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人称“老马”、“马哥”, 一位慈眉善目、声如洪钟、气宇轩昂的中年医生。重医附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受聘为“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首席专家,昌都市卫健委外科诊疗委员会主任委员。
援藏乃人生幸事
按照中央“精准扶贫”、“强边先强藏”战略部署,从2015年始,重庆开始“组团式”医疗援藏,先后派出了371名中高级医疗人才,持续帮助昌都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如今已陆续开花结果。
2017年11月,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卫健委面向全市卫健系统征集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队员。老马科室受命,要求选派一名医生,随队入藏,驻昌都市人民医院工作一年加半载。
时代将一次选择机会,放在了“知天命”的老马面前。老马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教学、科研30余年,擅长颅脑损伤、颅脑肿瘤、椎管内肿瘤的诊治,特别是对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有较深造诣。
上雪域高原,览世界屋脊,是许多内地人的梦境,也是老马的人生向往之一。当机会来到,焉有放过之理!尽管遴选医疗援藏队员的门槛颇高——从思想品质,到专业水平,再到健康状态,组织上划定了N条标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其实论条件,老马除了年龄,不输科室里任何年轻人。尤其难为可贵的是,他是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红色家风,世代传承,对于援藏的政治意义,他比许多人都认识到位。
经过组织严格筛选,老马终于遂愿,获得批准。重庆第三批“组团式”医疗队共20人,于2017年12月10日入藏,开始了新的高原接力。
这是一个令老马终身难忘的日子。他和队友们拉着行李,走出拉萨贡嘎机场,仰望湛蓝天幕,环顾巍巍雪峰,从内心深处忘情地喊出,“西藏,我来了!”
两天短暂培训后,重庆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员们入驻昌都达因卡。这里宿舍不错,地势高峻,局部海拔比昌都市人民医院还高出100多米,常缺水停电,却是个孕育诗意的静修之地。
这次援藏医疗队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将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为国家标准的三级甲等医院。好比昌都战役第一仗,队伍刚上来,就是一个硬仗!
内行都知道,医院创“三甲”是系统工程,标准高,审核严,无论硬件和软件,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当年3月开始,两个半月之后,就将接受自治区卫健委专家组评审,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之大,唯当事者自知。
老马识途,绝非妄语。老马来自重庆历史最悠久的老牌三甲医院,深谙攻克这座堡垒的重要意义。他以丰富的职业经验告诉当地同事,这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昌都市人民医院走过60多年的发展道路,将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创建三甲,不仅令医院资质提升,平台站位更高,更是让每个昌医人接受一次职业洗礼和素质考核。不管你是汉族藏族,干部群众,还是医生护士,行政后勤,都得过关,否则评审中就会因出现漏洞而痛失机遇。
他用重庆方言诙谐地形容,这次是麻子打呵欠,要全民总动员!他带领外二科,按照医院的统一安排,从3月初开始,每晚全员加班两小时,周六全天加班。自己身先士卒,绝不拉稀摆带!
严格按照自治区的三甲评审标准,逐款逐条,学习培训,找差距,补漏洞,积极准备评审资料,熟悉评审流程,详细解读18项核心制度,建立并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流程。
那时正是昌都最冷的季节,春寒料峭,早晚都冻人。虽说医院要求大家,每晚加班至9时方可回家,但不少医疗队员,仍自觉工作到10时、11时,甚至午夜,才相约返回驻地达因卡。
深更半夜,没了交通车,只好集体步行。气温早已降到冰点下,朔风刺骨,脸都冻麻木了,在高海拔条件下,一个个走得气喘吁吁。回到房间,饥寒困乏,那种难受劲儿,会一直延续到后半夜。
草草躺下,辗转反侧,打开电视,哪里看得进去?几个钟头后,天就亮了,擦把脸,又得准时去上班。那段时间,作为外二科挂职主任,老马经常失眠,因为睡眠不足,作息无序,头疼欲裂,两眼布满血丝,多次出现高反症状。
评三甲的工作量,从文书到实务,大得超乎想像!光凭医疗队20人,哪里忙得过来?于是向后方求援。重医附二院领导迅速增派了3名年轻人飞来昌都,他们经历过数次评审,电脑操作利索,效率很高。
其他援藏队员,也分别向自己所属单位求援。重庆各三甲医院均责无旁贷,及时派出援军,医疗队总人数一时扩充至63人,兵强马壮,大大加快了准备工作进程。
在重庆第三批医疗队帮助下,2018年5月14日至17日,经过四天的严格评审,昌都市人民医院顺利过关,光荣地成为藏东第一家三甲医院! 同时,重庆医疗队还帮助芒康县人民医院、类乌齐县人民医院,成功评定为二甲医院!
两个多月的晨昏颠倒、废寝忘食,没有白费。评审专家组在点评时,高度评价全院各科室均有特色,外二科创三甲的基础工作尤其细致到位,用自治区卫健委某领导的话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圆满!
