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用小说书写 为乡土而歌

——2019年重庆市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总结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韦晓鸿    日  期:2019年12月12日     

2019年下半年,重庆市作协批准了我申报的“定点深入生活”计划,我定点深入生活的地点是南川生态农业园区。作为一名文学写作者,乡土是我永远的心灵家园,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深入生活机会。

南川生态农业园区位于重庆南郊,地处重庆主城连接渝南黔北的门户要道,规模涵盖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等5镇区域,幅员面积280平方公里。其中,大观镇处于核心区域,自古民风纯朴、人文厚重、商贾繁荣,生态良好,是园区内人口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心镇,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小镇。这次“定点生活”我之所以选择到生态农业园区,个中缘因,主要是怀揣着一个系列的中篇小说创作计划,我是带着特定的目标任务深入生活的。

我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基层,时间最长的一个乡镇长达21年。工作上虽说频繁换岗,然而自己从未脱离过金佛山下这片土地,凭着对农村生活的熟稔,我一直坚持在乡土的守望和想象中写作,不断用文字延续自己与农村的血缘联结。调进城里工作这几年,从时间上来讲我少了直接跟农民打交道,少了乡间阡陌上的奔忙,少了许多烦琐的公务和应酬,本应该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更多的精力却投放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在这不经意的几年间,我写写停停创作发表了《爱如风过》《怪案》《小村人家》等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以生养我和长期工作过的金佛山南部山区为背景,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生活。中国农民在近30年的变革潮流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结合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说是城乡矛盾的集中表现,我将这些现象与问题和创作的困顿与思索杂糅一起,有目的的寻找小说创作构思的鲜活现场,把生活转化成文学。

几次下乡去大观、木凉等镇,看到汉场坝、金龙、中江至黎香湖镇一带,经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系列项目的实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区道路宽敞,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绿树鲜花,无一不告诉我,这里无愧享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示范区等称号,这里更是令人向往的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样板。随后的日子里,我关注到园区的转型发展正是我接下来以小说形式进行乡土叙事的目标与方向, 试图站在时代高度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注视一个城乡交叉点上灵动而鲜活的乡村部落。我曾多次联系影视界的朋友前来园区考察,一心想把生态农业园区打造成新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我这样推介的目的在于新农村题材影视剧拍摄多数来自北方,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在西部地区应该让人折服,不单物质的世界十分美好丰富,这里农民精神状态的心灵图象更值得关注和书写。

农村向来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创作的自觉源于心的静好。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把内心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创作的“富矿”。但是,当我创作中真正拥有了这样一片独特的乡村视野,尝试从这个时代转折时期的嬗变中,关注新的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尽可能去捕捉农民身上残留的原始本性时,我发现时下农村干部、创业人士、乡贤达人甚至是值得悲悯和同情的“弱势群体”、陪读现象等都有可能制约到我的文学表达。我慢慢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力不从心。看来,偶尔下乡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调查很难以恰如其分的文学形式来描摹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内在变迁,以及触摸到我们这个时代农村生活新的本质性特征与变化。2019年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给我提供了一次真正“深入”生活的机会。我将为期半年“定点深入生活”的所思所想注入笔端,把这六个多月的走访和收获书写出来,动情成章,为乡土而歌,以此来回馈这片厚重的土地,不辜负市作协对我的期望。

在市作协公布的同一批次“定点深入生活”人员中,我的行动相对算是迟缓的,准确地说,是我推后了进入园区的时间。其实,我的目的是让写作与深入生活同步进行,即使深入生活的地方尽在咫尺,在未进驻园区前,我还是做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正待进驻园区时,南川区委组织部聘请我为全区乡村振兴书记工作室兼职导师,涉及农业园区内就有四个乡镇及其示范村,这为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深入优势,并且做到工作和创作两不误。在整个定点深入生活过程中,市作协、南川区委宣传部非常重视,一直关心支持着我,市作协创联部主任杨晓林多次打电话发短信询问我的进展情况,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为期半年的定点深入生活,我只身往返在园区所辖村镇,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采访农民,听他们讲自己和乡亲的故事。逐村走访园区党员干部,几乎跑遍园区内的所有行政村,看到和听到了大量乡村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复杂矛盾下,在各种困难面前,经受各种磨练,不断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时下的乡村干部队伍里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但滤去芜杂,我们主流仍然是大批优秀的深得人心的新时期乡村干部,他们真的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大写特写。

