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榆树长满石岩姜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喻建国    日  期:2019年11月27日     

11月8日,立冬,中国第20个记者节。

两个毫不相干的节日机缘巧合地走到一起,是狭路相逢的较劲,还是久别重逢的拥抱,其实没有答案,也不需要回答。

想必我行我素的天气,不会因记者节或乖巧,或刚烈;更不会投其所好,或天高云淡,或风轻气爽。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记者过节的方式。

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有所注定。凑巧,单位今年庆祝记者节没有走开会讲话,表彰先进,再撮一顿的老套路。而是另辟蹊径,与忠县黄金镇绍溪小学的留守儿童一起过节。

学校离县城20公里,大约走了10公里的沥青路,在黄金场尾端一个急转弯,便进入一条坑坑坑函凼、曲曲折折的水泥路。车辆加足油门,像一头头饥饿的牛,费劲地往上爬。

也许立冬的天气还没来得及调整情绪,我们驱车前往学校的路上,风从车窗钻进来,舔着额,吻着脸,还是秋天那般温润,那般多情。路旁树木的叶子正从深绿向偏黄偏红渗透,但绿要多一些,浓一些,似乎秋的脚步也慢了半拍。偶尔,一枚叶子挣脱树的束缚,晃晃悠悠飘落在挡风玻璃翻个身,又打着旋儿从侧窗飘走,跌跌撞撞扑入大地的怀抱,把冬的讯息告诉给刚出土的麦苗。

绵延的山峦像一把刀,将热闹切在了山外,把幽静切在了山内。校园有些老旧,虽没有想象的气派堂皇,却鸟语花香,树木葱茏,宛若世外桃园。

黄金镇,一个富贵的名字,这里没有金矿,也没有遍地的金黄。绍溪小学,一个充满水的姓氏,却看不到溪,也见不到水。这两个名不符实的称谓,想必取名者也没有经过太多的酝酿和推敲。

学校呈规则的梯状布局,第一级是水泥操场,立着儿童和成人篮球架。第二级是空坝,置放着几张乒乓球台,开辟有方形的菜园。第三级是教室和办公室。每一级用石梯连着,级级抬升,天天向上。

学校有18位老师,开设有三四五六年级四个班和一个幼儿班,共有34名学生。除六年级的班有16个孩子,其它的班仅有几名学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开设有初中班,每期就读的中小学生多达1200多人,全校的教职员工接近100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如今剩下的,有青丝变白发的坚守,有一年难见爸妈的“留守娃”,也有校园日渐的冷清和空旷。

“我们在一起”,苍劲的大字喷绘在舞台的幕布上,主题一目了然,直奔中心思想。50多名广电新闻人,10多名法律志愿者不约而同汇集在操场,用情温暖师生,用爱点亮希望。

34个孩子,最先站在舞台的中央,广电的叔叔阿姨们将崭新的书包塞到了他们手中,背在他们的肩上。黄的,红的,粉的,一个个书包就像一只只五颜六色的蝴蝶,张开着五彩缤纷的翅膀。害羞的、甜美的、兴奋的,一张张笑脸盛开着,簇簇拥拥,蓬蓬勃勃,仿佛闻到了花的芳香。

我的同行,这些扛惯摄像机,拿惯笔杆子的无冕之王,兴高采烈走上舞台,瞬间颠覆了正襟危坐的模样。歌舞豪迈奔放,小品捧腹欢畅,脱口秀妙语灵光,恍若大腕明星闪亮登场。孩子们合着节拍,或摇头晃脑,或轻声哼唱,或捧腹大笑。掌声,歌声,笑声,飞过院墙,缭绕山岗。

老师们站在操场的两旁,一会儿端茶,一会儿送水,跑前跑后地张罗,生怕怠慢了我们这些第一次在校园过节的稀客。他们大多四五十岁的年龄,教鞭在脸上浓缩成深深浅浅的皱纹,粉笔灰长久浸染凝固成头上的斑斑白霜。

任利军是学校的领头羊,这位49岁的中年男子已扎根在这里25年,昔日飘逸的头发被岁月连根拔起,稀稀落落的发丝围在脑袋的四周。老师打趣他的头型像“地中海”,他却笑称是“盐碱湖”。校长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称呼,实质更像一个大管家。除了教书育人,他双手握刀上下翻飞剁肉如泥,飞檐走壁检修线路更换灯泡,淘菜炒菜洗衣缝衣……里里外外,样样在行。

与任校长一样,18位老师有十八般武艺,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书法、绘画,没有一科不精通,没有一位不擅长。

喻甫轩等几位老师自从分配到这所学校,就没有挪过半步窝,最长的有32年。18位老师在这所学校累计安营扎寨的时间足足有400年。从1962年办学至今,学校共送走了20000多名学生,其中有不少考上了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

操场边的那颗榆树,苍翠挺拔,枝繁叶茂,少说也有30米高,只有成年人才能抱住它的腰身。它长在学校的最低处,却比建在最高处的教学楼还要高。没有人知道它的年龄,它天天仰望星空,俯看莘莘学子,聆听朗朗书声,把尘世的喧嚣和繁华置身事外,把每一位师生的记忆刻进年轮。

榆树上长满了石岩姜,这种附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其顽强,无论高耸的石崖,还是参天的大树,只要一粒种子,它便生根疯长。再大的风吹霜打,再久的酷暑雨刷,只要有空气和阳光,它就会把生命尽情挥洒,恣意绽放。

石岩姜沿着榆树的主杆和枝丫,挨挨挤挤,密密麻麻,郁郁葱葱,闪闪亮亮。一株株,一片片,仿佛重重叠叠的书本,垒起知识的金字塔。又像一级级台阶,搭起博学求知的天梯,让孩子们触摸到宇宙的脸庞。

这颗饱经风霜的榆树,不似老师们的背影吗?!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们不离不弃,深耕三尺讲坛,埋藏了芳华,育出了桃李芬芳。

这些茁壮成长的石岩姜,不似学生的身影吗?!他们踩着老师的肩膀,攀上知识的巅峰,接壤蓝天,搏击风浪。他们一届一届依附知识的拐杖,走出校园,走向诗和远方。

蓦然回想,这些走出大山的孩子,正好比一粒粒金子,闪烁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用学识涵养人生,用勤劳根植梦想,让理想变成现实,让梦想焕发荣光。我终于灵魂开窍,明白了黄金镇的真正含义,因为人才总比金子更珍贵更闪光。看来,黄金镇实至名归,理应美名远扬。

这些润物无声的老师,恰似涓涓细流,用知识洗涤前辈的文盲,以滴水穿石敞亮闭塞的村庄。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汗水浇灌花朵,让花朵妆点乡村。我突然茅塞顿开,读懂了沼溪小学的真正由来,因为知识的溪流汇成了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幸甚,绍溪小学名正言顺,注定名声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