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钱昀:雪梅花开高原上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钱昀    日  期:2020年6月8日      

 


有一种人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艰辛;有一种艰辛,只有奉献过才领会其中的快乐。

她叫杨雪梅,雪是雪域高原的雪,梅是凌寒独自开的梅。雪梅在冬天绽放,越是寒冷越能吐露出浓郁的芳香。

杨雪梅是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师,2017年12月加入了重庆市第三批医疗人才援藏队,带着使命和责任,带着憧憬和希望,她前往雪域高原,踏上了援藏医疗扶贫的新征程,这是一条艰辛之路,更是一条光荣之路。

 

初到西藏

2017年12月13日上午9点,飞机徐徐降落在西藏昌都市邦达机场,这是拥有几个世界第一的机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之一;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机场之一;世界上“最长”的机场跑道之一;世界上离市区“最远”的民用机场之一。

昌都市是重庆市对口援建的城市,地处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素有“藏东明珠”美称,这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之一,是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人称“西藏最后的秘境”。

重庆市第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队员纷纷走下飞机,他们肩负着重庆人民的嘱托和藏族同胞的期待,到昌都市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扶贫。

杨雪梅也跟随着走下飞机,踩在昌都大地上,她立刻感觉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藏区冬日温度达到零下几十度,与刚在飞机内的欢声笑语、暖意融融形成强烈的反差,寒风如刀子般刮得脸上生痛。

昌都市海拔高,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车子在盘旋的山路上行驶着,杨雪梅感觉这一路好漫长,对于从未到过西藏的她来说,西藏是神圣的神秘的,在她的想象中,藏区里能看到成群的牛羊,还有牧民们的帐篷,可是窗外是连绵起伏的皑皑雪山,看不到生命的绿色,干枯寂静是冬日的底色。

杨雪梅曾在书中看到对西藏的描述:“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这曾经的家园让多少人魂牵梦绕。西藏,就其实在的意义来说,更是一个让人怀想的地方”。在杨雪梅心目中,西藏不仅是山高水长的路途,更是心中的信念所在。这次的援藏报名并非心血来潮,到藏区为当地藏民看病治病是她的心愿。虽然在西藏工作要克服很多困难,但她把登上雪域高原,为提高当地人民的医疗卫生水平,作为人生一次难得的历练。

她曾申请过到藏区进行医疗援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今年她又再次申请,因团队急需妇产科医生,而她正是这一行业的专家,援藏之行如愿以偿。

亲人们都支持她,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宝贝儿子,儿子今年11岁,正上小学六年级,明年就升初中,在这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她却不在儿子身边,不能陪伴儿子成长,内心多少有些遗憾,好在儿子独立生活能力强,能让她安心地去圆援藏之梦。

车子依然在山路上盘旋,她想起两天前的拉萨之行,他们援藏医疗队最先抵达在拉萨市,在那里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学习藏语、藏俗及预防高原反应等知识。临走之时,西藏领导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做藏文化的传播者、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做医疗援藏工作的接力者、做政治清醒的先行者。重庆卫健委领导给他们提出的任务是:把昌都人民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展示重庆医务人员良好形象,要充分落实以院包科、传帮带等工作,圆满完成三甲创建目标。

这些期望和要求,让杨雪梅一行人感觉到了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前行的动力。来自重庆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援藏医生们,组成了一个与生命健康相连的集体,他们将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履行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他们将克服重重困难,让众多被疾病困扰的藏民们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他们将把医疗扶贫进行到底,为西藏的脱贫攻坚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护佑生命

昌都的12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雪域高原最缺氧的季节。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学习了如何防范“高原反应”知识,杨雪梅依然出

现了心慌胸闷、头疼眼痛、恶心乏力等生理症状,爬楼梯气喘吁吁,走路轻飘飘地像踩在棉花上。

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是进藏面对的第一道难关,但杨雪梅没有被吓倒,她对自己说“如果现在就被高原反应打败了,那怎么完成今后的援藏任务?”

缺氧,不能缺精神!到达住地后,杨雪梅就开始熟悉医院环境,虽然她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但这毕竟是高海拔地区,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生理和心理还没完全适应过来的情况下,她放弃了休息调整的机会,第三天就主动要求在昌都医院值夜班。

夜班比白班更紧张。因藏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病人得了小病只能忍着,直到小病拖成了大病,病情危重了才来就医,偏远之地的藏民到达医院的时间大多在晚上,因此给患者做手术也常常是在半夜,通宵达旦地忙碌成为了常态。

