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草鞋记者”写乡土儿歌扬百善

——读陈明信儿歌集《新朋友》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戚万凯    日  期:2019年11月11日     

在重庆新闻界,1933年出生的陈明信如雷贯耳,曾为重庆日报社主任记者、科教部主任、编委,被誉为“草鞋记者”。近日他加我微信,网名居然是“老记”,头像也是身挎相机记者打扮,可见其对记者生涯相当怀念,没料到这段记者生涯,却意外促成他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2001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其专集《猫儿煮饭笑死我》。尽管如此,他在重庆儿童文学界并不出众。当其儿歌集《新朋友》(重庆出版社出版,2019年9月)面世,令许多人刮目相看,仿佛半路杀出来的一匹黑马。

为何作者将《新朋友》作为书名?读集子,看简介,恍然大悟。原来陈明信是记者,更是中共党员,他要传播正能量。他文化程度不高,中专学历,但善于扬长避短,创作出散发泥香和心香、具有独特风格的儿歌作品。

笔者发现,其作品无论题材、结构还是语言,都散发出浓烈巴渝地域气息,这是年轻儿歌作家们所不具备的。早年他当记者穿草鞋跑农村,在采写新闻人物事件的同时,也不断采集民风民俗、民语俚词,将其融入儿歌作品,可以说是“草鞋作家”。他将民风民俗、民语俚词有机融入儿歌,在似乎有些土气的作品中弘扬“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记者,陈明信大行其善,大诵其孝。这方面作品很多,不妨先看两首。

 

“我给婆婆打扇,/让他享受凉快。/婆婆见我流汗,/伸手给我抹干。/叫我快点停下,/不然她心不安。/我说孝敬老人,/是我心甘情愿。/婆婆点头笑了,/眼里泪花直转。”(《我给婆婆打扇》)

“太阳出来当顶照,/妹抱柏树使力摇,/我问小妹摇啥子?/‘讨厌乌鸦闹喳喳’。/‘鸦闹关你哪样事’?/‘打扰婆婆睡午觉’。”(《婆婆正在睡午觉》)

 

两首题材都是孝敬婆婆。第一首写给婆婆打扇,第二首是让婆婆睡好午觉。第一首特色是人物对话和行动,婆慈“我”孝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婆婆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点头笑”和“眼里泪花直转”,表明婆婆对“我”的肯定、赞扬和感动。如果人物语言不用叙述用原话,则更鲜活生动。

第二首相比较更有情趣,有时令,有人物,有问话,有回答。特别是两问两答,将妹妹孝心、机智和爱憎表现得栩栩如生。倘若将“乌鸦”调整为“知了”,也许更符合夏天中午情形。

 

“红甘蔗,节节甜,/我给外婆拜个年,/外婆说我长高了,/夸我酒窝长得圆。/瓜子花生任我抓,/还要打发压岁钱。/外婆的钱我不要,/只要外婆笑开颜。”(《我给外婆拜新年》)

 

从该首可看出,“我”没有厚此薄彼,既孝敬天天相处的婆婆,也孝敬另居一处的外婆。作品用“红甘蔗,节节甜”起兴,看似与“拜年”无关,实则暗含关系。一是红甘蔗春节时有销售。二是“节节甜”表明生活越来越好,到春节时更是物资最丰富、日子最甜蜜之时。有颜色,还有味道。三是为我“拜个年”营造喜庆氛围。四是用传统童谣起兴,能增加传统童谣韵味,既亲切又上口,引发读者诵读兴趣。作品中间用通俗的百姓语言描述见到外婆情形和外婆热情款待,不但暗含生活条件好(否则不会长高),也暗含“我”爱说爱笑的性格(否则酒窝不会圆)。作品出彩在最后两句,说明“我”的孝心。不图钱财吃穿,看重的是精神,是亲人的幸福快乐,表现了新时代农村儿童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

对老人的孝,不但体现在尊敬上,也表现在热爱劳动,替长辈分忧。《幺儿幺捡柴烧》就是一例。

 

“幺儿幺,捡柴烧,/捡得到,眯眯笑,/捡不到,好心焦。/大树林,小山堡,/一岗一岭全跑交。/干柴棍,湿柴棒,/杂七杂八捡一挑。/妈妈见了心欢喜,/奖他一块大白糕!”

