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时政新闻 > 正文

丁国旗:习近平文艺“精品”标准的六个维度浅论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0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丁国旗

自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1之后,有关“精品”创作的问题就一直得到文学艺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出精品”也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成为理论工作者的基本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精品”?我们又该怎样认识“精品”?本文将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这三个最重要、最集中地论述文艺与创作问题的“讲话”文本为依据,从其对“精品”的相关论述和阐释出发,从精品自身必然拥有的内容内涵等内在因素和精品自身必然呈现的外在外延等外在因素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将内在因素概括为精品的时代、人民、精神维度,将其外在因素归纳为精品的原创、审美、化育维度,共六个维度,谈谈自己对于“精品”的粗浅认识。

一、精品的时代维度

文艺作为时代的产物,要打造文艺精品,离不开时代生活为其提供的丰厚滋养。纵观历史,能够流传至今并仍然广为传颂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生活、凝聚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经典之作。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任何文艺的书写创作,都离不开对时代生活的反映。习近平从时代生活与文艺事业的密切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时代对于创作精品的重要性问题。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是任何一个时代对文艺的呼声与期望,也是习近平对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而文艺何以无愧于时代,最关键的还在于要立足时代、反映时代。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3文艺要反映时代,“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4。“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5显然,从以上他对文艺作品与时代生活关系的阐述中,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感受到文艺精品抑或经典作品与时代之间不可割舍的紧密联系。事实上,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虽然文艺创作离不开想象与创造,但是这种想象与创造根本无法离开时代与现实为其提供的坚实根基。吴承恩曾在《禹鼎志·序》中提到:“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6由此可以见出,吴承恩写志怪小说,虽以鬼神故事为主,但其目光始终集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以求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正如他的经典之作《西游记》虽然在艺术想象上丰富、奇特、大胆,但终究是时代的产物,由时代中来。而且,也正因为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以及时代发展的本质规律,才得以最终超越其特定时代而久盛不衰。另外,从创作本身来看,作家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于他本人来说才是最熟悉也最丰富多彩的,只有身处其中,感受它,理解它,才会真正的爱它或者恨它,最终才能诉诸笔端,宣泄情感,抒发思想。因此,只有反映时代,从时代的沃土中汲取故事和滋养,为作品注入生活与情感,才能写出优秀的文艺篇章,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时代记忆和记录,留下经久不衰的绝响绝唱。

反映时代,关键在于进入时代、读懂时代、理解时代。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7当下我国文艺之所以有高原缺高峰,与部分文艺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时代生活的深入探索,缺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浮于社会表面,在创作中脱离时代甚至违背历史,与习近平指出的当下创作问题的关键即“浮躁”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文艺作品显然无法在思想内容方面达到精品所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艺大有可为的时代,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演绎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社会景象。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抓住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进行无愧于时代的书写创作,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的:“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9今天,作家艺术家要打造文艺精品,就应该明确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时代,把握时代,以新时代文艺创作素材的极大丰富,助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

二、精品的人民维度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而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最终都是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存与生活。习近平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将人民置于文艺事业及文艺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文艺精品创作明确了人民维度。

人是社会的核心要素,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离不开对人们生活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10因此,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11人物形象塑造得好不好,人民生活刻画得深不深刻,一直是文艺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纵观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等等,没有哪一部作品是在这方面存在缺失的。习近平同样重视文艺作品对人民形象、人民生活的描写问题,他在谈到柳青的《创业史》时,便称赞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当然,文艺书写人民,这一“人民”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是一个整体概念,又是指众多具体的、个体的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2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13今天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者,只有歌颂他们才能出精品,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树风尚。

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创作是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谱系中,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习近平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并很好地将其运用于文艺方面,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服务人民作为探讨文艺问题的根本立场,这成为其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中心思想。习近平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14“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5“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16“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7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习近平对于文艺“人民性”的热切呼唤,坚持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艺的“倾向性”问题,事实上,无论鲜明与否,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具有倾向性的作品,任何作家艺术家也必然首先是具有倾向性的作家艺术家。而人民的维度、人民的倾向,应该成为任何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所应秉持的立场与倾向,也是打造文艺精品所必须坚守的原则。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一定都是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书写人民的,那些生命长青的文艺作品,也一定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作家艺术家必须走到人民中间,熟悉人民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只有理解人民,歌颂人民,作品才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评价。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8“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9在习近平看来,“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20。文艺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始终建立在人民生活的基础之上,要求作家艺术家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这是文艺发展本身的固有规律,也是习近平对文艺创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创作精品的根本出路所在。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列举的大量作品和作家,如《弹歌》《七月》《采薇》《关雎》《天问》《敕勒歌》《木兰诗》以及屈原、杜甫、李绅、郑板桥等人的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没有融入人民的决心,没有关怀人民的真情,纵有精致华丽的文艺形式,终究都会因缺乏支撑的内容而无法引起共鸣,沦为过眼云烟,难以流传。

