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七一|洋子:走出通江,通江却依然还在我的心中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洋子    日  期:2020年6月30日     

 

 

初闻通江,大约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当时与我共事的几个同事曾经在通江当过知青。从他们的口中,我隐约感知到通江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山区。后来,在餐桌上品尝到了通江木耳、通江银耳等美食,便觉通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物产丰富。

2016年11月,初冬时节,我有幸随重庆文学院采风团一行高擎“川北革命老区采风行”的旗子,走进了通江——这块让我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土地!

除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之外,从表面上看,这里似乎和别的县城没有什么两样,相似的高楼,相似的街道,相似的人流。然而,当我打开通江文联作协赠送的大型画册《大美通江》之后,则立刻对她刮目相看了——“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誉,让通江这座藏身于秦巴腹地的红色之城声名鹊起!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足,热烈而又深情地触摸着这块美丽、圣洁、坚毅和奔放的热土。在这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热土上,我嗅到了诗意和芬芳!

 

川陕苏区首府

时光倒流。1932年12月18日,从鄂豫皖战略转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陕西经通江县两河口乡进入四川,建立了以通江为首府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

走进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80多年前的苏区盛况仿佛历历在目:当年,以通江为首府的川陕苏区使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徐向前元帅、许世友、王树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通江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运筹帷幄近3年之久,共和国446位将军在通江戎马倥偬,通过反“三路围攻”、“六路围剿”和“三次进攻战役”、广昭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阀势力,有效地策应和接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进行了成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社会建设实践。

走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我们来到了红军广场。悠扬的乐曲声中,眼前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昔日苏区首府壮景,耳畔回响着讲解员的声音: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4个师15000余人发展到5个军80000余众。巩固和发展了包括23个县(市)革命政权,五百余万人口。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土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隔江遥望,“争取苏维埃中国”的巨型石标扑面而来,让人为之震撼!这块号称川陕苏区最早的红军石刻标语,见证了川陕苏区当年的峥嵘岁月。历经80余年的风雨沧桑,她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地俯视着红军广场,俯视着通江城。

冬日的暖阳照耀着红军广场,广场上载歌载舞的通江儿女,人人脸上泛着红光。我的双眸被这红光包裹,渐渐地,那红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化成了漫天的星斗,最后定格成为一颗偌大无比的红五星!刹那间,《五星红旗》的歌声在我耳畔回响——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中国红军之乡

怀着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我们走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在丹心广场、在千秋大道、在无名烈士墓......我们的心,一次次被撞击,一次次被洗礼!面向烈士,我们低头默哀;面对党旗,我们庄严宣誓。红军精神,仿佛那漫山遍野的红叶,映红我们的双眸,照亮我们的心房。

清风徐来,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的红军战士,仿佛正从我们的身边走过。他们是那么地年轻,那么地充满朝气,青春的气息连同芳草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让人仿佛触手可及。然而,蓦然回首间,他们的英姿却从硝烟中走远,似一朵朵白云,在蓝天上绽放着笑脸。

“赤化全川”!

“平分土地”!

高亢的呼声,在天地间回响,然后嵌入山谷,凿成石标!

据悉,上世纪30年代川陕苏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当时仅有23万人的通江就有4.8万人参加红军,3000多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5万通江儿女参加了游击队、赤卫队、女子独立营、儿童团等地方武装。新中国成立时,参加红军的通江儿女仅幸存4000余人,加上红军离开苏区后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的苏区干部,至少5万多通江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江,好一个红军之乡!在她4116.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着红军烈士的鲜血。鲜血染红了太阳,染红了东方;在天地之间,巍然站立起一个红彤彤的中国!

 

中国银耳之乡

我一边翻看着《大美通江》的画册,一边陷入思索。我想:或许,正是因为通江这片土地曾经被红色深深地浸泡过,所以今日她才变得格外美丽和富饶!

车窗外,通江的秀美景色不绝于眼。凝望着这片深情的土地,我的内心涨满春潮。

近几年来,通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立秦巴山区统筹扶贫试验区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等难得的政策机遇,打造“绿色耳乡 红色通江”,全县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借助创建“全国有机食品论证示范区”契机,银耳、茶叶、生态养殖等有机产业风生水起。

通江不愧是银耳之乡。通江银耳以朵大、味纯、色黄、含维生素和氨基酸种类多、药用功效显著而著称于世。通江银耳自清光绪年间问世后,芳名远播。晚清时期倍受慈禧太后的青睐,成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馐。1995年,通江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的美称。已开发出了银耳八宝茶、银耳羹等十余种系列产品。

在《大美通江》的画册中,一幅通江银耳的图片颇吸人眼球;倒伏的树干上,一朵晶莹剔透的银耳悄然绽放,似白色的精灵在林间歌唱,带着森林的气息,带着木头的芬芳,风姿婉约,楚楚动人!那一刻,我突然恨不得自已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村姑,提着篮子,到森林里采摘银耳。云雾缭绕的森林里,星星点点的银耳似繁星坠落,美不胜收!

夜宿通江,我们采风团一行倾巢出动,不是去观赏灯火璀璨的夜景,而是走进商铺,将通江特产——通江银耳、通江木耳、各种野生菌和知名不知名的中草药等,收入囊中。这些闻名遐迩的特产,不仅带着山风,带着露珠,带着月光,而且带着通江的情义,通江的神韵和通江的红色印记!抚摸着它们,就好似触摸着通江的山川河流与明月清风。

 

中国溶洞之乡

通江风光秀丽,境内有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麻坝石林”四部分。据悉,景区内金童山至中峰洞为溶洞景区的腹心地带,沿河两岸奇峰突兀,峭壁如削,颇有桂林景致、三峡险趣,其间地下溶洞密布,洞洞相连,洞中有洞,已初步探明景区溶洞128个。其中中峰洞、龙湖洞、仙人洞、狮子洞、楼房洞等洞内钟乳石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状若天庭水府。

此行,采风团没有亲临上述溶洞,一睹“中国溶洞之乡”的风采,可谓是一个遗憾。对于游览过重庆武隆芙蓉洞和酉阳伏羲洞的我们,自然也没法将两地的溶洞做一番比较。不过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与通江溶洞来一次深情相拥。

 次日,采风团一行向南江进发。丛山峻岭间,通江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然而,我深深地知道:短短二十四小时的亲密接触,通江,这块秦巴腹地的美玉,已悄然镶嵌在了我的脑海里。

走出通江,通江却依然还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