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秦勇:三“人”行,必有好诗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秦勇    日  期:2020年8月20日     

微信图片_20200819184315.png

 

   诗词是中国人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瑰宝,直到今天仍是熠熠生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战争中,更加闪烁出诗词的人性光辉、大爱情怀和磅礴力量。新时代如何创作诗词?我的理念是“三‘人’行,必有好诗”,“三人”者,一是人民,二是人品,三是人爱。

   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代的诗词,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人民的诗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形势下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诗词创作更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诗向往之”。无论是从《诗经》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写人民勤劳,还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写人民疾苦;无论是白居易倡导的“歌诗合为事而作”,还是鲁迅推崇的“俯首甘为孺子牛”,都饱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今年那些抗疫诗词之所以让人刻骨铭心常含泪水,事实证明“能不能搞出优秀诗词,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微信图片_20200819184338.png

   追求以“人品”为气质的诗家风范。《四库全书》讲:“盖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蔡襄是宋代书坛四大家之一,其实他的堂弟蔡京四任宰相、位极人臣,文采书法皆略高一筹,然则因其“人品奸恶”被后人所唾弃。我想,如若一个人品极差的画家送你一幅画,你会挂在家里吗?我不相信一个信仰缺失、德养低劣的人,一个时时愤世嫉俗、怨声载道的人,会写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好诗词。这些年网络上曝光的所谓学者教授博士大咖们的自我“毁容”言行,不得不令我们反省。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要作诗,先做人。在当下,诗写得差一点、平仄错了一点情有可原,但人品差的人“要留好诗在人间”恐怕少之又少。

   追求以“人爱”为本源的作品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我认为,动人心者莫先乎“爱”。譬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之动容、思之动魂的千古诗词无不体现一个“爱”字。其实写诗就是抒写“人间之爱”,记录“爱之现场”,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人与自然的“爱”是诗词创作的“源头活水”。“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 爱就是清泉,爱就是光明,有“爱”的诗词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写诗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只求妆点风雅、急功近利,终是水中花、镜中月。最后,我想说:诗不在远方,她就在“爱”中。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作协会员,此文为作者在《诗刊》2020年青年诗词网络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