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刘凡君:青翠的竹林幺妹的梦

---记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盘龙村脱贫户杨成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刘凡君    日  期:2020年5月25日      

 

五月的天空是孩儿的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昨天还是暑热的大太阳,一场夜雨,空气变得潮湿起来。大街上,穿短袖的、长袖的行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地行走在自己规划的世界里。

我坐在车上,闭着眼,我的思维在龙洲湾、万达广场、盘龙村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汇上舞蹈。

平时,人们说到巴南龙洲湾,就会想起地标式建筑政府行政中心大楼,就会想起人头攒动的万达广场。以为而今眼目下的A区、B区、C区的新区建设,就是龙洲湾的全部“家产”。

其实不然,龙洲湾街道下辖7个村、8个社区,幅员面积3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截止2019年统计,街道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89人,涉及红炉、沿河、盘龙、团结4个村。

龙洲湾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龙洲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斌毫不掩饰地说。我们既要抓好龙洲湾城市功能建设,又要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5月12日上午,我走进龙洲湾街道盘龙村,在村委会办公室下面的操场上,看到边上立有一块块写有脱贫方面内容的展板,顿时,我迫不及待地在展板上寻找采访对象杨成兰的名字,想从她的事迹材料中找到我需要的采访线索。

见到杨成兰,是在盘龙村会议室。她走进会议室时,我看见他比我想象的还要瘦小。

她个子不高,穿一件样式有些过时,有些老气的暗红色毛衣,留一头短发。说话还有些腼腆。但一眼看上去,干净利索,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家排行老幺,人称杨幺妹,这也是她的网名。她喜欢人们都叫她“幺妹、幺妹”,听来亲切,有受宠的感觉。

她就坐在我身边,身体很健康。我上下打量,无论如何也找不出十多年前患病留下的痕迹,她真的患过疾病吗?

采访就从杨成兰患病入手。

真的生过病!杨成兰认真地说。说完后,生怕我不相信,又补充说,是风湿性心脏病!

最严重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说了你都不相信。她直起腰,接着说,走两三步路,心脏就跳过不停,简直要我的命!说完,停顿片刻,我们都不说话。我在等她的故事,她却陷入沉思,她的记忆回到了病魔缠身的过去。

杨成兰一家三口人,儿子在读书,丈夫没有手艺,只靠诚实劳动给人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本来,靠这点收入,一家人也能顺顺当当过下去。哪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勤劳的杨成兰患有风湿心脏病,一个月看病吃药的费用都要1000多元,杨成兰体质差,行动不便,下地走几步,心脏跳得咚咚咚的,喘不上气,杨成兰只能卧床在家。

2007年,对于杨成兰来说是一道坎。不到40岁的她,正是挣钱的年龄,却病倒在床上。

杨成兰整天躺在床上浮想联翩,母亲病危住院,她不能陪伴在身边,无法去尽孝;母亲病逝,她由亲戚背着她,去为母亲送终。至今提到这个话题,她不能原谅自己。眼睛里饱含着愧疚的眼泪。

杨成兰回忆道,因为没有钱做手术,就一直吃药保守治疗,攒足钱做手术,是杨成兰的梦想!

于是,杨成兰的梦想与现实展开了对垒般较量,病魔与时间展开了拉锯式斗争。鲜活的生命与沉稳的人民币展开了殊死的博弈。最后。杨成兰输给了医学规律。医生说,再健康的人,在病魔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2007年11月,杨成兰住进了新桥人民医院。医生告诉她,如果不立即手术,就会危及生命!

为了活命,无论如何要做手术,她找三亲六戚东挪西借,凑足数十万元。钱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手术也很成功。

经过治疗,杨成兰的病治好了。哪知,回到家没几天,高烧不退,她再次病倒。

不幸的事接踵而来!

当微笑还没有在杨成兰的脸上舒展开来之时;当喜庆的祝福还没耳边响起之际,当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大团圆时,丈夫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疾病,不能出门打工挣钱了;儿子职中毕业后也找不到出路,这时,全家的年收入不足3000元。

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大病初愈的杨成兰身上。

杨成兰坐在门口望着蓝蓝的天,望着那片正在成长的竹林。望着门前那条熟悉的小路,她在心里问自己,路在何方?

杨成兰的家像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在暴风雨中晃晃悠悠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几年。

就在杨成兰叹息无助的时候,党的扶贫政策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她的家门。像一场及时雨润泽了干涸的土地,滋润了杨成兰刚刚修的心脏。春雨之后,那片竹林丰润了,翠了、绿了!

喜鹊从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飞过。鸟儿打鸣的声音仿佛也比平日格外清脆,平时见了生人就叫个不停小狗,这时也温顺地趴在地上似睡非睡。

村帮扶干部李世琴等人第一次走进了杨成兰的家,见到杨成兰一副病泱泱的样子,精神不振。

2014年,杨成兰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帮扶干部还购买了医疗、大病和农房保险。“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地。

幸福来得太突然!

