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脱贫攻坚专栏|文猛:金溪点“金”人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 文猛    日  期:2020年8月31日      

   

四通八达的公路五线谱一般流淌山坡沟谷。

远远的太极水库月亮般朗照金溪,满沟近百口亮汪汪的水塘水池星星般点亮金溪,几百条浪花飞溅的水渠从水库水塘水池牵出,流向田野,叶脉一般。

一片又一片森林云朵般随意飘飞在山沟处处,森林之间开阔、坦荡的地方遍种大片大片的桑田桑地、果园、菜园和青瓦白墙的村落……

车声、水声、松涛声、桑叶声,村庄天空之下春蚕咀嚼桑叶的沙沙声,金溪被服厂缝纫机的沙沙声,村广播时时响起的歌声,共同组成今日金溪之声——

张志坚和他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站在金溪最高的谭家坪山上,俯瞰美丽的金溪,眼中有泪——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金溪,这才是我们和金溪老百姓向往的金溪!

 

1

  

金溪,一个很美的地名,地名中有山有水有富庶。

金溪有山,处处皆山。金溪也算有水,上天很大方地给84平方公里金溪沟谷中流出一条叫“金溪”的水沟,老天下雨的日子,大家呼喊了上千年的“金溪”也能流上几天溪水。连晴的日子,溪水流着流着就消失了,名字叫“金溪”,其实连溪也称不上。呼喊了上千年的“金溪”,喊不住水,喊不住金,大家只好现实并且描绘逼真的把这方沟谷叫成“筲箕滩”——

祖祖辈辈把这方土地喊为“金溪”,喊的就是一种希望,喊的就是一种梦想,喊的就是一种等待!

金溪,一个名不副实的地名!

金溪,等待一群给这方有穷山连恶水都缺的土地点“金”之人!

 

2

 

2017年9月5日,即将退休的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巡视员张志坚接受了一项新的工作:黔江区金溪镇扶贫工作队队长。

黔江区金溪镇,张志坚知道,这个地名将再次融入自己人生履历,就像2004年到2007年他援藏西藏昌都地区农牧局一样,就像1977年他插队山西平陆县三门乡。

金溪,会是自己最后的故乡?

曾经的手术刀,曾经的教鞭,曾经的鼠标,曾经的办公桌,曾经的文山会海,以一种新的装备配置在每一个扶贫工作队员身上——一顶草帽、一个背包、一双护膝、两双胶鞋、一个电瓶车,成为每个队员每天出门的“五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祖宗对于战争的理解早就深深锲入大家的血脉,去问村庄的疼,去问村民的苦,去问脚下的路,去问明天的收成。

问镇、问民、问地、问天、问苦。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黔江区金溪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镇之一,全镇耕地面积2.8万亩,摊到15000金溪人手上人均不到2亩,而且多是补丁一般的坡地,向土地刨食已经是一项没有前景的思路,金溪土地必须改版,引导群众去耕耘粮食之外的新的庄稼模式。

全镇8个村居6个村是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587户2157人,其中特困户89户89人,残疾人570人,低保户366户750人。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黔江全区低2652元,比全市低4381元,就像没有多少生气的金溪沟一样,真正穷到了沟谷。

 

3

 

心中有路,脚下有路。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是很早传遍大江南北的黔江精神,但是,苦干必须知道怎么去干,苦干必须有力量去干,不能让黔江人苦干之后再苦熬,这成为张志坚和所有帮扶集团必须解决的难题——

精准扶贫,健康先行,这是卫健系统帮扶集团的优势,当好金溪健康扶贫的“听诊器”,问准了群众的“身”,就能问到群众的“心”。

全市50多名疾控专家和工作人员,在扶贫工作队带领下,走村入户,冒着严寒对全镇15000多名居民健康状况逐一入户调查,准确掌握居民患病情况,成为重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健康状况流行病调查。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对于山区群众,鞋里的沙子很多,但最痛心的沙子正是病,因病返贫,因病丧志。问病是为治病,扶贫工作队在全面推进金溪脱贫攻坚各个项目的同时,从2017年11月开始,每月组织一至二家市级医院到金溪开展义诊和健康知识讲座、送医送药活动。三年下来开展健康讲座、送医送药和义诊近100场次,大病救治2000余人次,家庭医生签约1645户5652人,让所有因病的家庭有了对接的医生、对接的医院,让20多个重病的群众“一对一”对接好市级重点医院,让群众鞋里的沙子一颗颗清除,有了脱贫的信心,有了致富的决心。

