盐关垭口,碎石铺成的街道,狭窄如带,长约一公里,两旁是一楼一底的穿逗瓦房门店,街上不时有市民到河边挑水,还有农民担着尿桶挨家挨户收粪,火力发电厂浓烟滚滚。因供电量不足,只有机关单位才有电灯照明,居民家中只能用煤油点灯。一到夜晚,县城漆黑一片,犹如偏僻的乡场。

第二次到潼南县城,是我下乡落户的1969年冬。在冰冷的寒风中,我乘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当时的纪念碑广场汽车站。街道及县革委办公楼墙上贴满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幅标语,三合土铺成的街道虽已拓宽至3米,但收粪车依然沿街踽行,小巷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正街坑洼不平,路灯昏暗。比起五十年代的潼城虽有一些发展,但我脚下依然是那条弯曲的长街。

1979年春,我从复兴小学到县文化倌参加业余创作会议,又来到久违的县城。潼南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三块石电站第一期装机发电,不仅给县城送来了光明,也给潼南增添了发展的动力。这时的县城东起凉风垭,西至丝一厂,水泥铺就的街道已拓宽至3.5米,街道两旁也装上了明亮的路灯。在金鸭坝、凉风垭等处还新建了不少的厂房和机关办公楼,行走在春风拂面的长街上,我和文友来到接龙桥边那棵繁茂的黄桷树下聊天,憧憬改革开放给家乡这座城市带来更大的发展。

1984年9月,我调县文教局工作,这时的梓潼镇(原城关镇)由于遭受了1981年特大洪灾,冲毁了金鸭坝等临江低洼带的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房,巳开始了拆旧建新的城市建设,沿街新修了县电影院,潼南剧场、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和狮子山电视差转台等一大批文化设施,结合205省道潼南段改线,还新修了绕城水泥公路,改善了原来因绵壁公路穿城而过带来的交通拥挤;“厕所革命”取代了收粪车,垃圾箱布遍街头,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但每逢2、5、8赶场日,依然是以街为市,拥挤不堪。

难怪,潼城给人的印象是,一江碧水中伴随着沧桑——破旧的街道,倾斜的瓦房,难行的寨子坡,飘摇的过河船。中国传统县城烙印深凹,农业社会痕迹厚凸——街窄,路曲,房挤,屋矮,格局单一,人称七十(其实)一条街。


作为杨闇公烈士精神的发源地,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因诞生“杨氏三杰”而出名的“红色高地”,潼南何时走出“城市洼地”,结束“其实一条街”的历史?这样的疑问,沉重地横在每一个潼南人心头。

1987年4月1日,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一组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从北京风尘仆仆回故乡参加纪念3.31惨案六十周年活动暨杨闇公烈士陵园揭墓典礼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不顾旅途劳累,一下车就在县委书记的陪同下,走在县城狭长的街道上,兴致勃勃地观赏在绿荫掩映下的县城新姿,深情地凝视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心情既高兴又沉重。他高兴的是,家乡的变化很大,大得连游子回来也无法辨认;但沉重的是,和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比,潼南还很落后。便对陪同的县委同志说,你们要出去看一看,学学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把经济搞上去。并挥毫题写了“潼南奋进!”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杨尚昆把对家乡的厚望和深情寄托在字里行间。这是他离乡62年后对家乡的深情祝福。也是他希望潼南“宏扬先辈革命精神,振兴烈士家乡经济”的殷殷嘱托。

伟人的嘱托犹如在耳。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潼南的城市建设如何呢!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潼南,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引擎,一张蓝图干到底,已闯出一条城市建设的奋进之路。

如今的潼城,已从“其实一条街”发展为“一江两岸三大片”(江南老城、江北新城、凉风垭新区)的高品质新城。据现任区城管局长李洋述介绍,潼城在建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城区常住人口从5万增加至35万,是改革开放前的7倍。

天为华盖,山为城基,水为裙裾。大佛晨曦,涪江晚霞,水天一色,四桥飞虹。青山绿水,给今天的潼城多了些田园景色和城市风韵。

昔日那经过百年风雨,岌岌可危的陋巷老屋,已随主城东下北移化为尘埃,取而代之的,巳是一座具有生态文化风貌,宜业宜居宜游的打卡地。

1997年,我被抽调到县旧城改造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当年的县旧改办就设在接龙横街,我每天上下班都要从接龙桥边的黄桷树下经过。那棵经历过半个世纪风雨,状如云冠,根似龙爪的黄桷树,不仅见证了旧城大拆迁的艰辛,也为新潼南奋进铺路献身。