我的系列中篇小说第一部就是写镇村干部的,这需要我深入到乡村干部群众的生活中,获取最直接最鲜活的新时期乡村生活素材。我在乡镇工作时间长,对乡镇级干部相对熟悉,这次进园区乡镇,我把重点放在村组干部身上。立足于当下现实的文学诉求,站在农民立场上观察村组干部,尽可能地与他们同吃同住,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矛盾纠纷等具体工作中。短短几个月我走访的村组干部百余人,还三言两语记录下他们道出的甘饴和苦涩。村官很小,可是工作千头万绪,村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产经营,全都是其职责所在,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一直在岗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如大观镇金龙村党支部书记罗春兰、大观镇中江村党支部书记卢婷瑶、木凉镇汉场坝党支部书记王远明等这些都是我定点深入生活中结识的“小人物”,他们的看点和痛点都真实地映现在有关改水改厕、修路搭桥、纠纷调解、帮贫济困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小场景”。也还有如运用高科技种植精品蔬菜的大学生姜国强,创办三不加食品有限公司的李同华,现任河图镇镇长评村第一书记开办“慢居·有点田”乡村民宿的魏先曼等这些从外地走进农业园区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表现出来的是城乡融合、三产融合背景下农村社会的嬗变和时代新农民的幸运而生。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愿意留守在农村土地上,不忘初心,勤劳致富。同时,还要引进更多热心到农村创业的人才,支援农村,做新型农民。我努力采撷最具泥土原香的文字将这些“小人物”的“小场景”串联为佳构妙作,服务于我的乡村小说叙事。

定点深入生活的时间是短暂的,徜徉在空气清新,花团锦簇,草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生态农业园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好像游走于一方偌大的棋盘。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宜人景致,只能一程一程往前赶,除了走访体验,搜集资料,我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和诸多缺憾方面,关注和审视譬如民间艺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陪读人家等弱势群体。写城乡陪读现象也是我系列中篇小说任务之一,其间我将周末时间专门利用来采访很多陪读家庭,因为只有放周假时学生和陪读的家人才会回到家里。我考察完园区内每个镇学校,重点走访了大观镇南川第三中学校周边住户。“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中国式陪读”现象屡见不鲜,为孩子读好书很多家长“孟母三迁”,不惜以夫妻分居、放弃工作、丢下生意等为代价辗转租房。十来年间,买房租房陪读逐渐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成就了无数个城镇校园周边的“陪读街区”。不应小觑的陪读现象起源于乡村,兴盛在城镇,但是更多的陪读应该属于公婆陪读、亲戚陪读等“被迫”一族,他们其实是最不被关注的“弱势群体”。我要用作品记录乡村教育的发展轨迹,在关注陪读群体中注入人本情怀,在表现“被迫”一族上传达时代律动,使自己的中篇小说系列作品拥有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我是第一次参加定点深入生活的文学项目。通过定点深入生活,激发了创作灵感,廓清了写作思路,丰富了创作素材,各方面收获都很大,也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定点深入生活的收获不止在于完成已有的创作计划,从此以后,我仍会将定点深入生活地方作为自己体验生活的“根据地”、小说的“源生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坚持在乡土上汲取创作营养,在火热的乡村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在拓展乡土叙事上更下功夫,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诚挚感谢重庆市作协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我这一次珍贵的机会。用小说书写,为乡土放歌,对乡土的写作我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