杨成兰说,以前吃药每个月至少要花近千元,接受扶贫帮扶后,一个月几十块钱就能解决。

杨成兰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阳光温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

意想不到的惊喜还在继续!

帮扶干部们为她送来了30只雏鸡,10只鸭子,还有2只小羊羔,建议她利用自家房屋依山傍水的资源优势,发展竹林下养鸡。

杨成兰家旁边有一大片生长茂盛的青翠竹林。每当夏日来临,杨成兰常常在这里歇凉,捡飘零的竹叶。几十年过去了,她没有想到这片竹林还是她家的“聚宝盆”。脱贫之路就在眼前!

那一年,她将竹林圈起来,在竹林下养鸡挣了3000多元!

此刻,我仿佛看见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杨成兰走进既陌生又熟悉的那一片茂密的竹林,挥手撒下一把玉米,看着鸡群欢快地抢食,脸上挂着笑容说:要不是这些鸡,我现在的日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好呢?

尝到了甜头的杨成兰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为何不可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其他产业呢?

知识改变命运!

她找来养殖鱼塘的书本按科学规律办事,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向科学知识要效益。

杨成兰主动将门口闲置的农田改造为一片占地3亩的鱼塘用于发展渔业养殖。鸡粪可以养鱼肥田,正好实现了循环利用,收入还可以再高一些。她说道。

杨成兰的丈夫从妻子自立自强的行为受到启发、鼓舞,从妻子自学课本知识受到感召,也通过自学水电技术,和同村老乡一起外出务工。专门从事水电施工,收入大大增加。儿子通过政府搭建的求职平台,也在商场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杨成兰不仅摆脱了捉襟见肘的生活,还摘掉了穷帽,家庭年收入还突破了5万元。

杨成兰是一个懂得感恩和记得住乡愁的人。

自从杨成兰在迷茫中找到了脱贫增收的新路子,在低谷中找到了向上攀登的阶梯,在贫困线上学会了求生的本领,她再也不愿离开这茂盛的竹林,这片多情的、这座和谐温暖的村庄……

虽然丈夫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但是我必须得留下来。杨成兰深知自己脱贫离不开政府和村里的帮助

这几年来,盘龙村把乡村振兴具体化,喊出争创“三美”的口号:“包包美、人要美、环境美”,杨成兰就是“三美”的典型代表。盘龙村党总支部书记说。

先说“包包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群众的包包鼓起来,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是赚钱再多,也不眼红,杨成兰做到了。

其二“人要美”,引导农民自身做到人品内外兼修,提高思想素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在行动中。杨成兰做到了。

在开展土地确权等农村工作中,杨成兰利用自己懂政策、会写字、了解历史情况等特长,主动帮助村社干部开展工作。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杨成兰而言,做小事也要讲奉献。

    其三“环境美”。就是要求道路、公共场所、居住环境要干净,环境要美化。杨成兰做到了。

   为响应村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化工作,杨成兰便以自家竹子为原材料,为左邻右舍前屋后院编制安装了美观实用的竹栅栏,她主动参加村里的环境巡逻和卫生文明劝导,她的家屡次获得街道、村评选的“文明户”。

    在帮扶干部李世琴的印象中,杨成兰看起“把把小”,但她是一个十分勤劳、十分吃得苦且十分坚强的人!

    杨成兰出名了,她的名字和她的事迹出现在汇报材料上以及报刊媒体上,她也荣获了区级“女能手”等荣誉称号。但她头脑很清晰,她是盘龙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是左右邻居心中永远的“杨幺妹”。

如今,盘龙村从沉睡中醒来,沐浴阳光和雨露,庄稼、果树、 山峦、河流等等,一切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条弯曲的小路,见证了杨成兰创业之路走得那样的艰难曲折;那茂密的竹林,见证了杨成兰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决心和胆识;那座沉默的大山,见证了扶贫干部们不畏辛苦,诚心帮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勇气。

谈及梦想,杨成兰告诉我,她下一步打算修一栋新房,扩大养鸡场,多挣钱,为儿子以后结婚做好准备。今后岁数大了,不能动了,就守这片竹林过日子。

这就是杨成兰的梦,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幸福之梦……

采访快结束时,龙洲湾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田永君为我提供了一组数字:

截止2019年,龙洲湾街道有建卡贫困户41户90人,其中因病致贫15户,因残致贫14户,缺劳力、资金、技术等致贫12户,老弱病残占比较大。街道通过“一户一策”实施精准帮扶,对基本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政府兜底(纳入低保17户,纳入五保3户,占总户数49%),全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脱贫目标。

可以这样说,杨成兰的变化,仅仅是许许多多脱贫户的一个缩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是一个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人。

正如一首歌所唱: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路还是那条路,幺妹还是那个幺妹,唯一变化了的是,阳光照射在了那一片青青的竹林,那里繁衍着新的财富,翠了脱贫的希冀,绿了幺妹的梦想……


 



 上期精彩回顾》》》


        脱贫攻坚专栏|戎子: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