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乡村|刘建春:渝陕界梁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刘建春    日  期:2020年10月16日      

 

盛夏,第二次踏上城口河鱼乡土地。

依然是熟悉的农家小院、弧形小桥、农耕博物馆;依然是不变的古松虬枝、奇峰竞峭、满山浓黛;依然在聆听鱼肚河讲述石墨盘之谜、河鱼剿匪记、神奇白马湾的故事。习习清风拂面,徐徐垂柳弄影。“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打开来,还是那一幅活色生香的农耕文化图,等着我们看。

但更美的风景在高处。

小车沿河鱼乡场镇核桃坝迤逦而上,沿途山势险峻,巍峨雄峙,草木葳蕤,风光秀丽, “路从树木荫中转,云向山涧缺处开”。上次来河鱼,只走到丝棉园处,因路未修通而半路折回。如今,道路畅通,小车继续上行,2000米、2200米、2400米……白云伸手可摘,蓝天触手可摸。“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浩浩八百里秦川撞入眼帘,绵绵川渝烟云尽收眼底,令人顿生豪放之情。

我就站在渝陕界梁上。

站在山顶,远眺秦巴大好河山,千峰竞秀,万壑藏云,森林蓊郁,草场茂密,令人思绪联翩。曾经,万山阻绝道路,李白发出浩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山川绮丽的景致,欧阳詹也怅然写道:“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

那仅仅属于遥远的古代。

而今,“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已不再是想象。宝成铁路已穿越险峻而逶迤的秦巴山脉60余年,天堑早已变成通途。高速公路和高铁直达汉中、巴蜀,蜀道不再艰难。近年来,脱贫攻坚战打响,各级乡村级公路渗透到秦巴的各个山乡村落,道路更是四通八达。就在我们站立的这个渝陕交界处,公路边停满了不少小车和房车,一顶顶白色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在阳光下亭亭玉立。随时出行观赏“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的秦巴景色,已不再是奢望。

这里是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和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在莽莽大山之间的一道分水岭。能分开吗?

大秦岭是中华龙脉,大巴山是大秦岭的重要板块,也是中华龙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兴衰荣枯,孕育了巫、庸、巴三个神秘的古国。从这里流淌出的河流穿过漫漫历史岁月,浇灌滋养了泱泱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深深植入了我们的血脉。

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相互依傍,不可分离。它们共享一片蓝天,共踏一块土地,共沐日月精华,共越春夏秋冬。

春天,五彩山花烂漫如云;夏日,青草萋萋碧绿如毯;秋季,满山红叶流光溢彩;冬时,冰雪飞舞如蝶如羽。

高山草甸,或许更有夏日的魅力,大片大片的草甸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一丛丛野花随风摇曳,像跳舞的精灵,在草甸上尽展舞姿。一缕缕凉风拂来,我闻到了秦巴两地的文化气息……

平利县和河鱼乡都坐落在秦巴大山脉里,是山的雄峻铸造了两地山民的刚毅和坚强;是灞河和平溪河水的清澈,滋养了两地山民的淳朴和敦实;是成千上万种珍稀树木释放出的氧气,激发了两地山民的灵气和智慧。于是,平利的女娲圣山,旨在福佑社稷;河鱼的农耕文化,教人回味农耕。平利的弦子腔,唱起来,改天换地;河鱼的钱棍舞,舞起来,物阜民丰。一段咫尺的分界线,将陕西和重庆分割成两地,但文化的魂还在,骨子里的经络还连接在一起,血脉相连,生生不息。

渝陕界梁,分明是一部秦巴历史大书的书脊,秦岭和大巴山是封面和封底,翻开来,就是一部厚厚的史书,记载着秦巴这块土地上历代朝廷兴衰交替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书写着秦巴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稼穑的农耕文化。在这里,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记得住红四方面军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深情:“寨儿坡,路儿荒,穿烂草鞋一双双。只要红军不断粮,哪怕跑断脚板掌。"

站在渝陕界梁上,我们就是在读一部中华文明史,何其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