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江津,以诗词为媒,为时代而歌。因为诗词对这片土地的涵养,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人文风景,处处流淌着诗情画意。
今日之江津,诗词成就梦想,诗词引领未来。因为“中华诗词城市”这一荣誉称号,这座城市又增添了一张内涵丰盈的文化名片,更多了一份江津人对诗意生活的浪漫向往与追寻。
有诗有远方,江津更美好!
以诗词奠基城市文化底蕴
文化是城市之魂,诗词的融入,赋予其更多的灵性。拥有灵性的文化之城无疑是幸福的,江津就是这样一座灵动的城市。
莲花石铭刻“水下桃花扇”,为长江乃至中国最大的水下诗林;初唐诗人陈子昂途经江津,留下重庆最美十大古诗之《过巴龙门》;诗圣杜甫十三代孙、南宋著名诗人杜莘老寓居江津葬于江津,后人在此建的杜氏宗祠,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杜诗传承基地(学校),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等纷纷来此留下诗篇词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江津留下诗词20首,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江津留下诗词46首……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沐浴着诗风,享受着文化,陶冶着情操,诗意弥漫,幸福十足。
回眸千年,诗咏江津第一人,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在乘船回乡(四川射洪)途中,路过巴蜀名邑江津,被这里的风光和险胜之景感染,在船上挥毫写下《过巴龙门》: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亘五里,宛转复嵌空。伏湍煦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潭河势不测,藻葩垂彩虹。我行当季月,烟景共春融。江关勤亦甚,巘崿意难穷。誓将息机事,炼药此山东。
诗歌标题中的“巴龙门”及诗中提到的“龙门”,就是现在龙华镇的龙门滩,龙门滩的壮景也因此得以进入《全唐诗》,成为江津唯一进入唐诗视野的景观。
江津地处长江要津,古时已是川东重镇,千帆汇集,商肆林立,文人骚客、商贾走卒往来于此。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在这里激扬文字,为江津塑造出婉约华美的诗词情怀。据初步统计,历代《江津县志》、家乘等上收录的诗词作品和江津历史遗址遗迹上镌刻的诗词作品达2万首之多。中国传统诗词的繁荣与蜕变、证明与实践,都在历代江津诗词中得到呈现。明清时期,许多读书人特别是有秀才以上功名的读书人都自辑刊行诗稿。“诗书传家”是绝大多数家庭追求的家庭模式。中国传统诗词的繁荣与蜕变在历代江津诗词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早在1985年,江津县就对全县的诗词歌谣进行第一次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县的诗词歌谣情况。
以诗词叫响城市文化品牌
2017年底,江津区委、区政府站在繁荣发展江津文化的全局,作出创建“中华诗词城市”的战略决策。
在随后的时间里,江津区不断普及诗词文化,丰富创建内涵,让诗词创建融入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中。江津区文联、江津区作家协会大力支持、培育诗词学会和社团,全区共成立各类诗社38个,现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9人、重庆诗词学会会员56人,形成了“1个诗词学会、2个诗词分会、N个诗社”的立体诗词组织网络,将中华诗词城市创建和“诗教名校”、重庆“中华诗词”单位创建统一步调、城乡联动、统筹推进,实现了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
四面山水藏古韵,人文江津蕴诗文。人杰地灵的江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品和诗人,先后出版《聂帅颂》《四面雅咏》《远非集》《诗醉大唐》《津西拾笔》《雅韵白沙》《江津诗联地图》等诗集达97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篇。培养和走出了凌文远、聂云岚、龚灿滨、邓小琴、杜少民、刘滨、杨远宏、梁平、肖敏、林发礼、王锡权、黄永玲等在巴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诗人。
今年年初,2019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作品评奖活动揭晓。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办的《几江》诗刊荣获“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2018年度全国十佳诗刊称号。江津区青年诗人余真荣获“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2018年度全国十佳新锐诗人荣誉称号,成为江津走向全国的新一代诗坛新星。据悉,余真还曾获中国作协诗刊社2017年度“陈子昂诗歌奖”年度青年诗人奖,成为《诗刊》青年诗歌奖史上最年轻的诗人。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诗词荣誉单位40个。除“重庆诗城”外,有国家级诗教名校1个、重庆市诗词名镇3个、重庆市级诗教机关2个、重庆市级诗教单位2个、重庆市级诗词风景区2个、重庆市级诗教示范医院1个、重庆市级诗教村(社区)2个、重庆市级诗教学校26个。
以诗词谱写城市美好未来
时光荏苒,变化无常。而江津这座城市的诗词情怀,始终未曾改变。
坚持举办各类诗词活动;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全区性的诗词朗诵大会;各中小学、区域内大专院校常态化开展中华诗词诵读活动;鼓励诗人到江津采风创作,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到江津采风,江津境内所有景区包括四面山5A级景区一律免门票……近年来,阅读、研习、创作、传诵诗词正在成为许多市民的一种文化情怀,有关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江津迎来了新的高潮。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年江津区投资830万元,在万里长江第一路——江津滨江路上,建起1.5公里长的“诗联文化长廊”。走进诗联文化长廊,如同穿越于历史时空,雕塑、廊架、景观石、诗词、绘画等各式各样。该长廊包括联圣钟云舫旧居、滨江路楹联文化长廊、莲花石枯水位题刻、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藏联阁、鲤鱼石旧址等江津知名的人文景观,成为广大市民悠闲漫步的“打卡地”。2019年,江津区文联在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局的支持配合下,又在鼎山大道上建起了1.3公里长的鼎山大道诗联大道。在37尊2米、3米高不等的花岗景观石上镌刻陈子昂、钟云舫、王十朋、江渊、吴芳吉、聂荣臻、陈伸甫、冯玉祥等的诗词作品45首。如今,走进江津,诗词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漫步在江津城市的各个公园、小区、广场、步道,诗墙、诗栏、诗壁、诗路随处可见、触手可得。个别小区围墙外壁、学校围墙外壁也配有手绘诗画。在江津区举办的首届中华诗词广场舞比赛上,就连大妈们的坝坝舞也能跳出新诗风。对于江津人来说,诗词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以诗入景、诗景交融,诗亦是景、景即是诗,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诗的氛围、诗的意境。
四面山水,诗意江津!
因为诗词,今日江津,高楼林立的生硬多了一分柔情,琳琅满目的街道多了一分风雅,美丽风景的簇新多了一分诗意。
因为江津,今日诗词,充满和谐的文字,透出的是一份激情,一份真挚,一份永恒的情怀。江津有诗更美好!
来江津吧!寻爱情、品富硒、观非遗、作诗词,这些都能实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看到江津浓郁的中华诗词文化氛围,不禁感叹道:“这真是诗之江津……江津有诗,在远方,也在江津人的脚下!”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