21岁的藏族孕妇,深夜送到医院时面色苍白,剧烈腹痛,阴道大量流血,未闻及胎心,杨雪梅进行诊断后,发现患者胎死腹中,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她连忙启动了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立即纠正孕妇失血性休克,并开展了手术治疗。她认真分析患者的病情,结合以往的经验,最终决定为患者保留子宫,因为患者还很年轻,以后还有当母亲的机会。当深夜做完手术,病人推进病房休息后,杨雪梅才发现因手术时间过长,过度劳累,汗水已浸透了衣衫,但她顾不上休息,又到病房里询问病人术后恢复情况。经过精心治疗,年轻的藏族妇女恢复了健康,出院时她向杨雪梅敬献了一条洁白的哈达:“谢谢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更让我感受到了藏汉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在昌都医院的日日夜夜,杨雪梅抢救了太多像她这样生命垂危的妇女。

援藏第一个月,她就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是一名47岁的藏族妇女,阴道流血有1年多,来医院检查后发现子宫内有一个直径为10cm的肿瘤,只有做全子宫切除术才能保住生命。进行手术时,杨雪梅发现患者子宫被肌瘤撑大,如怀孕两个月的孕妇,且肿瘤长在了宫颈管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杨雪梅凭借着娴熟的技艺,细心地操作,终于成功实施手术,让患者脱离危险。这项手术开创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水平的一个先河,标志着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微创手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一次产房检查中,杨雪梅发现一名藏族产妇胎膜自然破裂,胎心突然出现异常,胎儿头前有一条搏动的条索状物。杨雪梅果断判断出孕妇出现了“脐带脱垂”现象,一旦没了血供,胎儿在七分钟内就会窒息死亡。时间就是生命,一分钟都不能耽误下去,杨雪梅一边努力克服着高原反应,一边飞快地跑着护送产妇进入手术室,她与麻醉科医师密切合作,争分夺秒,几分钟就取出了新生儿。经过儿科医生的联合抢救,婴儿脱离了危险,响亮的哭声回荡在产房里,让所有参与抢救的人倍感欣慰。作为妇产科大夫,杨雪梅曾听过数不清的婴儿啼哭,但这个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新生儿,仍然让她感到生命的坚韧和伟大。

除了在昌都医院进行诊疗外,杨雪梅遇到县级医疗单位有危重患者时,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夜间,总是义不容辞地前往。2018年某天下午5点半,医院120急救电话急促地响起:“你们快点过来啊,这里的孕妇有危险!”电话是从左贡县打来的,医生的语气十分焦急:“有名28岁的藏族孕妇生产时遇到危险,急需转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救治!”

情况紧急,杨雪梅立刻与同事坐上120急救车前往左贡县。一路都是盘山公路,路况复杂,险象环生,坐在救护车上,就像在洗衣机滚筒里不停转动,车子行驶了3小时后,才接到这名孕妇。尽管一路上晕车得厉害,但杨雪梅强忍住晕车带来的眩晕感,立刻指导将孕妇小心地搬上救护车。他们在车上了解到这名产妇已经怀孕六次,每次孩子还没出生就流产,这次好不容易要生下孩子,不料却难产了:孕妇宫口开大2cm,胎心变化很大。杨雪梅他们一边在救护车上采取急救措施,一边赶回医院,到医院时已是半夜,杨雪梅和同事们一起进行抢救,经过众人努力,产妇终于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母子平安。那一刻,杨雪梅觉得晕车和高原反应等身体不适都不值一提了,在和死神的交锋中,她感受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价值和天职。

雪域高原上进行的一次次生死营救,不仅让杨雪梅获得了成就感,还有一种平凡的力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每一次不遗余力的抢救,或每一次普通的查房,她都看到了藏族同胞眼里对医生的崇敬之情;每一条哈达敬献给医者,都双手合十,举过头顶,这是对医生由衷的感激之情;每一声“扎西德勒”的祝福,让她心甘情愿地在这片土地上洒下辛勤的汗水。

 

授人以渔

援藏期间,杨雪梅并没有满足于从死神手里抢回病人的生命,她看到西藏的医疗水平依然落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远高于内地,身为昌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她考虑更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昌都妇产科整体医疗水平,这是为昌都医疗事业谋长久之策。

杨雪梅清醒地认识到,当地的医生是成长起来的主力军,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按照“每位援藏医生帮带三位医生、上级带下级和高年资带低年资”的原则,杨雪梅负责带三名妇产科医生。她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传、帮、带、教”:一是常抓理论教授,二是放手手术实作,三是专项技术培训,四是落实会商会诊。

三个徒弟都比她年长,但她们都愿意当年轻老师的学生。遇到妇科治疗的空白区,杨雪梅就冲在第一线,然后分层教学,从主刀、助手的手术路径和操作技巧,到低年资医生辅助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在工作中,杨雪梅常常鼓励她们,这些鼓励使大家更加团结,更加自觉地努力学习,让新技术早点落地。

作为健康扶贫人,杨雪梅深知把医疗技术留在藏区才是关键,她带队开垦当地妇科疾病诊疗的空白,依托扎实的临床技术,带领藏族团队开创了多个昌都市人民医院的第一例:第一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第一例盆腔淋巴结取样术、第一例子宫橄榄式缝合、第一例子宫改良B-Lynch缝合……每一次手术抢救,她都会感到自己是在带领当地的同行们一起拓荒。