首战告捷,老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笑得像朵金丝菊花。他与同事们互致祝贺,还一起聚了餐,喝了小酒,唱了藏歌,跳了锅庄,然后扯伸睡了个放心觉。
长夜无梦,那是创三甲百日以来,他睡得最安稳、最酣甜的一觉。
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按照中央部署,内地发达地区持续援藏的战略手段,主要是人才培养,科技与文化扶贫,逐步填充内地与老少边穷地区的巨大鸿沟。
重庆第三批援藏医疗队20人,分别来自重庆11家医疗机构,其中多数是老牌的“三甲”医院。这些人才中,含管理、医疗、护理、医技、医用设备等,覆盖多个专业。这正是“组团”的优势啊!
而昌都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医疗单元,仍由早期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几大病区组成,属于粗放式管理,这不符合精细管理、专业单列的趋势。
现代化医院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大专业细化分组,最后各专业再分科,成立专科病房。譬如外二科当前是由神经外科、骨科、烧伤科三个专业混合组成,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亟待改变。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他深知“神外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神经外科专科技术对于抢救危重病人的极端重要性。
神经外科的水平,能代表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但培养一名合格的神外医生,也需要较长时间。业内有“十年磨一剑”之说,即没有十来年的修炼工夫,难成大器。
他挑选了一名当地医院的年轻医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按照中组部与自治区卫健委的要求,与之签订了“师徒协议”。一对一,手把手,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用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有效的方式,向弟子传授技艺。
这位幸运的80后小伙,叫张琪,人长得精干,也勤奋好学。他本是来自甘肃的大专生,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毕业后在一所乡卫生院工作,带领护士,艰苦创业,设了四个床位,西医、中医、藏医都尝试,干得有声有色,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
张琪医生曾赴重医附二院进修过三个月,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内地与藏区的医疗差距,有亲身感受。老马鼓励弟子,今后可以考他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因为国家对藏区学生有政策倾斜。为了让弟子早日成材,独当一面,老马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一天下午,科里来了一位急诊病人,是一位刚入伍的年轻战士。两天前的新兵训练,头部有一次轻微外伤,之后逐渐出现头痛、呕吐,来院时意识处于昏迷状,有神经定位体征,头颅CT显示,右侧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
对于18岁的年轻人,一个轻微的外伤怎会造成这么大的颅内血肿?会不会伴有自身的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倘若如此,那就是娘胎里带来的毛病,即使没有外伤,自己也会出血。老马把自己的临床思考告诉张琪,提醒他患者病因或有其它可能性,要有多种抢救预案。
根据昌都医院现有检查手段,无法在短时间明确出血原因,况且病情也不允许等待,应该立即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当晚即为小战士进行了大骨瓣开颅探查,做血肿清除术。术中仔细检查了术区的硬脑膜,未发现动静脉瘘,大脑皮层也未发现血管畸形,脑组织无明显挫裂伤,但在入矢状窦的静脉有损伤。
出血原因终于探明,是外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相对运动造成静脉损伤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而年轻人少见。老马松了一口气,发现了问题所在,就有了解决办法。按常规,清除血肿后,应去骨瓣,三个月后再次手术修补颅骨,但这样易引发癫痫,而且头颅表面会留下巨大的凹陷,损坏小战士的青春颜值,造成心理创伤。
于是老马谨慎评估后决定保留小战士的自身颅骨,及时处理了静脉出血点,术中将大骨瓣复位固定,这样就避免了数月后再次进行人工材料修补,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头发长出,甚至看不出明显的手术痕迹。不久后小战士康复归队,依然是那么英俊帅气!
整个复杂的手术过程,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各种应对措施,都要给学生点明,将学生的临床思维充分激活,而不是盲从。老马就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法,带徒弟快速成长。
另有一个动脉瘤手术案例,也给老马留下了深刻印象。3月的昌都仍很寒冷,都晚上9点钟了,一名中年藏族男性,突发颅内大出血,需要紧急抢救。老马接到弟子张琪电话,迅速赶到医院,详细了解病情。
这位患者,病情十分危重,短短半个月时间,颅内同一部位,已先后三次出血,仅此次出血量,就已达到60毫升,老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立刻考虑为颅内中动脉(M3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颅内出血,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手术,但家属意见不统一,迟迟不能签字同意。
动脉瘤仿佛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据医学文献记载,死亡率可高达百分之三十!不做手术,命在旦夕;若做手术,虽有风险,或可挽回一条宝贵生命!
张琪和其他当地医生,从未见识过动脉瘤手术。也难怪,这样骇人的脑部手术,在昌都市人民医院是第一例,在场者除了专家马颖,谁敢接招?