市级医院医生医术再高,那只是金溪的“候鸟”,金溪必须要有身边的医生,有金溪的“留鸟”。多年的知青生活、援藏岁月、农业部门工作的经历,张志坚深深地理解群众心中所忧。他请扶贫集团成员单位领导喝茶,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众人为金溪拾柴。在卫生健康扶贫集团45家单位,有一句话让张志坚脸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张巡喊喝茶。喝茶的模式给扶贫集团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在帮助改善金溪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工作队“截留”一笔钱,迁建金溪卫生院,升级改造8个村居卫生室,抽调卫生健康系统医生组成流动医疗队,送镇村医生到市区两级医院进修学习,让每一个群众放心地感受到,医院就在身边,医生就在路上——

每月两次组织医生到金溪免费为群众看病,成为金溪每个月的盛事。每年组织扶贫队员的家属到金溪慰问,成为金溪扶贫工作每年的“心事”。

在金溪,除了张志坚是临近退休的人,其他队员都非常年轻,很多队员刚好赶上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家中都有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不是家属们拖后腿,是他们确实无法面对家中“主劳动力”远在乡下的“空房”。队员们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重庆接队员出发,看着队员们的妻子挥手告别时的泪眼,孩子一声声“我要爸爸抱我要爸爸抱”的哭声,张志坚心痛不已。为了让后方的家属理解丈夫的扶贫行动,张志坚每年都郑重地组织所有家属奔赴金溪,让她们看看她们的丈夫在干什么,在疼什么——

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草帽书记”,一顶草帽走遍山村,让群众“流转土地收租金,进社务工领薪金,入股合作分利金”“三金齐收”,让群众破天荒地在家门口领到“工资”。

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经济书记”,凭他侦查员的眼光打造“金溪护工”“金溪被服”,让群众种植土地上全新的“庄稼”。

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健康书记”,建起全镇最好的村卫生室,问群众的身。打造清水“爱心超市”,通过群众的爱心奉献积分领取“爱心超市”的奖品,问群众的心。

平溪村第一书记金克军——“点子书记”,组织群众养龙虾养泥鳅,建设养老院,让群众收获了新的丰收。

桃坪村第一书记陈刚——“田坎书记”“爸爸书记”,孩子上学,群众看病,种植受阻,他都铭记在心,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从天而降。

金溪社区第一书记时杰——“产业书记”,帮助群众建成黔江最大的养牛场,用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致富……

舍小家,为大家,这不是口号,这是每一个扶贫队员用自己的行动、自己奉献的时代证明!

 

4

 

“短命的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的妈呀我的爸,我在你奶根脚长大……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表达……”

土家族的哭嫁婚俗,注定让土家妹子的大喜之日用哭声来告别。金溪的山穷水尽,注定让土家媳妇婚后的日子用哭声来度过。

三年多的扶贫岁月,张志坚和他的队员们听过土家的哭嫁歌,更多的是听到土家妇女们在金溪这片有穷山连恶水都缺的土地上的哭诉歌。

让土家妇女过上一种不同于祖辈的生活,让哭嫁的哭声成为一种仪式而不是命运的持续——

金溪护工,给金溪给黔江妇女们一条走向欢笑的路。

援藏三年的藏区生活,张志坚很清楚地知道,缺乏技能就是就业和脱贫最大的“拦路虎”,扶贫帮困的根本措施莫过于帮助贫困户掌握脱贫技能。

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加,从业人员收入较高,入行门槛较低,即使文化不高也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加入护工行列。

扶贫工作队把“金溪护工”的计划告诉群众,动员群众报名,群众并不是他们预想的热情——“伺候人啊,不去!”“医院天天有病人去世,晦气!”

找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志坚把这个任务交给山坳村“第一书记”——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刘昶,张志坚说你当过侦察连长。

刘昶把目光投向金溪,很快知道山坳村有位叫田维仙的村民,在广东大型医院当过5年护工,后来开了美容院。

电话打过去,田维仙听说要她回金溪,坚决拒绝,说自己手底下管着40多个护工,还有自己的美容院,老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接到城里,亲戚也因为她的关系,陆续走出大山,她不想再回金溪那方穷山沟。

张志坚鼓励和支持刘昶不断和田维仙交流金溪护工的发展前景,描绘政策、前景、收益,不断寻找田维仙在老家的亲戚,最后直接把工作做到田维仙母亲那里……

一个月后,田维仙回来了。

长春村王华胜第一个报名,她说扶贫工作队医好了我的女儿,我不能老靠国家靠扶贫工作队,我要自己给自己创造稳稳的幸福!

