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曾绍仑:不老的是青春

——简评余系中散文集《青春的底片》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曾绍仑    日  期:2020年7月14日     

 

 

 

《青春的底片》是作家余系中女士继《系中诗文选》后出版的第二本文集。全书编录有:老照片、人在旅途、私人空间、乡愁、感悟生命、两岸情愫、特殊的希望工程等共七辑,共计收录了作者九十九篇散文、随笔等。文章多为报纸副刊发表文章,篇幅虽短,但均为余系中本人的亲历及心声。作者以真为贵的原则,站在与读者亲切交谈的角度,将对人生、社会及人的价值观以及对国家、对未来的憧憬娓娓道来。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尤其对孤残儿童及两岸亲情的描述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不失为一本极具正能量、可读性强的优秀读物。由于我与余系中女士是同龄人,且有在同一单位工作十余年的经历,细细品读《青春的底片》,感慨良多,作者的不少所感所闻,仿佛也成了我的个人经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青春底片》这本集子发表意见。

一、青春的底片,真挚情感。余系中的这本集子书名为《青春的底片》,在这里我为什么要以这本书的书名起头呢?其主要目就是为了强调,余系中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她对自已生活的苦乐和人生的曲折经历的真情道白。书中选编的九十九篇文章涵盖了余系中生命中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及她的家庭、婚姻、亲情,以及她对社会现象、道德观念等方方面面的真实记录、真情感受、深入理解。读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触动读者某一方面的神经,会引发读者的一连串思考,会感觉到作者余系中是一位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辨的人。

本集第四辑《乡愁》的所选文章《青春的底片》有段文字如是说:头上些许的银丝,眼角些许的鱼尾统计表明,青春已弃我而去。无论怎样扭住不放,怎样呼唤青春啊你慢些走也无济于事我不感叹,我不遗憾,我不悔恨交加,我更不怨声载道——我庆幸,我有青春的底片。作者所表达的青春的底片,其实就是指作者在青春岁月里勤奋写作,不断投稿,不断发表的那些散文、那些诗行,最终收藏起来编印成册就成为了漫长岁月青春回忆的底片啊。这里我想说,每一段青春都会苍老,但我希望记忆里的你一直都好。

二、青春的回忆,伤感动人。在第一辑《老照片》里,有的文章令人伤感,但多数的文章却是写得动情动人。当我读到《蛋糕》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都感到十分的伤感,文章说的是在那个极其困难的年代,病重的母亲看来过不了大年了,医生说,她想吃什么,就让她吃什么。大概是听了医生的话,母亲在昏迷中动了动嘴唇,我忙把耳朵贴近,只听她断断续续地说:蛋…………。可是当时商店里仅有的一点白糖,都是供应婴儿的,哪里有蛋糕呀?找遍了全城糖果店都没有卖蛋糕的。母亲就是带着这样的遗憾而离世的。这是真实的故事,现在生活在这个幸福年代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这个故事的,我能理解余系中笔下的故事,是因为我也经历过那个困难且不安定的年代。

虽说,作者在青春年少所处的那个困难年代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痛苦,但她和小伙伴及姐妹们仍然是快乐着的。比如《老照片(四章)》中的《粮票》和《妈妈牌新衣》两则故事就很有特色,前一个故事是说作者少年时同情因家暴被赶出家门的母子而捐二两粮票的事,后一个故事则是说在当年布票短缺年代,善良勤劳的母亲将新拖帕的布条拼接成一块块布,制成一件新衣的故事。那时,我的母亲也曾经用车间丢弃的若干纱布条用热水和烧碱洗净晒干后,拼接成我们的枕套或短裤等。这些回忆是会在同龄人中产生一些共鸣的。

《国庆看游行》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散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少年时候到市中区看重庆的国庆大游行的真情实感,文章文笔朴实自然,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彰显的是少年一腔爱国热情。《割草》与《糖纸的故事》两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小时候也曾去割牛草,晒干后卖钱赚学费。而《尴尬的胸罩》却写出了困难时代青春女孩的难言之隐,文章写得入情入理,真实感人。

《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写了一群小伙伴在困难又动乱的那个年月里,小伙伴们偷花,栽花,惜花(花被毁)的过程,这真实的故事很有情节,读后却感觉像是读了一篇小小说。

