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读石马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张儒学    日  期:2019年10月15日     

如果把石马镇当一部书来读,读它因有石门山石刻和天主教堂充满着历史的厚重,读它因有唐赤英故居充满着英雄的气概,读它有风光秀丽的跃进水库充满着山水田园之美。

作为一生爱读书的我,把什么都当着一部书来读,读山、读水、读雨、读树……似乎想读出一些人生感悟,更想读出一些闲情逸致。可读石马镇却不知从哪里读起,还好,因为我姑姑家在石马镇的石门村,从小就对石马有了一些记忆。不管年节或是姑姑家有生日,我都嚷着要爷爷带我去,仿佛在我记忆中,去石马就是我最远的旅行。在我的记忆中,隶属于重庆市大足区的石马镇街不大,就那么两条老街,那沿街低矮的房屋,在视线的尽头一个劲地延伸。老街那被踩得光溜溜的石板路,在拥挤的人流中,消失在如烟的岁月里,但反射出厚重的光芒。

那时的石马镇就是我梦中的“仙境”。去到姑姑家,大人们总要带着我去石马镇上逛街。当然,石马镇上似乎跟别的镇没有两样,那沿街店铺里的花花绿绿的商品,高清晰彩电里的性感女星,让人看得心动;最新款式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真让人人见人爱;最新出版的“云南山歌碟”,唱得那么婉转动听……这些就像一件漂亮的衣服,把小镇打扮得更加的美丽迷人。

当然,小时候的记忆是肤浅的也是模糊的。那时,石马在我心中,就像记忆中的连环画,看不懂书上的文字,理解不到画的内涵,只能从一幅幅画图般的表面去看稀奇,古老的房子、破旧的街道、窄窄的几条街一会就走完,走完了就走完了,没有什么值得想象的,更没什么值得留恋的。石马,似乎跟所有的小镇一样,是老百姓称盐打油的地方。

后来我长大了,我也常去姑姑家,才对石马有了更深的了解。石马镇因乾隆皇帝乘御马到此访贤而得名,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兼具山水自然风光、革命传统文化,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合一、中西合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包容的人文资源的特色小镇。石马因有石门山石刻、唐赤英故居、跃进水库、天主教堂,这些名胜古迹增了石马镇的厚重底蕴。

如果石马是一部书,那石门山石刻和天主教堂就是书中最重要的篇章,我可以想象出,古人用饱含激情和智慧的大手笔,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对宇宙的无限想象,不是画在纸上,而是把它刻在石墙上,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石门山石刻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间(公元1094—1151年)。造像最为著名的为三皇洞窟之中的三皇像,造像头戴王冠,手捧玉笏,坐于龙椅之上,神态自然,栩栩如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天主教堂更是中西文化结合,充满着异域风情。教堂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彰显异域风情特色,教区内有上天之门、钟鼓楼、圣母殿、永经堂、传教堂及神父、教友居住房屋等场所,以及修道院遗址。教堂内古树林立、壁画众多、故事丰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令游客惊异和赞叹。

石马这部书,是一部发展史,更是一部奋斗史,书中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生动,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感人。唐赤英,一个土生土长的石马人,为了民族的解放,毅然从石马出发,走进革命阵营,用生命和鲜血抒写着一个可歌可泣英雄事迹。唐赤英故居,老房子依旧,几颗参天大树似乎还见证着当年火热的年代、激情的岁月。一位老大爷看守着故居,知道我们的来意,便热情地向我们讲起了唐赤英烈士的事迹。唐赤英(1903—1933),石马镇原实干村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红三军参谋长),是刘伯承元帅留学苏联的同学,也是贺龙元帅在洪湖的战友。1933年初,在湖北省鹤峰县太平乡毛坝离世。1945年,唐赤英同志被追认为烈士,列入中共中央组织部、军委总政治部编印的《军队烈士英名录》。一个国家的强大,既要有经济的实力,更要有精神的强壮。崇拜英雄,敬仰英雄,不忘英雄,才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屹立于世界强国的民族。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不知有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国旗飘扬;更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才有今天的国泰民康!真是“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 

 

前不久,我随大足区文联去石马采风,探寻小川东道上的足迹。而这条小川东道,途经石马境内的扎营坳、黄岭垭,小坳、接金山镇水口村双水井,全长2.5公里,给古昌州带来400年文化经济繁荣,也给石马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条落满历史尘埃的石板大路,是古代川渝两地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是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也许就是这条古道给石马带来了一度的繁荣,古道边的茶馆、酒馆、客栈生意十分红火,沿这条川东道过往的人们,有的在这里歇歇脚,有的还在这里住下来。由此,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各地经济在这里汇聚。

