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老地图上,曾经有个文化味十足的地名“状元桥街”,民国巴县志也将其列入“街道表”予以确认。街名源自桥名,状元桥实有其物,位置约在望龙门解放东路与二府衙相交处。不过现在已经消失,被埋在公路之下。
解放东路原名林森路,建于抗战时期。公路修建之前,从大河码头上岸的旅客,自东水门进城,经芭蕉园、洪学巷、二府衙一路石梯爬上去,出长安寺,就到了大梁子(今新华路)。状元桥是上、下半城之间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当年的城市地标之一。
与状元桥同为下半城地标的,还有座双状元碑。清乾隆《巴县志》:“双状元碑,在县学……系嘉靖中郡守昆明黄凤祥为绍兴状元冯时行、开禧状元蒲国宝立。”绍兴、开禧为南宋年号,嘉靖为明代年号,这是说双状元碑是明代中期在县学树立的,并保留到清代。
县学亦称文庙。近代重庆地图对巴县文庙有清晰标示,在二府衙一侧,即后来的重庆26中学位置。当然,古代文庙范围要大得多,其中既有大成门、灵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忠孝祠、乡贤祠等祭祀建筑,也有学署,教谕署等教育行政机构,还有“文治光华”碑、双状元碑等纪念性建筑。双状元碑在灵星门内,配属于文庙,以示对本籍人士获得儒学最高成就的尊重。重庆人历来有崇仰文化的传统,巴县文庙和重庆府文庙(今临江门转盘位置),两处祭孔圣地齐集母城,便是证明。
桥和碑都跟状元有关,两位古代状元留下过什么榜样,当今时代还值得人们纪念吗?回答是肯定的。
说起来,冯状元可算是重庆人的典型代表,生性耿直,说话直率,连皇帝都敢顶撞。史籍记载,冯时行年少时便才华横溢,胸怀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成为状元后,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为官,议政往往切中时弊。皇帝也很器重他,擢升其任左朝奉议郎,相当于内阁秘书。
其时赵宋王朝正面临内忧外患,“靖康之难”后北宋亡国,逃到南方的宋高宗将都城设在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之始。
绍兴八年(1138),冯时行向宋高宗面呈《请分兵以镇荆襄疏》,反对权臣秦桧的议和主张,建议加强岳飞的兵力与金兵决战江汉,一举恢复北宋失地。但他的主张却被宋高宗和丞相秦桧拒绝,其时朝廷一心求和,皇帝身边已经容不得主战派,于是“乃命进秩,擢知万州”,对冯时行明升暗降,打发到地方任职。
冯时行在万州(今重庆万州区)知府任上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仅两年就为万州积累下一笔财富。不料却引来朝廷贪官觊觎,万州库银被秦桧手下以充实国库为由,动用五百飞虎军强行调运入朝,又诬告冯时行抗拒朝廷以图谋反。朝廷罢黜了冯时行,并将其从《大宋状元录》除名,“自是坐废者十八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国撕毁与南宋的盟约,兴兵进犯边境。其时岳飞早已遇害,秦桧也已死去。高宗皇帝想起了当年那位冯状元,急诏赴京议事。冯时行从巴蜀赶到建康(今南京),因突发急病不能再去京城,抱病写下《请易田师中用张浚刘绮疏》,建议朝廷起用抗金名将张浚、刘绮,并促请皇帝下“罪己诏”检讨过失,以此凝聚民心,一致抗敌。史籍记载了冯时行的铿锵之语:
敌决败盟,望移跸进幸建康,下罪己之诏,感动中外,愿与社稷俱为存亡。自古未有人主退而能使天下进,人主怯而能使天下勇……
——(清)陆心源《冯时行传》
这样“大逆不道”的文字,高高在上的天子岂能容忍?宋高宗干脆不要他再回朝廷了,以一纸诏书把冯时行打发回巴蜀,任命他为彭州知州及成都府路提刑,之后再改任巡抚之职。而冯时行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性情依然如故。
那一年,冯时行巡视到雅州(今四川雅安),当地百姓纷纷举报知府贪赃枉法,“损不足而奉有余”,令农户承担比过去多几倍的税赋,民众稍有不满,还被抓去服苦役,甚至虐待致死。冯时行雷厉风行惩治贪官,废除严苛法令,让百姓休养生息,雅州的经济和民生很快改观。
南宋隆兴元年(1163),63岁的冯时行在雅州去世。宋孝宗鉴于巴蜀百姓对冯时行的崇敬,敕令纠正前朝错误,恢复冯时行状元荣誉,追封古城侯。冯时行家人将其移回老家,安葬在巴县鱼嘴沱。
与冯状元的刚直官声不同,开禧状元蒲国宝更多地以一个文人的形象,留在巴渝历史典籍里。
蒲国宝生活的宋宁宗时代(1195-1224),金国逐渐衰落,蒙古刚开始崛起尚无力南侵,南宋获得短暂的安宁,经济文化繁荣。状元蒲国宝没有出任朝廷命官,回到乡间教书育人、潜心治学,成为受人尊敬的乡贤。他曾有诗文无数,但多数散失,只留下一篇《金堂南山泉铭》传世。
列入清代《四库全书·艺文志》的《金堂南山泉铭》,是蒲国宝为家乡一处风景名胜所写的碑记铭文,除四言诗体的铭文外,还有散文式序言。在其笔下,重庆乡民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现在读来也栩栩如生。文中对陆羽《茶经》等作品的点评,则可见巴蜀与江南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重庆历史上的两位状元同时出现在宋代,绝非偶然,状元桥与双状元碑故事便留下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