经过旧城改造和主城东下北移,潼南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有了生机勃发的沧桑巨变——

重庆市首个“摘帽”的贫困县;经济增速排名重庆前列的发展新区;铁路、高速,水运纵横交错的川渝快速通道,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工业基地,青山绿水簇拥的“巴蜀福地”,生态环境优美的“六养”胜地。获评“国家卫生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被誉为“西部菜都”“柠檬之都”“花园城市”“滨江城市”“田园城市”。


70年非凡岁月,潼南巨变写满广袤大地。

从地图上明显可见,潼南位于重庆、成都两大都市的交汇点。只是,她地处边缘,犹如一片被撂荒的僻地,好似一块待开发的热土。

2007年通车的遂渝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2016年运营的重庆北至潼南的定制列车,2018年运营的潼南至重庆的城际快车,极大带动了潼南经济社会发展,潼南正在从历史上的边缘区逆转为渝蓉地区直线经济走廊。不但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新区带来崭新的城市风貌,而且展示了她不俗的文化品位。昔日那狭窄、弯曲的破烂街道早己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化为尘埃,完成了再造前的涅槃,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山水园林新城。

进入新时代,古老的潼城,也在悄然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直辖让潼南红火过,城区东下北移让潼南红火过。崛起的江北新城让潼南走出了“其实一条街”。但唯有2015年的撤县设区,方使潼南发生脱胎换骨的根本变化,以重庆市辖区的新面貌跻身中国版图。

此时,再回首,细细打量,潼城竟然那么迷人,活色生香呢。

潼城,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少女。

长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 不但喜欢用文字纪录潼南,也喜欢用镜头捕捉潼南的精彩。在“川渝作家看潼南”的采风活动中,我和几位重庆作家在时任区城建委主任李洋述引领下,从莲花大桥过河绕潼城一圈, 进而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位绝美的少女, 有不同的美感, 不同的韵味, 不同的感觉。

镜头一:站在江北新城极目远望,碧波千顷,奔腾而来的涪江,在潼城转弯,滚滚向前,奔向嘉陵江与长江牵手,那是潼城这位少女迈向明天的崭新身姿。

镜头二:从涪江大桥北岸细看, 外滩·国际城犹如尊贵时尚的解放碑。斯处涪江河畔,独享临江一线宽阔视野,饱览如诗如画自然景观。美食购物一站式,风情中央商业街,保利影院文化名片。象外滩·国际城这样的高端楼盘和花园小区,在潼城星落棋布、是标志性地标的璀灿明珠,象征着潼城这位少女的独特魅力。

镜头三:在莲花大桥南桥头楼顶俯瞰, 江北新城和凉风垭新区犹如巨大的现代高层建筑的沙盘。在这个沙盘上,华宇鳞次栉比、高楼层层叠叠,能看到新华·加新花园的影子,能看到卓然·水晶的影子,能看到隆鑫中央大街的影子,能看到鸥鹏·潼南天地的影子……仿佛潼城所有著名的高层建筑都集中在这里。这些密集挺拔的建筑,犹如潼南的脊梁,一根根嵌入地下,耸入云天,展示着潼南城市的发展,凸现出潼城这位少女的健美肌体。

镜头四:在金佛大桥北桥头眺望,大佛寺景区丹岩叠翠,禅林净域宛若人间仙景。巍巍金佛,名冠中华。摩岩造像,巍峨壮观。犹如金山端坐山崖,笑视天下,阅尽人间春色、无论世道万变,它亦千古不变,其不变不衰的生命,展示了潼城这位少女的精神风貌。

毋庸置疑,室内饰金大佛,是中国一处壮观的珍贵历史遗存。

镜头五:在东安大桥夜观,创业大道犹如长链串起潼南国家高新区金星璀灿,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作为潼南新型工业基地,这里承载着潼南人创新创业的辉煌记忆,深圳宝捷讯集团造出了第一部“宝捷”双面视屏手机,汇达·柠檬公司产出了第一瓶柠檬饮品,巨科环保公司研制了第一批污水污泥处理设备……

从2007年潼南工业园区批准设立,到2016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1”科技产业集群,使潼南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综合性的新兴经济强区转型,成为渝蓉带新型工业基地。那是潼城这位少女走向成熟的希冀。

外围观潼城如此壮观,深入到腹心观潼城又如何呢?

