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文猛:乡村改版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文 猛    日  期:2020年7月13日      


 

 

乡村如诗,如画,如酒,如歌……我们总把最美的比喻赋予乡村。

站在蛮王寨上,俯瞰向往已久的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蛮王寨和人头山两座大山对望中思考,金溪沟在山的思考中铺排。一沟海海漫漫的花,一沟清清亮亮的水,一沟袅袅悠悠的炊烟。松涛扑面而来,清风扑面而来,花香扑面而来,鸡鸣犬吠扑面而来,所有关于乡村的比喻都显得那么缥缈,华溪村在我们眼前,就是一张徐徐打开的报纸,山清,水秀,丰衣,足食,一行行,一幅幅,记录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

这是一张乡村的日报!

感谢华溪村,给了我一个实实在在的比喻。

阅读乡村日报,在农历的时光格上,几千年的乡村日报总是铅灰色的版面,贫穷,落后,酸楚,无奈,逃离……几乎是乡村日报无法刷新的主题。然而,今天的华溪日报,连同中国所有的乡村日报,仿佛一夜之间集体苏醒,华丽转身,展示出我们向往多年的风和日丽。

沿着乡村日报的比喻,我们唯一想到的主题词——

改版!

乡村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的彻底改版?

走进华溪村,走进龙河、金溪河,河水清清,流向远方。古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乡村说,乡村没有两张相同的日报。在华溪人语言的河流上,我们去翻阅往日的华溪日报……

华溪有山,蛮王寨,人头山,群峰连绵,支起两道坚实的屏风,守望着长长的金溪沟,犹如给华溪村隔出一方温馨的雅室。

华溪有水,龙河,金溪河,从远方奔流而来,在华溪握手,又向远方奔流而去,小桥流水,黛瓦白墙,世外桃源一般。

山青水秀的华溪给了华溪人杰地灵的暗示,却没有给华溪丰衣足食的期望。在乡村把眼光和希望寄托于土地恩赐的岁月,全村3000多亩田地摊到每一个人身上不足一亩,地和衣服上的补丁一样,田只是河边几汪扁担田。红苕、洋芋、玉米是村庄永远的庄稼主题,只是从这个主题中读不到丰收。大米饭是稀的,玉米糊是稀的,呼喊村名华溪,其实是喊“华稀”。乡村的日子就像锅中碗中一样,清汤寡水。

后来,土地包产到户,那应该是华溪历史上第一次乡村改版,大家有了向土地刨食的积极性,粮食倒是多收了三五斗,日子渐渐有了盼头。固守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固守千百年来的庄稼意识,一遇上天灾,一遇上生病,穷困还是温饱?依然是大家不敢铿锵有力的问答。当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逃离村庄,外出打工,是大家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华溪的乡村日报没有大文章,只有豆腐块。

继续乡村日报的比喻,我们询问华溪的报头。在乡亲们心中,村办公室就是乡村日报的报头。尴尬的是,天空之下的华溪日报,华溪却没有自己的报头。哪个当村支书,华溪村的村牌就扛到他家,村支书的家就是村庄的报头、村庄的封面。华溪,一个很美的村名,却是一个“三空”村——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村”。

大山的守望,挡住了风,也挡住了村民的远方。在乡亲们还没有完全认识这片土地和一个农民与时俱进应有的格局的时候,怨天尤人是最自然的表达。

群峰连绵的蛮王寨中有一座山,叫缺门山,正对着村庄。早些年缺门山叫守财山,满满的,并无缺口。有一座庙,叫蛮王庙,身高无比、力量巨大的蛮王住在庙里。每天蛮王睡觉前总会骑在守财山顶,左脚放进龙河、右脚放进金溪河洗脚,久而久之,饱满的山顶让蛮王坐出一个高数十丈、宽百余丈的缺门——

守财山变成缺门山。

本是一个传说,守望着没有尽头的苦日子,乡亲们就把贫穷的怨气投向那道缺门,埋怨蛮王把守财山坐成了缺门山。山有缺,心就有缺,抬头望见空荡荡的缺门山,乡亲们心中也空荡荡的。

华溪村村牌扛到王祥生家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村里第几任支书。这位看上去憨厚朴实的土家汉子有一个乡村尴尬的手艺:杀猪。让一个杀猪匠当村支书,多少有些让外村人谈笑。在乡村难见荤腥的年代,杀猪匠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乡村手艺。在乡间,杀猪匠能够让自己隔山岔五吃个油光水滑,跟着杀猪匠走,绝对有人家请吃杀猪饭,那也是乡间很有口福的指望。