老马反复耐心与患者家属交涉,阐明病情后果,讲述手术的必要性。最终家属同意手术,签字时已是凌晨3点。
不顾深夜疲惫,老马带领助手们马上进行手术。当患者上手术台时,一侧瞳孔已经散大,这意味着生命岌岌可危。术中清除血肿后,果然发现颅内右侧M3段的动脉瘤破裂,破裂处仍在喷着血柱,完全证实了先前的诊断。
但是,面对这一紧急手术,当时没有动脉瘤夹、持夹钳等专用手术器械,不得已,老马采用微电流点状烧灼,并组织包裹的“老”办法,妥善处理了破裂的动脉瘤。手术结束时,已是早上8时。老马仍不放心,一直守护在ICU,直到患者清醒,他才离开。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藏区因高海拔低气压原因,自发性脑出血、颅脑外伤、严重感染为主要病种,另由于交通阻塞与宗教信仰等因素延误,许多病人来到医院,病情都已相当严重。
有一位1岁多的患儿,反复的呼吸感染病程已有两月,来院时高烧不退,已处于昏迷状态,头颅CT显示,左侧额、顶有一个巨大的脑脓肿,大约有8×8×8cm,老马虽见多识广,却是第一次遇到婴幼儿患有如此巨大的脑脓肿,应该立即手术,否则小生命休矣。
术有专攻。老马特别邀请来自重庆儿童医院神经外科的梁平主任远程会诊,还邀请援藏队队友非常有经验的麻醉医师高德胜配合手术,考虑到患者年龄太小,手术承受力差,选择了创伤小、手术时间不长的方式,即脓肿穿刺引流术,术中抽取置换出脓液200多毫升。
重庆专家们联手拯救小生命。张琪等当地医护人员全程观摩并参与手术,受益匪浅!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几天,患儿情况良好,体温正常,意识清晰,无功能障碍,可以自由玩耍。患儿家人感恩不尽,老马教案又添新例。
“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授受之间,教学相长。老马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提供“干货”的良师,通过若干次鲜活的临床实践,向弟子张琪和当地医护无保留地传帮带。
老马讲过的课,会让张琪再讲。老马做过的手术,会让张琪试做。他还教张琪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提高手术质量,譬如尽量使用显微镜,以至后来张琪做手术,已能熟练利用显微镜了。
老马曾带领张琪做过一个巨大的恶性胶质脑瘤手术,是在显微镜下做的。他指导弟子,认真总结手术全过程,查寻相关文献资料,找到本个案特点,以此个案在院内进行学术交流、演讲,还被评了一等奖。同时,老马全过程指导张琪收集整理病例资料,撰写论文,并顺利发表,让起点较低的学生接触到正规的学术训练。
进藏后,老马坚持两天一次二线值班,每周两天专家门诊,全年接诊门诊患者2300余人次,进行教学及临床查房80余次,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以及三级以上的术前讨论50余次,在院内及科内作了40余场专题讲座。
亲自主刀或临床指导了50多台手术,参与院内外会诊70余次。坚持定期查看科室在架病历,指导下级医生写好病历。作为医院病历质量督导专家,抽查全院病历100余份,每份都认真检查,并详细点评。
老马作为西藏地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资格考评专家及考官,参加考评昌都地区考生300余人次。作为培训专家,对昌都地区基层卫生人员100多人进行了技能培训。参加义诊2次,接诊300多人次。下基层左贡县人民医院与左贡县扎玉镇进行临床指导,开展教学查房。
老马结合当地病种及科室人员情况,拟定了未来三年神经外科重点专科发展规划。经过全院及外二科科室全体职工的努力,神经外科已经获批为昌都市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前老马重点培养的张琪医生,已能独立完成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各部位的脑室穿刺术、颅脑损伤等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在昌都小有名气,还经常应邀去拉萨和外地交流经验,介绍个人成长。
结束援藏返渝前夕,老马特地向重庆唐良智市长和中组部姜信治副部长汇报“师带徒”工作。领导们在昌都医院,亲眼目睹了张琪的临床手术表现,他做了两例患者,一例藏族,一例汉族,做得都不错。张琪不仅成长为当地的业务骨干,还开始自己带徒弟。
唐市长很高兴,专门表扬了老马:“老师带学生,学生又带学生,这样好!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正在形成!”
平凡人生的灿烂升华
上高原一年多,创三甲,带高徒,老马援藏的两大目标基本实现。虽说功劳属于整个医疗队,但作为重庆医疗人才首席专家和年纪最长者,老马获得了他当之无愧的荣誉。
2019年他被评为昌都市卫生援藏工作先进个人。
2018年、2019年均被评为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2019年他被昌都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
他所在的重庆市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9年1月,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荣获2018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
医术好,人品好,人缘也好的马哥,被带队的黎勇书记誉为重庆市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里的“定海神针”。
一名普通医生,得享如此美誉,老马对组织、对同事、对高原感恩戴德。他将自己在昌都一年零七个月的难忘经历,归纳为一句话:平凡人生的灿烂升华。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