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作家视野 > 正文

深入生活|于爱全:寻找疫情时期那些动人的“众生相”

——《我在春天等你》定点深入生活侧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于爱全    日  期:2020年11月17日     

 

《我在春天等你——男孩小可的“抗疫”家书》这个选题是今年六月份纳入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的。不过,我开始体验生活从一月底就开始了,那时候还没想到要创作呢。这也充分表明,生活永远走在创作前面。正是生活上的突发事件,触发了创作上的灵感火花。

我的家庭非常特殊,我是警察,妻子是医生,岳母也是医生,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全是抗疫主力。由于医生和警察职业特殊,上下班不规律,很难兼顾家庭事务,女儿出生之后一直由保姆照料。2021年春节,保姆回老家过年,我和妻子、岳母制定了排班表,准备轮流照顾年仅两岁的女儿,利用全家人的零散轮休,为孩子合力拼凑一个完整假期。可是新冠疫情忽然暴发,春节前一天接到单位通知,全体医务人员和警察停止任何休假,全力投入疫情防控。轮班照顾孩子的计划再也无法实施,我和妻子还没开始休假便已继续上岗。岳母在家带了三天孩子,觉得愧对单位和同事,便将孩子暂时交由亲戚照顾,毅然奔赴工作岗位。又过几日,小区实施封控,亲友往来感染风险较大,亲戚也没法再代为照顾孩子。我和家人只得做保姆工作,让她放弃休假,并在征得疫情防控部门审核同意之后,驱车前往乡下将保姆接回。

800

作者陪同北碚区公安分局领导前往疫情防控现场调研


我在公安系统就职的部门叫警令处,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综合协调、服务基层。这让我有机会第一时间掌握上级疫情防控政策,很多视频会议我都有幸直接参加,文件和通知也多是经我之手转达至基层一线。同时,我也有机会深入各疫情防控现场进行调研,广泛收集参勤民警的工作动态。借助这种岗位优势,我专门采写了一篇全面反映北碚公安抗疫事迹的报告文学,题为《“净土”背后那一抹警服蓝——北碚公安抗疫纪实》,被搜狐、腾讯、上游新闻、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

除此之外,我还直接参与了大量的疫情防控勤务。一般说来,像我这样的综合管理部门民警很少深入一线直接参加勤务。但是这次疫情属于重大突发情况,局里的要求是:干部下一线,全员上战场。这样一来,我们既要兼顾综合协调工作,也要挤出人手深入防控前线。期间,我参与了医学隔离点值守、疫情防控临时卡点值守、轨道交通入口值守、车站综合疫情防控还有街面巡逻防护,身影遍及疫情防控各个战场。

那段时期,我和我的同事们夜以继日,散布在城市每一个角落。我们用口罩、眼镜把身体包裹起来,相互遇到便伸手致意,为彼此加油打气。原本繁华的街道一片死寂,世界只剩一种颜色,就是灰色。即便身为警察,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感染人数每天都在上升,谁也看不到尽头在哪里,人人心中都有一丝忐忑。不过,也正是这样一种压力,在队伍中凝聚了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平时有很多人是讨厌加班的,但面对这一场不能失败的大战,没有一个警务人员退缩。因为我们背后是自己的家人,也是全城的百姓,只要被病毒攻破一个缺口,局面将难于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陪同北碚区公安分局领导调研社区干部和群众疫情防控情况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深入基层一线,掌握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抗疫素材,有的民警年夜饭吃到一半就从几千里之外返回岗位,也有的带病投入工作,还有的放弃结婚赶赴抗疫前线,更有些同志几十天战斗在岗位上没回过家,像我这样的医警家庭、双警家庭甚至多警家庭,把老人小孩托付亲友毅然全家参与抗疫的,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群众也并非置身事外,而是涌现出众多的感人事迹。有的冒着严寒到疫情监测站点给民警送口罩和取暖设施,也有的以匿名外卖的方式为执勤民警送夜宵和水果,还有的主动冒着被感染风险担负楼栋防控值守。

虽然同在抗疫战线,但我跟妻子极少见面,也极少回家。疫情最严峻的那个阶段,妻子每天都接触大量发烧患者,有不少是来自湖北地区。她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打电话告诉说,感觉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了保护家人安全,特别是孩子的健康,她不敢再回家居住,与我岳母在医院附近居住。我虽也在抗疫,但直接接触疑似患者的机会相对较少,还可以偶尔回家探望一下,从超市里带些蔬菜和日用品回去。

作者在单位抗疫纪录片中的镜头


每次回家,总看到女儿趴在阳台上,望着窗外发呆。她最喜欢做的动作,就是把遥控器放在耳边,叽里咕噜说半天稀奇古怪的话。我感到好奇,问她:“小雅,在做什么呢?”“在打电话。”“给谁打电话呢?”“妈妈,”小女孩煞有介事地回答,“我让她早些回家,但她没答应。”显然,她把遥控器当成手机了。那段时间,假装打电话成了她最喜爱的一个游戏。每次看到她想妈妈的样子,我心里就填满酸楚。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疫情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进而谋划从儿童视角写一写抗疫工作。

为了深入体验生活,我主动参与了大量的社区走访工作,也采访了一大批社区民警,收集了很多疫情中孩子们的资料。并且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联络了一大批小学教师,调研掌握了不少小学生封闭家中的情况。有一次,与一位管社区的同事闲谈,他讲述了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在他的辖区,有一户非常贫穷的村民,家里只有两个老人、一个孩子、一条狗。孩子有点结巴,也有点内向。孩子的父母在湖北天门打工,假期本打算回来团聚,却正好赶上疫情,被困在外地无法回来。小孩便一天到晚坐在门口对着青山,抱着手机给爸爸妈妈发微信。就是这个孩子,成了我这个作品的主角。我通过他的眼光,观察疫情中的众生相,以他的口吻给远在湖北的父母写信,撰写了这部书信体的抗疫小说。

我是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开始写作的。那时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疫情阴霾中,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参与抗疫,体验生活,夜深人静时开始坐在电脑面前,把自己化身为山村留守儿童,用文字跟父母讲述一个乡村的抗疫故事,表达自己的想念之情。在童言童语中以小见大,描绘疫情中那些最温暖的众生相。有好几次,写着写着,就把自己折磨哭了。由于我的写作跟抗疫同步进行,书中记录的每一天,都体现着疫情时期最真实的社会心态。我很庆幸自己动笔比较早,因为只有在最绝望的状态下,才能真实记录那个特殊阶段的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