王祥生没有过多去想自己的手艺,“天天吃肉当过年”,这是重庆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也是乡亲们所能想到的最大的幸福生活。

村里脱贫攻坚动员会在缺门山口召开。这是王祥生刻意地安排。

站在缺门山口,金溪谷尽头是著名的黄水大风堡,那里的村民借着大风堡风景区的名气搞农家乐,种黄连、莼菜、水果,成为远近闻名的最美乡村。缺门山那边一个个村庄流转土地,成为药材村、莼菜村、水果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缺门山不是缺门,是开门,打开的是心门、财门、致富之门……

乡亲们走下缺门山,那晚山村的灯亮了很久很久。

乡村改版,从心开始。

土地是乡亲们的命根子,庄稼是乡亲们最信赖的土地上的收成,当这片土地望不到大家所期望的收成,就得策划给乡村土地一个全新的改版。

华溪山高林密,野花漫山,乡亲们有多年养蜂的传统,好花酿好蜜,尽管只是乡亲们庄稼之外的小打小闹,华溪蜂蜜也声名远播。打造中益乡中华蜜蜂第一小镇,打造华溪村金溪沟中华蜜蜂谷,成为华溪村最大的改版文章。

在乡村的视野,土地只能生长一种植物,叫做庄稼,土地上最美的花朵,叫做庄稼花,在庄稼之上,是生存和生活。

村里运回脆桃、脆李、木瓜等经果树苗,请来技术员,乡亲们守着自家田地,迟迟不让动锄。水果是香的,蜂蜜是甜的,我们拿什么饱肚子?吃水果,喝蜂蜜,我们不是更“华稀”了吗?

村里成立华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白纸黑字张扬集体经济组织的入股形式、操作办法、经营状况、利益分配,张扬村里的承诺和决心,引导乡亲们走进乡村前所未有的新的庄稼地。

树苗终于以一种全新的庄稼长势种下。经果林下和林之外因地制宜种植黄连、黄精、吴茱萸等中药材和西瓜、辣椒、花椒等经济作物。村里的水田、水塘种植荷花。山林中,果林中,处处鲜花盛开,处处蜂桶高挂,花漫金溪谷,蜜漫金溪谷。三月桃花、李花、梨花、油菜花,花开似海。四月药花、槐花、野花星罗棋布。五月映山花红遍山林。六月荷花荷香满谷。八月桂花芳香醉人。冬日雪花飞舞,红火棘红遍山梁。金溪谷花事,金溪谷蜜香,金溪谷成为茫茫武陵山区最美最甜的花谷。

山清,水秀,风凉,花香,蜜甜。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华溪村,全国人民的目光投向华溪村,华溪的名字随着华溪的花香,香漫神州。吹武陵风,喝药花蜜,看乡村蓝,无数的人们跟着总书记的足迹,闻香而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龙河边,在金溪谷,在缺门山,大诗人苏轼说出了很多人流连华溪的心情。

“先吃黄连苦,后享蜂蜜甜”。在华溪,处处能见到这样的标语。这不是华溪人的哲理,这是古老的土地全新的庄稼给华溪人耕耘的道理。村里遍种黄连,那是很苦的中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古诗中走来,关于土地,关于庄稼,关于耕耘,关于收成,华溪人和土地上丰收的黄连一样,也走过了黄连一般痛苦的嬗变。

苦尽甘来,不仅仅指黄连,不仅仅指蜂蜜……

乡村改版,从地开始。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心愿和期待,这是交给各级基层党员干部最重要的考题。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华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7人,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这是华溪村支两委一班人心中的痛。

山高,云雾间群峰连绵。坡陡,山路时隐时现。小河沟上方,半山腰三间老瓦房,是谭登周住了大半辈子的家。

2018年3月,谭登周下地干活失足坠落。颅脑损伤,骨折,肺挫伤……七八米高的山岩让本来已经脱贫的谭登周一家再度坠入贫困的沟谷。

在大家都为谭家陷入穷困的泥潭担忧的时候,有一双手就叫雪中送炭——村里给谭登周申请大病医疗救助,16万元的巨额医疗费,谭登周家里只出了1万元。住院四个月,走出医院,无法干重体力活,村里安排谭登周生态护林岗位,拿上护林工资,还给老两口办理低保,动员他家儿子回家开办农家乐,把他家土木房重新修缮加固,连厕所都和城里人一样……

更让谭登周做梦也想不到的是,2019年4月15日,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湿滑的石阶,登上陡坡,来到他的家中,从屋外看到屋内,从屋角的粮仓看到屋顶的腊肉,拉着他的手细细地询问,一个大山深处的老农民让共和国领袖牵挂,谭登周突然感到浑身的力量。