杨雪梅常常告诉学生:医疗技术的提升不需要卓越的天赋,需要的是勤奋和毅力,需要的是明晰的是非观念,需要的是独创精神,而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勇于尝试的勇气。她让学生们加强实践,她无私地向她们传授先进经验和技术,点对点教授手术要领和手把手教授手术技法,优化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提升整体诊疗效水平和能力。

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现在她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盆底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检查术。高玉兰独立完成了会阴陈旧性Ⅳ度裂伤手术,获得昌都市优秀医师称号。徐娟、四郎拥宗独立完成了部分腹腔镜手术及宫腔镜检查术,四郎拥宗还获得了昌都市人民医院优秀工作者称号;妇科医生杨晓黎虽不是杨雪梅帮带,但也通过她的指导能独立完成部分腹腔镜手术及宫腔镜检查术。

扶贫扶志更扶智,杨雪梅为昌都医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妇产科医疗队伍,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提升了藏区卫生的医疗水平,把医疗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

 

创建三甲

昌都市人民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建立的第一所人民医院,经过68年的发展,于2018年5月成功创建了“三甲”医院。三甲的创建标志着昌都市人民医院迈进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代,也结束了昌都市所属医疗机构无三甲医院的历史,是西藏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为呵护藏东78万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广大藏族同胞在医院里就能享受到更加全面、科学、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是重庆市医疗人才援藏队多年努力的结果。

杨雪梅身为昌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在院的每一天,都会把日常工作融入

到“三甲” 医院的创建中,不仅促进了科室硬实力的提升,还让妇产科的科室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的 “质”实现了较大转变。

杨雪梅发现昌都医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当地医生在主动作为上有欠缺,二是医院的管理规范欠完善,三是技术水平仍较传统,四是理论知识失衡,五是实作经验不足。这五个不足,严重制约妇产科的发展与进步。

针对问题,杨雪梅从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组织应急演练这三个方面提升整个科室的战斗力。为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和业务技能,杨雪梅通过教学查房、医疗查房、理论授课、实践技能测试等形式,开展心肺复苏、产后出血、子痫、羊水栓塞等情况的应急处置和工作流程的演练。

西藏属于高寒地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藏族妇女在怀孕期间营养不均衡,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每当身体出现危急重症才到医院救治,给妇产科医生增加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针对高龄、高危孕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高发,围产儿不良结局,出生缺陷增多等问题,杨雪梅担负起了“孕产妇危急重症中心”的建设任务,这个重症中心承担了昌都市区县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救治工作,中心经常组织相应的演练,与儿科、麻醉科、ICU等科室合作,为昌都市孕产妇救治建立了绿色通道,为提高昌都市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及残疾做出了贡献。

在昌都医院通过三甲考核的同时,杨雪梅主管的妇产科也获得了昌都市“三八红旗集体”、“先进助产机构”等荣誉。

 

载誉归来

2019年7月18日上午,飞机稳稳地降落在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圆满完成一年半的医疗扶贫任务后,从西藏昌都回到了重庆,迎接他们的有鲜花和掌声,还有亲友们的关心和问候。

离开重庆时是凛冽的寒冬,回来时是炽热的盛夏。援藏期间,杨雪梅有付出,也有收获;有汗水,也有欢笑;有遗憾,也有成功。由于“高原反应”她患上了间质性肺炎,带着输液瓶坚持工作,拔掉针头就上手术台,从未请假休息一天,给自己身体健康埋下“拆不掉”的“定时炸弹”。身体的病痛并不是让她感到最艰难的,最艰难的还是在工作上,她感觉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想做的事还有很多,时间精力都不够用,离开时有壮志未酬的遗憾;最高兴的是带的几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手术了,感觉一切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

由于援藏期间工作表现突出,杨雪梅荣获了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优秀援藏干部称号、首个中国医师节昌都市优秀援藏医师荣誉称号、昌都市人民医院优秀工作者称号。

2019年医师节到来之际,杨雪梅向重庆的同事们分享了她的援藏体会,她说:经过援藏,我会忘却很多世间的烦忧,少了很多尘世的浮躁,内心多了许多平静平和,有了更多的理解包容,援藏一年半,是一种经历,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对我后半生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回顾所来径,杨雪梅为这段不平凡的医疗扶贫之路感到骄傲:医疗扶贫是一种洗礼,用心感悟才有灵魂的升华;医疗扶贫是一份担当,用心付出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医疗扶贫是一种经历,用心体会才能收获人生的财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次援藏行,一生雪域情。

 





 上期精彩回顾》》》

 

   脱贫攻坚专栏|吴佳骏:走进大山深处的扶贫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