当我站在高高扎营坳上,沿着古道延伸的方向眺望,似乎那时的挑夫马夫身影早已远去,那一路上热闹的场景早已消失,而那庄严肃穆的青山守护着宽广的田野,田野长着青翠的麦苗,长着碧绿的禾苗,翻着金黄的稻浪。还有橙红的柑橘,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如绣帘,如盆景,连结着远处苍茫的沟壑向天边延伸。烟岚雾蔼,迷迷蒙蒙,看不清山有多阔,水有多远。那空旷辽阔的山野,是生命的征途,也是心路的历程。望山,是仰慕一个高度;望路,是追求一种境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赞美山的曲折深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描绘山的千姿百态,“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显示古道的缠绵悲壮。当我行走在这条历经岁月沧桑的古道上,我似乎猛然发现古道那么浑厚,那么深幽,那么悲壮。那苍老的沟壑包容着沧海桑田、乾坤万象。走着走着,也许会深深地感叹:这条古道是那么的深邃而博大,因为博大而有包容,因有包容才孕育着石马的成就与辉煌。

如果说读山,是领略山的奇丽和伟岸,那么读水,则是享受一份宁静,一份柔美。跃进水库,这个昔日只是用于灌溉用的水库,今日却为石马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站在水库大坝上,湖水明净如镜,两岸绿树掩映,好一派青山绿水,云蒸雾绕、如临仙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用来描写西湖的句子,用来咏叹石马跃进水库,同样贴切。一湖碧水,和风送爽,目及之处,但见湖边草木葱郁,湖面光洁如镜,偶有人泛舟湖上,成为一道引人遐想的山水画卷。岸边杨柳依依,河面笼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朦胧而又迷离,柔柔的雨丝飘洒下来,河水静静地流淌,站在岸边,读水,吮吸馨香的河风,看高远的蓝天,远行的大雁,领略收获与成熟的喜悦,此刻的河水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迈着稳重而矫健的步伐,缓缓流去。静,让你的心情恬淡舒适;动,又让你思潮翻滚。动静之间,让你感悟生活的真谛,岁月的沧桑,思索人生的悲欢离合,让你的心境豁然开朗,让你不安于现状,思想的潮水也如这一湖库水,蠢蠢欲动,是啊,库水永无止境地流淌流淌,纵然是历经收获的秋天,也依然永不停息,永远从原点起步,继续流淌,是这么谦逊,水洗涤了我心灵的脆弱与污垢,荡去了我内心的不安与浮躁,静静地读水,心仿佛与水溶为一体,随水漂远……这是属于跃进水库的原初魅力,它的魅力还在按照规划快速“生长”。在保护好水质的前提下,近期,石马镇将推进跃进水库三环七湾五码头建设,修建环湖人行步道,开发游湖项目,推出湖畔果蔬采摘、湖上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让都市人尽情亲近自然山水,远离都市喧嚣,使诗意的栖居不再是痴人说梦。

 

读山,读水,读出石马的山水逸情,读人文,读变化,读出石马的日新月异。石马镇有“三宝”:石门山石刻、石马真原堂、跃进水库,地处石马镇石门村、太平社区,石马镇顺势而为将这两个村打造成为“山水璞玉”休闲旅游特色村,让诗意在这里尽情滋长、挥洒。石马镇最宜于激发诗人灵感,适合一咏三叹的是石门山石刻。险峻的石门山保存的石刻规模虽不宏大,但每一尊都精细娟秀,且独具意象和魅力。这里有着大足区最高大的、200多年寿命的罗汉松……著名作词人庄奴,来到这里逸兴遄飞,写下歌词《石门山上看石门》,“石门山上看石门,走过石门谢石门,有形门,无形门,善人善行开善门……”穿越千年的文化,看不够的石刻,剪不断的思绪,历来在诗人的笔端生动呈现。

如今的石马,不仅仅是一部厚重的书,它像一篇优美的大散文,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更像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长诗,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那里的山虽然不高,但青。那里的水虽然不长,但美。那里的乡村亦是静的,景更是动静和谐、诗情画意般的。有了山和水,才言山清水秀。画中的水,水中的画,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山中的情,情中的诗,是那样的情意绵绵。

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喜欢这里的一山一水,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树。因为这里是个远离喧闹、世俗纷争的小镇。听那些鸟语赏那些花香,让人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我姑姑家早已住在石马镇上了,她家的房子共100多平方米,装修得好,三个朝南房间,一个大客厅……不再像以前住石门的老房子里那样,破损的穿斗墙挡不住风,房上的瓦遮不住雨,出门走烂路,现在她那做生意发了财在重庆买了房的儿子,叫我姑姑和姑父去重庆住,他们说什么也不去,仍坚持和姑父住在这里。姑父总是常去镇上的茶馆里喝茶,与同桌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天南地北地聊上大半天。什么《水浒传》《西游记》《白蛇传》《西厢记》《七剑下天山》……在这茶馆里被展示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姑姑说:“石马比重庆城住起好,空气清新,早晚还和同伴们跳坝坝舞,这才是她最好的晚年生活……”

读石马,虽不是读一部时代的经典,但却读出了一个鲜活而美丽的小镇,读出了一个发展与奋飞的小镇。石马镇依托优质旅游资源,正在打造特色旅游风情线,将以“一湖山水”为生态基底,挖掘“石门山石刻”东方艺术经典等三大文化,开发以“山水田园”为核心,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旅游目的地,让这里充满着田园气息、文化气质、浪漫气氛。

读石马,真让我读出了特色文化小镇的气质,读出了山水田园休闲宜居的风韵,读出了“诗和远方”绝妙体验,读出了诗意的心灵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