 

幺儿是乡下人对小儿子的爱称。幺儿捡柴烧,就是为长辈分忧。因此,不怕辛苦到处去捡,是柴就捡,只为多捡。对幺儿这一行为,妈妈心生喜悦,“奖他一块大白糕”。以现在情况看,一块白糕不值一提,但在经济条件差、吃不饱饭的年代,有块白糕吃,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了。一块白糕就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时代气息浓郁。奖励白糕,这是对小小劳动者的肯定,将成为幺儿继续上进的动力。作品成功运用对比法刻画人物形象,如“捡得到”与“捡不到”的心情对比,“大树林”与“小山堡”的面积对比,“干柴棍”与“湿柴棒”的感觉对比,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幺儿的心情、辛苦和希望。

笔者生在边远农村,生活在贫穷年代。那时有一愿望,就是盼望过大年,盼望走人户,因为耍得好也吃得好。那么,在陈明信作品中,“我”走人户会干啥呢?不妨看看《嬢嬢请我去作客》:

 

“星期天, 像过节,/嬢嬢请我去作客。/姑爷剥胡豆,/嬢嬢把肉切;/我去打帮手,/忙把青菜摘;/又把菜洗净,/还将水烧热;/姑爷夸奖我,/叫我‘快歇歇,’/我说‘大家动手干,/吃起才亲热。’/二老听了嘴笑裂!”

 

该作品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民间语言的娴熟运用,如嬢嬢、剥胡豆、把肉切、打帮手、水烧热等,特别是“嘴笑裂”,更是感到格外亲切和幽默。作品描写“我”到嬢嬢家作客的表现,用农村话说,就是“好勤快哟”。见到大家忙,“我”赶快忙这忙那,面对别人夸奖和劝阻,“我”没有骄傲和停止,一席话更是让人感动。懂事的“我”自然赢得爸妈赞许,“嘴笑裂”三字不但有笑容如花绽放的形象,更是内心喜悦、自豪的流露。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古人非常重视邻里关系。“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如今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翻阅集子,你会发现,作者特别注重邻里和谐。许多作品都是反映这一主题。

古人讲究居住环境,特别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例。那么当今呢?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讲究吃穿,更讲求居住条件改善,不断变更居住地,由无楼梯房迁入电梯房,由散居迁入小区甚至别墅,如此一来,面临新的邻里关系的调整,有许多新朋友需要结交。作者敏锐地发现这一点,写出《新朋友》:

 

“我家迁入新社区,/结交朋友真有趣:/爷爷交群老寿星,/天天早晚打太极;/爸爸交个活雷锋,/经常约去帮邻居;/妈妈交个养花迷,/四季鲜花笑眯眯;/我的几个新朋友,/教我唱歌又演剧;/小狗交的朋友多,/大小对它都和气。”

 

你看,家人迁入新区后,各交各的朋友,而且很有趣。值得注意的是,爷爷、爸爸、妈妈和我交的朋友,都是从事健康有益活动的益友,没有一个结交牌友、酒友等损友,而且爸爸交的朋友更有价值,是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者。有趣的是,不但人要交友,家中小狗也交友,善待所有人,因此,才有“大小对它都和气”的结果。

作者具有发散型思维,顺势展开,在妈妈身上做文章。妈妈不但是“养花迷”,而且《妈妈喜欢种南瓜》:

 

“妈妈好,好妈妈,/妈妈喜欢种南瓜。/荒坡空地栽一片,/满坡瓜藤满坡花。/彩蝶蜜蜂来采蜜,/瓜儿个个脸盆大。/瓜黄成熟怎么办?/妈妈心中早计划:/左右邻居送一个,/敬老院里送一筐;/剩的留来自家吃,/一家大小乐开花。”

 

作者开头就说“妈妈好,好妈妈”,看似只为押韵,其实是在留下悬念:妈妈究竟好在那儿?妈妈勤劳、聪明,而且善良,一句“瓜黄成熟怎么办?妈妈心中早计划”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先送左右邻居,再送敬老院,最后才归自己,这种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不正是当前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吗?“一家大小乐开花”,是对劳动成果的享受,体现一家人对此事的支持和赞美,更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自我陶醉和激励。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的,在作者眼中,对邻里乡亲,似乎这种送南瓜之事受益面太小,不应满足。爱,应该扩大范围,增加受众。因此,创作了《热热闹闹喝春酒》:

 

“门神对子两边贴,/香肠腊肉拿来切。/又买花生又打酒,/满请乡邻来作客。/划拳猜子喝春酒,/男女老少多亲热。/不是亲人胜亲人,/热热闹闹过春节。”

 

“门神对子”是春节的元素符号,乃春节标志。因此,作品描写的是春节宴请乡邻的场面。“香肠腊肉拿来切,又买花生又打酒”,表现了主人的热情。一个“满请乡邻来作客”的“满”字,既有乡土语言的亲切味,更是将主人热情好客的待人态度、胸怀宽广的包容精神表现得准确传神,大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古诗遣词神韵。作者用“划拳猜子”表现热热闹闹多亲热,十分准确生动,再现了乡下宴席间的热闹场面。而“不是亲人胜亲人”,则将新时代和谐的邻里关系作了生动注解。

在处理邻里关系方面,还有“打些夹子送街坊,大小耗子全夹光。”的好人张打铁(《人是铁饭是钢》),有“邻居请我去作客,见到长辈先行礼,先让长辈坐上席”的《讲礼节》等。

当然,邻里之间、同伴之间,难免有磕磕绊绊的时候。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矛盾,不能妥善化解矛盾。那么,作者笔下的小伙伴,又是如何对待矛盾的呢?

 

“踩到我的脚,啷个说?/到医院,敷汤药!/医生说,不用药,/陪个小心各走各。/医生话,胜过药。/一同回家手拉手,/明早上学还邀约。”(《踩到我的脚》)

“羊儿打架角对角,/鸡公打架斗嘴壳;/猫儿打架爪爪抓,/猪儿打架咬耳朵;/小伙伴们打了架,/勾勾手指笑呵呵!”(《勾勾手指笑呵呵》)

 

如果你是巴渝地区上了年纪的人,记忆深处也许还保留着一首有趣的童谣:“踩着我的脚,啷个说?进医院,七八角;医生说,要开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牙膏,啥子牙?豆芽,啥子豆?豌豆,啥子弯?台湾,啥子台?抬起你妈进棺材。”作者自然非常熟悉这首童谣,并巧妙加以运用,变成自己的作品,即上述第一首作品。作者化腐朽为神奇,描写了不小心踩到对方脚,进医院看医生后的场景。作品歌颂了医生不但医伤更医心灵的美德,更表现了“我”和小伙伴虚心听取意见建议、互谅互让、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境界。特别是最后两句,将小伙伴不记仇的特点表现得非常形象。“啷个说”“各走各”“还邀约”等方言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

君子动口不动手。然而,小伙伴玩耍之中难免不小心玩过火,进而发展为吵架甚至出手伤人。那么,打架后该怎么办?作者在第二首中作了明确回答:“小伙伴们打了架,勾勾手指笑呵呵!”是啊,正如前一首,小伙伴们应该心胸宽阔,不记前嫌,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今后还是好朋友,这就是作者通过作品告诉读者的道理。作者的创作技巧高明,在于运用了排比和“兴”这一传统创作手法。先说“羊儿”“鸡公”猫儿”“猪儿”四种动物打架,再引出要说的小伙伴们打架。而四种动物打架的方式各不相同,“角对角”“斗嘴壳”“爪爪抓”“咬耳朵”,非常符合它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十分准确传神生动。

“我”之所以有上述诸多善行,原来是好家风影响的。试举《吹起喇叭接妈妈》:

 

“牵牛花,像喇叭,/摘朵花儿手中拿。/‘嘀嘀嗒,嘀嘀嗒’,/吹起喇叭接妈妈。/妈妈出席劳模会,/戴着红花回来啦。”

 

作者通过描写“我”吹喇叭欢迎戴红花的妈妈回家的场面,热情歌颂了劳模精神对下一代的影响。将

牵牛花当喇叭吹,极富童心童趣。象声词的运用,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画面热烈、喜庆,在此言传身教下,孩子能不学好、不见贤思齐吗?

陈明信既是“草鞋记者”,也是“草鞋作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为成人读者奉献大量新闻作品的同时,还为小读者奉献优秀的儿歌作品,难能可贵。希望陈明信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颗爱心、童心、责任心,继续为儿童代言,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