山坳村喻登惠走进了黔江民族医院住院楼精神科,医生说,“喻姐行动麻利,人又朴实,病人评价很高!”喻登惠说,“护理病人很辛苦,收入有保障,村里好多姐妹都出来做护工,没有人再说三道四,扶贫工作真扶到我们心上!”

水田乡管秋云老公身患重病,两个儿女读书,家里一贫如洗,参加培训后马上安排到重医附二院江南分院做护工,她逢人就说:“做梦没有想到我一个山里女人有这么高的收入!”

对于山区群众,看得见的幸福才是幸福。

工作队协调帮扶集团和黔江区政府,落实培训专家、培训经费和就业渠道,从山坳村起步,发展到金溪镇,再到黔江全区,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参加培训,其中不少是亲姊妹、婆媳,甚至还有兄弟,大家领到从业资格证和健康证。目前金溪护工开展培训5批次293人,其中191人稳定就业,最高月收入8000元以上,平均收入4000元以上。

为了打造好“金溪护工”品牌,吸收更多的山区留守妇女加入这个行列,2018年3月,扶贫工作队成立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组织培训、考试、就业、实施“金溪护工”的品牌化运营和“金溪护工”影响力。

走进黔江,在山之坳金溪护工办公室,那是扶贫工作队协调的原计生服务中心的老房子,老房子背靠山林,面朝金溪,初夏的金溪,山花烂漫,溪水潺潺,散发着阵阵芳香……

 

5

 

一切都按照金溪脱贫攻坚的决战计划分步推进——

扶贫工作队沿用召回田维仙的办法,多方暗访、试探、动员,召回了在湖北咸丰建了11家服装销售店的老板刘廷荣,让他领办金溪有史以来第一家农民自己建起的企业——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打造金溪扶贫第二张名片“金溪被服”,打出金溪扶贫第二套组合拳,让200多个金溪群众从田间走入车间,为卫生系统的医院生产被服,为学校生产校服,有重庆卫生健康帮扶集团45家单位的后盾,金溪被服一样有稳稳的幸福。

5月19日,我到金溪采访,在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车间见到张志坚,接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垦说,张队长退休后依然每月都来金溪,我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候的张志坚已不再是巡视员和扶贫工作队长。3月30日他到了退休年龄。

听着车间缝纫机的“沙沙”声,张志坚和陈垦说,这声音像村庄天空下那些春蚕咀嚼桑叶的声音,他们牵挂村庄,牵挂山上那些桑田桑地,那些猕猴桃园,那些水池水渠,那些雨后的蔬菜、山菌……

张志坚和队员们从寝室墙上取下草帽,走向村庄——

 

6

 

“修路为啥偏偏要调剂到我家的土地?”

“扶贫投了不少钱,为啥修路还要我们自己出劳力?”

“你们发动我们种菜养鸡捡菌,哪个会到这我们这穷山沟来买啊?”

……

走在金溪村落,哪家的屋门怎么开?哪家几口人?哪家养猪哪家养鸡哪家养蚕?哪片山林长羊肚菌那条水渠流哪村……张志坚和他的扶贫工作队了如指掌,群众那些抱怨、诉求、愿望,永远在心中回想,解放鞋跑烂了,换!草帽戴烂了,换!唯独期望群众早日脱贫的志向,永远不换——

金溪,地变“大”了——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金溪,一年四季不光长出粮食,还收获城里人喜欢的无公害蔬果,“养”出活蹦乱跳的野生土鸡、土鸭、牛羊……

金溪的地变“脸”了——

同样的一方天,同样的一方地,不只是金灿灿的稻田,绿油油的青纱帐,更有金溪人祖辈没有见过的养蚕大棚、蘑菇棚、蔬菜大棚、山林的羊肚菌、放羊养牛的牧场,漫山的水塘、渠堰,漫山的果园、菜园……

金溪,今天的偏旁是青山绿水;

