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深入只是为了发现 书写是为了不能忘怀

——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侧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泥文    日  期:2019年12月23日     

开州之前名开县,再在很久之前它还有一个名叫汉丰县,取汉土丰盛之意。如今的汉丰镇与汉丰湖就是当时的基因遗留。

作为开州人,汉土丰盛之意我的领略应是不管什么种子,只要在这块土地里种下去,都会有收获。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稳定,人口定居与不断增长,仅有的土地里产出的各种粮食已无法满足生活开支与食用之需,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支撑的“汉土丰盛”,也就无法再丰盛起来了。

开县在当时的四川属于偏远的郊县,紧邻大巴山山脉与川东平行峡谷,很有点穷山恶水的味道,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开县人在这样的氛围里苦苦挣扎着生存。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席卷祖国大地,允许人员流动,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开县人,看到了曙光。争先恐后地背上一床旧棉被和家里的咸菜出发了。那年我4岁。

家里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兄妹三个,父亲无法跟着进入城市打工,一家人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还是冬天没法不穿单衣、打赤脚,上学没法不一年又一年地拖欠学费。像我们这样处在尴尬阶段的家庭太多。每当看到那些外出打工挣了钱回来,而后家庭条件得到翻天覆地变化的家庭,就很馋,还有点眼红。

那一代出门打工的人应该是第一代,我们这一代在羡慕里而后外出打工的应该属于第二代。有了我们这一代的加入,开县的四乡八里的变化更加突出,家家有余粮有闲钱也形成了一种常态。

开县曾今很久都被称为打工大县,官方称为劳务输出大县。记得为了劳务输出,改变开县经济落后、生活环境落后的现状,政府还在一些地方设立有办事处。当然,这个办事处,一方面为了劳务输出,一方面也为了给务工人员提供一种保障接口。

开县外出打工的人员遍及大江南北,几乎最先改革开放的各个地方都有。当然,由于自身无高学识、无技术的条件,到哪里都只有干苦活重活的份。我家乡白桥乡周边乡镇的人,大多数先进砖厂而后在上海进拆房工地,后来有很多人南下进工厂,北上搞餐饮业。

记得当时在上海的拆房工地,十个工地有九个半都是四川人,这九个半工地里没有开县人的很少。他们为上海旧城区的改造流血、流汗。在这些外出打拼的日子里,踏实肯干、头脑活泛的人得到老板信任,开始给老板带班,而后承包,而后购买工地,思想也一步一步地在变化,从以纯力气挣钱向用脑子赚钱进化。在给自己创造改变生活环境的同时,也给同乡创造一个好的务工环境。

这些人慢慢富起来。开县的土砖瓦房一栋栋地消失,楼房一栋接一栋地挺立在那些高低起伏的山体上,像雨后的春笋,终于打破了冬天里的沉寂,而后是小车一辆接一辆地出现。记得曾经出现在每年开县老城里的横幅,开县今年因劳务输出银行又增加了多少亿元的存款等等。

现在流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说,我不知道开县因务工增加的收益叫什么产业。曾经我看到有关开州文化现象的划分:帅乡文化、桔乡文化、移民文化、盛山文化等等,我说还有一个打工文化现象是不可忽视的。

我这不是无的放失。穿行在祖国各个城市和领域的开县人,他们从靠劳动力到靠智慧,在打工挣钱改变家乡的同时,也将一些地方的文化带回了开县,对开县的环境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就是我这次申报定点深入生活的动因,想写一本在大环境情况产生的不是虚构的小说。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我一支秃笔能够真正抵达的。

8月到开州县委宣传部,与涂浩科长对接;而后到白桥镇,与熊维宣委员联系,在她的引领下,镇党委书记田书记详细地介绍了白桥近年来的变化与还乡创业人员的情况。我看到在镇政府立有一块功德碑,那是外出打工等人员为了修建白桥的公路的义捐铭牌。