三、私人的空间,心灵窗口。在《私人空间》这辑里的不少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系中个人生活的影子,此辑充满了作者对家及家人的眷恋,对女儿的怜爱,以及对自己的自责及反思。《私人空间》这辑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可以从中洞见作者个人隐私及私密生活。

《家的概念》中的秀茜,《再婚》中的茹,《可怜的单身汉》中的我,以及《想做小女人》中的秋,《爱的迷惘》中的素,都有作者余系中的生活影子,只有亲身体验了这种生活挫折和磨难,才会有如此丰富和曲折的感受。我和一些文友以前对她的性格有些看法,认为她任性、偏激、太自我,读了这些"私人空间"的文章后,方知她的性格是由不顺当的家庭经历磨砺而成的。余系中其实是一位心地善良、胸怀坦荡、乐于思考的女性。她的苦衷正如她在《素素》一文中如是说:"不过素素的头发却很快地白了,额头上也有了越来越明显的皱纹。大家都说素素怎么快成老太婆了?而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有人听见她窗口传来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的含含糊糊的歌声,那歌声的曲调好像是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

四、情到更深处,浓浓的乡愁。集子第四辑《乡愁》中《父亲》一文写了父亲生前时,儿女们阻止当时早失偶的父亲的黄昏恋,阻止父亲安电话(昂贵),阻止父亲到敬老院养老的念想。父亲去世后,当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时方才醒悟,当儿女们都老了,才意识到当时不应该阻止已步入老年的父亲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乡愁》这一辑中几乎都是回忆母亲,回忆父亲,回忆与写作投稿联系很紧密的邮递员《绿》,还有怀念诗坛尊师陈犀的文章《陈犀老师,慢走》。在作者心目中,怀念是一种深深的牵挂,甚至那篇怀念小鸡的文章《花花》也写得神采飞扬,让读者心生感叹。《翻手儿"飘香》是怀念儿时母亲做的一种点心、《高考的故事》是回忆自己努力参加高考,最后差几分落榜的故事,还有那篇《想象的乡愁》写了父亲十几岁就离家谋生,外出当学徒,考进兵工厂,抗战期间又随兵工厂迁往重庆江北刘家台长安厂,后又调往建设厂的故事。从这些记叙乡愁的文章中,读者不仅了解到父母的生命轨迹,而且从中也了解到作者本人的生活及命运的轨迹。作者认为,乡愁深埋着我的根基、浇灌着我的向往、温暖着我的依恋,勾画着我心中的蓝图……

五、两岸情愫,二叔的情结。我知道,在一些会上讨论,在一些活动与余系中的交谈,以及作者在与文友中发生的争论,说到台湾,说到统一等话题,余系中必定要加进她二叔的话题,二叔也是余系中心目中的"军神,一位曾在抗日前线冲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川军小子。听余系中说二叔的事有十余年了,或许更早。我起先感觉二叔可能是余系中心目中虚拟的人物,但我细读了本集第六辑《两岸情愫》中的关于描写二叔的文章,如《遥望那一轮明月》(给二叔写的信),《二叔》《二叔的中秋》《二叔的重阳节》《我的祖国梦》《族群撕裂殃及亲情》,还有编入《系中诗文选》中的长诗《川军小子》等,全是二叔的身影,二叔的精魂,二叔的素描,以及二叔的恋想、二叔的踪影和悲欢离情等。余系中诗文中的所写所叹所述,如果缺失了二叔的元素的话,她的文采及激情,肯定会掉一个档次或逊色一些。二叔带给余系中的文墨情缘,是她独有的灵性。在中国,哪家没有一点海外关系,哪家又没有一点港台亲戚呢?可是像余系中这样有情有神有义地写二叔的还是不多。二叔啊二叔,已成了我们大家的灵魂人物了。

因为此文集容量较大,涉猎面广,若按辑分析,按篇目展开讨论,感觉会纷繁复杂,更难收笔。总而言之,我比较珍视《青春的底片》这本集子的阅读,感觉集子中的文章短小精,文字叙述形散神聚,文章构思精致,大多篇什意境深邃,作者笔力有劲,语言凝练生动。

正如作者自述,由于多种原因,在选择篇目时,发生了一些内容比较重复而遗漏了部分优秀稿件现象,有些类似新闻及小说的文稿也可不编入此集。

读完余系中散文集《青春的底片》后,掩卷深思,文集封底的一段文字跳入我的眼帘我有青春的底片,我加印出若干的青春,装点着我的今天和明天……” 我想,我也应学习她,多阅读、勤写作,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