金溪,今天的部首是金山银山。

“金溪农场”在改天换地的金溪应运而生……

帮扶工作队引进吉之汇公司,开发“金溪农场”“电商平台”,他们用筹集的资金为群众发放鸡苗10万羽,为群众购置猕猴桃、脆红李等果苗,打造“山水金溪”公共品牌,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让群众生产的农产品不愁销路,绿色菜绿色果进食堂,爱心菜爱心果上餐桌,因为有帮扶集团45家单位的强大市场,有35756名员工的爱心后盾——

金溪,当年有名的“旱码头”,再次重现江湖,成为重庆有名“金溪农场”“金码头”。

生生之上,在金溪,土地永远是新的,土地依旧在那里,一代又一代人从这片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到今天,这片土地终于长出了让金溪人惊异和感恩的生活——

走进金溪望岭村7组,我们被眼前巨大的钢结构棚架震撼,棚架里面是一大片白花花的蚕子,嫩绿的桑叶和现代化的养蚕设施,养蚕大户王少友操纵移动式蚕台,“蚕保姆”们站在自动给桑车上为蚕苗供给桑叶。

走进重庆市黔江区露菲农业股份合作社养蚕车间,足球场一般开阔的地上全是白花花的蚕子,宽敞明亮的车间弥漫着春蚕咀嚼桑叶的沙沙声,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2月,现在种桑1000多亩,林下养鸡上万羽,参加合作社的农户103户,其中贫困户11户。

在金溪,像王少友、露菲合作社这样的养蚕大户10多户。

金溪清水1组田建是个残疾人,多年一直在新疆放羊。家乡脱贫攻坚的滚滚热潮,让他回到家乡,找到张志坚和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寻求脱贫良方。工作队帮助他通过金溪镇的“蚕桑贷”无息贷款25万元,流转村里的土地,建设养蚕大棚,工作队发动队员捐款9万多元在田建养蚕大棚和他的蚕桑地之间小溪上建起爱心桥。田建从40亩蚕桑地到今天300多亩蚕桑地,蚕桑地林中散养土鸡,因为这些鸡良好的品质被称为“月子土鸡”。如今的田建不但每年自己纯收入10多万元,常年解决村里10多个人在自己的桑园就业,每年解决村里人就业4000多个季节性用工,更让田建没有想到的收成是,今年3月自己居然娶上媳妇。

放眼金溪,15000亩蚕桑长势喜人,每年1.5万担蚕茧,综合收入4000万元,户均增收2.2万元……

“沙沙沙,沙沙沙……”这是风中桑叶声,这是蚕嚼桑叶声,我们听着,总感觉像是金溪“印钞机”的声音。

一茬一茬的庄稼,在土地上一轮一轮地翻开我们的生活,对于这片土地上的父母,让全家吃饱饭,让子女穿得光鲜,就是他们最大的理想,有了好的政策,有了正确的引领,这就找到了他们理想的梯子和对未来合适的心空,土地就像农人的百宝箱,找对了打开的钥匙,白花花的银子就撒满一地。

望岭村2组龚福锦对香猪养殖情有独钟,在龚福锦的黔江区班森养殖股份合作社,存栏香猪420多头,每年销售乳猪200余头,肥猪200余头,种猪400余头,新的4000平方米养殖场即将建成,未来将是今天收成的3倍。龚福锦与周围群众形成互惠合作关系,让养猪群众高忱无忧养猪,让种地群众种出的南瓜、玉米、红薯无忧销路。

金溪社区孙章文是个退伍军人,回来后一直在社区服务,家乡的山林让他看到养牛的前景,给群众跑腿不如带群众跑步,在扶贫工作队和镇上的支持下,大胆贷款投入700万元,建起金溪历史上最大的家庭养牛场,养牛400多头,金溪优质的草场,现代化的养牛技术,让金溪牛真“牛起来”,名声大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更多的群众就业和继续扩大养牛规模,作为农业部表彰的致富带头人,孙章文开始建设自己的牛肉干加工厂……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金溪村的广播响起,是歌声《在希望的田野上》。

“太阳出来罗嘞,喜洋洋罗郎罗,挑起扁担郎郎采光采上山岗吆喝……”

歌声响起来,在山岗,在沟谷,在心中。

“只要我们罗嘞,多勤快罗郎罗,不愁吃来郎郎采光采不愁穿吆喝……”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飞扬巴山渝水的巴渝民歌,喜洋洋的梦想唱响千百年,不愁吃不愁穿的梦想唱响千百年,今天,太阳出来喜洋洋、不愁吃来不愁穿的梦想终于实现!

那个地方叫黔江!那个地方叫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