镜头六:入夜的涪江大桥。改建后以它单塔斜拉索花瓶式的宏伟造形,七彩霓虹编织出一幅水天一体的绚丽画卷,又宛若璀灿的流动云锦,与尚昆主席题写的桥名碑交织,成为一道蕴涵别致的城市风景。那是潼城这位少女的娇美容颜。

镜头七:潼南人民生态公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生前应潼南之请,为之亲笔题名的这座公园,是由原城区内鹿鼎湖黑臭水体治理而成,集景观绿化,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又一处居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园内亭台楼阁掩映水中,走廊迂迥曲折自然天成。那是潼南这位少女的动人风韵。

镜头八:“时光长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绿意如微雨,馨香湿人衣。小树林间华灯闪亮,健身步道色彩斑斓。那是睡仙陈抟的呼吸,那是女诗人陶香九的芬芳,氲氤着你忆旧的乡愁,濡润着你怀春的心田。那是潼南这位少女的澄澈眼眸。

镜头九:涪江国家湿地公园。放眼望去,阳光透过公园茂密的树叶映在地上,树影斑驳,郁郁葱葱。市民们在公园亲水步道散步聊天,十分惬意;儿童们在花木中嬉戏打闹,不亦乐乎。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公园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映射着整个城市的前行与发展。公园使潼南“山、水、城”交相辉映,“人、园、景”相得益彰,市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攀升。夏日凉风,给这座焕发青春的花园城市带来丝丝绿意,历史在的拍岸声中慢慢流淌。取代三块石水电站的涪江航电枢纽,不但打造了18公里亲水岸线、10平方公里的宽景水域,托起“两江过境、一水穿城”的“涪江印象”,而且提升了水韵潼城的品质形象。那是潼南这位少女的青春气质。


随着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潼南“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战略定位,掀开了潼南撤县设区后的历史新篇章。潼南这块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丰土吉壤,正跳出以往的开发建设模式,逐渐成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支点,谱写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传奇:

——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体系。横贯东西的渝遂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畅通南北的潼荣高速公路,在建中的合潼安高速公路、兰渝高铁、市郊铁路、渝遂高速扩能、涪江黄金水道、通用航空机场,构建“四高三铁一江一机场”立体交通格局。

——畅达城区内部的环线路网。立足畅通“主动脉”,消除“中梗阻”,打通“断头路”,疏通“微循环”。连通新老城区的潼南大道、奋进大道、桥南大道、金佛大道、巴渝大道、如潼城动脉纵横一江两岸三大片城区;产业大道、绕城路、世纪大道、站前大道形成的城市外环;像腾飞巨龙穿越潼城全境;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据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在实施城市提升行动中,潼南立足建设功能配套完善的高品质城市,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山青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坚持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常态化“马路办公”,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什市民高品质生活

——行千里,致广大。遂渝高铁火车站改造、通用机场建设,扩大了潼南枢纽型城市功能,使其由交通的“总塞口”变为“总枢纽”。拉近了成都和重庆这两个西南大城市间的距离。将所经之地特别是像潼南等地处偏远的“第三世界”融入了“渝蓉经济带枢枢城市”;而即将开工建设的重庆-潼南-南充-兰州的渝兰铁路,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它的在建,无疑是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厚礼,正改变着潼南在西部经济版图上的坐标。

黄桷有幸。当年潼南人在老城接龙桥边栽下的那棵黄桷树,虽然在旧城改造中化为尘土,但随着生态城市的建成,它早已涅槃重生,化为千顷碧绿,成为重庆市市树,潼南城市的生态屏障。

退休后,我最惬意的事就是牵着两个孙子,徜徉在大佛湿地公园的黄桷树林荫下,感受这座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潼城那跳动的脉搏……

“梦一样的“潼城”/展翅飞翔/俯视涪水/映出新城倒影/返穿古镇/传来千秋涛声/东安挽起两江手臂/大佛笑迎四方嘉宾/撤县设区/提速经济发展/“双百”宏图/不断向天边伸延/这就是潼南新城/写在大地的诗行/崛起的雄文!”这首诗,正是潼南“其实一条街”变迁的生动写照。

古语说,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潼南的昨天准备了潼南的今天,潼南的今天又准备着未来更加辉煌的愿景。这座年轻的市辖区,正以她旺盛精气神,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和着共和国70年奋进的频律,迈开她奋进的步伐,向世界展示她那田园城市的风姿,那花园城市的风韵,那决胜全面小康的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