天上下着雨,但一点没有影响我们的行程。在白桥镇人大主任刘文的引领下,我们到了“芳妹种植家庭农场”,这是一家以种植柑桔为主,养殖为辅的农场。柑桔分为晚熟椪柑、日本泰甜椪柑、血橙等;在林荫下养殖有鸡、鸭、羊等。它的主人是一对80后回乡创业的夫妻。女主人陈书芳,男主人何德均。没回乡时,陈书芳在佛山一家电子厂做主管,工资待遇相当可观。何德均在广东承包工程,年收入相当不错。

在2014年回家过春节的时候,看见家乡成片的柑橘树无人管理,突然心里面有了一种想法,想回乡创业。过完春节,陈书芳到佛山厂里辞职后,毅然决然地回了家乡。从刚开始的3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亩。原来即将变成荒废的大片柑橘林,在陈书芳与何德均利用一年时间多方查阅资料和实际操作,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变成了一山接一山绿油油的果林。

白桥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起点是零,技术是零,市场是零。这都得他们一步一步去走。原本在外面打工做工程已经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前景,却放弃那些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基石。陈书芳说,这是一个故乡情节。

面对农村的实际困难,比如说没有技术、请不到工人、工价太高、销售、公路(没硬化,下雨天产品根本运不出去)等等。有时他们也怀疑过,自己走的这条路到底对不对?特别是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时,与自己在外面的条件,心里也有过动摇,毕竟在外面的条件还是相当可观的。后来又想了想,既然回来了,就要好好干,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才对的起自己。在交谈中,陈书芳说。在2015年一年的努力过后,收益甚微,保本都不够。2016年才有真正的收益。到目前,他们利用了电商等有利资源,进行网上与网下双重销售,尽管地理不占优势,但产多少销多少已没有太大的问题。对于以后的规划,陈书芳有这样一个愿景,希望有关方面给予支持,将至果园的道路硬化,解决运输难题。他们还要扩大园林面积,而后她想,下一步该往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这块发展。

走出“芳妹种植家庭农场”,回望那挂在柑桔树上果多叶少已经黄灿灿的果子时,我在想,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下,作为开州人,事业也不止于在域外才能得到实现了。

紧接着,刘文主任带我去了一个纯乡村式发展的企业。这是桂花村的集体发展经济体——太和寨菊花。太和寨是一个地名,在海拔800多米的山顶。对于这一带,我相当熟悉。以前是荒山,集体所有地或林。近几年,由曾经走南闯北做过多年药材生意的村支书张永成牵头,紧跟时代,变废为宝,集资融资开发。几个山头的菊花已成相当可观的规模,让我眼前一亮。秋风中,菊花正开时。红的、紫的、黄的、白的,雨后的山间云雾缭绕,五彩斑斓的菊花在云雾的衬托下,如仙境一般。原来我的家乡也可以这样美。

这些菊花有1000亩药用贡菊,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村民们的致富花。有100亩观赏菊,一年盛开两次,从4月持续到5月,再从9月持续到10月。这给这块贫瘠的土地,注入了一个诗味绵长的韵脚。

开县更名开州以后,产业的变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吸引“燕子回巢”创业。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已达8.2万人,创业实体33230户,总投资309亿,对全区经济贡献率达到50%。他们设涉及了各个行业及领域。

这些变化与改革开放是紧密相关的,与开州人外出闯荡后的思想变化是紧密相关的。

当然还有更多在外打拼的人群,为开州的变化做着不同的努力。比如任伟,从一个普通拆房工人到当拆迁老板,而今转型为一家相当有规模的大型物业管理公司;比如从拆房工人到拆房老板,而后房地产开发商,如今早已身家过亿的肖家运兄弟俩出资为所在村落修建公路……这些都是开州人展现出的开州力量。要写好这本来源于实际的小说,我想我还得更多地深入、收集、苦干,方能体现于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