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应物兄》:用小说家的视野写出了哲学家的思想高度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樊小毛    日  期:2020年6月4日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中用了“庞杂、繁复、渊博”三个词语来评价长篇小说《应物兄》。当我读完,发现李洱先生试图通过小说来向世人精彩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学、道学、佛学等,特别是儒学,给我的直接感受就是重读了一遍《论语》。从字里行间,不难窥探出其创作初衷无非就是在为孔子画像,更多的却是在为现当代的知识分子画像。

有人说《应物兄》里普及着很多“应物”所需的知识,比如:儒学、道学、佛学、西方哲学、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历史学、堪舆学、艺术、医学、书法、植物、动物、器物、食物等,仿佛在编写一部百科全书。可我从整体上看,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在为书写“儒学”这个宏大知识体系服务的。

毕竟小说不是百科全书,如果用小说的语言和架构写出了百科全书的宏大辽阔,便有了小说创作历史上一场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我不得不发出惊叹,李洱先生做到了,无论从八十五万字的小说文本体量上还是从知识数量上质量上都做得非常成功。

有人把《应物兄》同《红楼梦》比较,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原因,我想,一是表现在文本体量上同《红楼梦》相近,《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版本约九十六万字,而《应物兄》一百零一小节八十五万字。二是《应物兄》从内容上讲集中出现了很多诗词,只不过,《红楼梦》中的诗词绝大多数是出于作者自己原创,而《应物兄》不仅在诗词上特别是在儒家佛家道家的学说上完全是作者准确无误地旁征博引,还非常成功到位地做到了在各个小说人物上的“经典重现”,近似一场场话剧,有些地方也不失闹剧。三是《红楼梦》里写了很多美食和建筑,《应物兄》也写了,虽然建筑是写的翻新复古版的程家大院,但也有点《红楼梦》大观园的味道,美食呢,完全在按烹饪工艺的方法在倾囊相授,比如:套五宝、羊(鱼)杂碎汤、仁德丸子、鱼咬羊等,如果想品尝这些美食,只要仔细阅读了,就完全可以操作。

《应物兄》中所有的故事情节就是围绕应物兄这个人展开的。写到一个人,我在阅读的时候,只要一个小说人物登场,那么就会看到这个人物的过往,近似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拍摄式叙述。或许在李洱先生看来,《应物兄》就是一部描写一个人一群人一个社会精英阶层的小说,除了少有的必不可少的场景描写,主打的是人物对话,而且谈话的内容很少关乎人物自己,更多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之言。这或许就很真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喜欢把这个世界看成“第三者”,完全展示的是一种“就事论事,观物论物”的处世态度,形象点说近似两个或三个评论员在现场点评中国传统文化大赛。

读《应物兄》,很多人都说读起费劲,甚至很枯燥。我在读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感觉。客观地讲,要读懂这部小说,国学底子差了是很难坚持读下去的,这主要表现在各个章节中散落着大量的生僻字,甚至有些人物的姓名就需要查字典或不得不百度,更莫说其中高深莫测的堪舆学(风水学)和深奥费解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名言警句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同时,在故事情节设计上并不是很紧凑,李洱先生似乎故意要如此漫不经心,我反复仔细看才发现,他用蜗牛式的情节设计爬出了仙鹤般的展翅飞翔。在我看来,毕竟读小说不是观电影,或许在不那么紧张不那么对立不那么刺激中,更能找到一份阅读的宁静和思考。

另外呢,可能有些人拿到这本《应物兄》一读,或许有这么一种感觉,有点像写“文化圈”官场,但当我读到小说结尾主人公应物兄出车祸的时候,不由发现,其实这么一部宏大作品只浓缩到两个字——人性。人活于世不得不要面对这个精彩纷呈却又光怪陆离的社会,也就是“应物”。从形形色色的“应物”中见证形形色色的人性。那么,又如何应物呢?李洱先生在《应物兄》中或许给当下以及未来的应物兄弟姐妹们提供了一种“虽古犹新”的儒家视觉,当然也包括佛家道家,这应该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应物兄》用小说式的语言和结构再次继承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描写传统文化在小说创作中的一种灵活并成功的运用,以一个小说家的视野写出了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