2019年春节,谭登周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字是村里扶贫干部写的,对联内容是谭登周自己想的。

谭弟普和妻子离异之后,女儿就是他的天空,这个憨厚寡言的土家汉子所有的努力都为给女儿一方春暖花开的天空——

合伙开碎石厂,因为不懂经营,一堆长草的碎石,一双迷茫的泪眼。

开小馆子,办农家乐,无人闻香而来,留下蒙灰的招牌和加厚的债务。

村支书王祥生带着帮扶干部和制订好的“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走进谭弟普的叹息中,鼓励他利用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种植花椒,村里担保举债30万元流转村里200亩土地。谭弟普以一个农民固有的犹豫种下花椒树,种下自己从没有种过的“庄稼”,逢人就叹息,我是种的花椒还是心焦?

走进谭弟普的花椒园,村里很多贫困群众都在这里打工,花椒树长势喜人,山野之中弥漫着花椒的清香,弥漫着乡亲们开怀的歌声笑声。看着秋天就要收获的花椒,我们问谭弟普,你种的还是心焦吗?谭弟普憨厚地笑着,花椒!花椒!

2019年底,随着华溪村最后8户贫困户脱贫,全村85户307个贫困人口全部“销号”。走进华溪脱贫的贫困户家中,大红的春联还没有褪色,家家把脱贫光荣证专门请人放大装裱,挂在大门口,这是心底的骄傲,更是历史的告别!

“太阳出来罗嘞,喜洋洋罗郎罗,挑起扁担郎郎采光采上山岗吆喝……”

歌声响起来,在山岗,在河谷,在心中。

只要我们罗嘞,多勤快罗郎罗,不愁吃来郎郎采光采不愁穿吆喝……”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从石柱最先飞扬的巴渝民歌,喜洋洋的梦想唱响千百年,不愁吃不愁穿的梦想唱响千百年,今天,太阳出来喜洋洋、不愁吃来不愁穿的梦想终于实现!

那个地方叫石柱!那个地方叫华溪!

乡村改版,从疼开始。

华溪乡村日报美景的头条自然是缺门山。缺门山不缺美景。从华溪中坪走向缺门山,山花朵朵,奇山怪石,云雾缭绕,纵使千峰万壑,也挡不住缺门山的奇绝美景。

缺门山缺的是路。

从中坪到缺门山的最后一公里,有荆棘,无道路。云雾之中缺门山,脚下无路,除了仰望,还是仰望。

缺门山缺路,华溪村更是缺路。连接山之外,只有一条泥泞的乡道。连接村之中,也是几条零碎稀疏的村道。

脚下无路,眼中就无路,心中更无路。好山好水好村落,却不见客从远方来。

乡村改版,从路开始。

2017年秋天,华溪村干部群众扛起锄头,撸起袖子,修通中坪到缺门山的路,让缺门山亮出来,缺门补缺“不缺门”,前景就敞亮啦!

山外的路,村中的路,华溪村借助石柱县立体交通建设和康养经济的东风,没路就开路,小路变大路,泥结路变柏油路。漫步华溪,处处是畅通的柏油路、石板路,见不到一条土路。走在乡村小路上,如果不是村中的鸡鸣、犬吠、风中蜜蜂的嗡嗡声,你会觉得这就是城市的公园,其实,这就是今天的乡村公园,汇集绿,汇集香,汇集风,汇集花,汇集耕耘和收获的云淡风轻。

路通了,路好了,希望就来了。

看山,听风,戏水,纳凉,品果,饮蜜,赏雪……华溪成为山外人向往的打卡之地。华溪外出打工的候鸟们陆续飞回故土,种花,种药,养蜂,开办农家乐,黄水人家,森林人家,华溪人家,缺门山庄……一处处农家乐建起来,游客络绎不绝,就像华溪灿烂的花事。

村支书王祥生不再操持杀猪卖肉的本行,拆掉老屋,建设自家的农家乐,他给自家农家乐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2019”,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对华溪的嘱托,记住华溪改版崭新的时代!

站在刚落成的华溪便民服务中心风雨广场,回眸华溪便民服务中心独具匠心的办公楼,读到的是蜂巢的甜蜜,巴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欢快,土家人四水回堂的悠远,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的喜悦,显然这就是华溪乡村日报的报头,华溪乡村的封面——

华溪号外!乡村号外!

就在明天!

 

 



上期精彩回顾》》》

 

     脱贫攻坚专栏|周琪:走进后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