三、精品的精神维度

文艺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事业,虽反映时代生活,但并不是对生活现象的临摹或镜子式的直观反映,而是通过对纷繁的生活现象的本质把握,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事实上,文艺作品是有生命的,不仅需要一定的表现形式作为依托,更需要内在的思想精神作为统摄,文艺之所以能够塑造人的灵魂、影响社会发展,关键就在于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1,与文艺的凝神铸魂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在精神建设方面,文艺的作用不容忽视。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精神气质无不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远影响。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艺在社会变革中的引擎作用,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2“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23这些论述无不体现习近平对于文艺的精神维度的高度重视。当然,习近平重视文艺的精神性,与他对思想精神对于文艺的重要价值的深刻理解无法分开。他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24的确,精神性是文艺作品尤其是文艺精品的内核,在文艺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一旦失去思想的浸润和精神的统帅,便很难做到生动鲜活、发人深省。可以说,思想精神是整部文艺作品的支撑,为文艺作品发挥社会作用提供强大的力量。只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不能真正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触及人的灵魂,这种作品的存在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进入新时代,重视文艺的精神维度,就是要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如习近平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25。要求文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是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在他看来,“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26。

因此,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7。他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28。习近平有关文艺的相关重要论述,清楚地阐述了时代、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是新时代我国文艺创作应该明确的基本原则。前文提到习近平所提出的精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其中“价值取向”就是在原来通常我们评判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的基础上重新添加的内容,这里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显示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精神价值在精品创作中的地位与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强调。

四、精品的原创维度

文艺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作家艺术家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创造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因素。创新和原创是文艺的生命,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作家艺术家的共识,也成为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标识。在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没有哪一部作品是凭借因袭摹仿而成为传世之作的。习近平在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就创新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原创”这一角度为精品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原创性”简单来说就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优秀的作品总是在某些方面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同之处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才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习近平强调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29“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30,这些都是对原创性之于文艺的重要意义的真知灼见。为此,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31,这是打造文艺精品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关于何为“原创”,笔者认为可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原初的创造”,即“无中生有”,有一定的开创价值和意义,人类早期文艺作品的创作创造大体属于这一类;二是对前人的突破,有推进作用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文艺在历史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创新革新之中。其实从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相关论述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列举的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具有原初的创造或者是对之前文艺创作的某种突破。这种创造或者突破,对文艺作品而言,可以体现为人物创造的原创、情节的原创、主题开掘的原创、创作手法的原创、语言运用的原创或者从整体上表现出来创作理念的原创等,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有个性”32。不过,原创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与别人不同,而是在于它可以成为他人或者后人效仿学习的标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33。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习近平所提到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34这句话中去进一步理解原创的内在含义。敏于时代变化,敢于开时代风气之先,是更高层面的创新与发展,而从他所列举出来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那些杰出的文艺大师身上,我们也能领略和窥见精品创作“独创”的真实面貌。可见,“原创”构成了判断精品创作的重要标准。

当然,强调精品的原创、独创、创新,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胡乱创新。正如习近平所提醒的那样,要创新但不可怪异,“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35。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文艺创作无论在题材、体裁还是在创作方法等各方面都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因此今天的文艺创新或者原创性的产生,一定是在对原有历史的继承中完成的,习近平在对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文艺的创新创造也是适用的。当然,文艺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36。其实,正如习近平所引用的清代赵翼的《论诗》中的一句话:“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艺立足时代,时代的变迁自然要求文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对文艺“原创性”的论述,揭示了文艺的发展规律,为今天文艺精品创作提出了最切实际的办法。

五、精品的审美维度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有着鲜明的差异,这关键就在于文艺艺术地、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赋予了它独特的品性,不注意它的这种审美性,就无法把握其独特的本质规定,自然也无法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习近平在探讨文艺精品创作时,时刻关注它的审美维度。

文艺创作是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既蕴含着作家艺术家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积极探索,也饱含着人们对于美的形式的不断追求。本文认为,文艺的审美维度主要包括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愉悦性等方面,具体指作品自身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愉悦体验等。无论是对时代的引领,还是对社会的启迪,文艺都需要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能力而发挥作用。可以说,审美性是文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文艺作品尤其是文艺精品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正如习近平对精品之“精”所作出的判断:“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37其中艺术精湛,便是作品成为精品的重要一维。习近平在文艺系列重要论述中,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文艺的“艺术性”问题,并将艺术标准作为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来说,“艺术性”是由作家艺术家在对作品的整体构架、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综合把握的基础上所呈现出来的,它体现出作家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或艺术处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习近平要求文艺界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38,便是在艺术性、审美性上对文艺创作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另外,从批评角度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也决定着艺术家的水平的高低,好的作品一定是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作品,好的作家也一定是在艺术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通常我们谈作品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个就是作品的艺术成就。文艺作品的标识性特征就是其审美性,而艺术性又是判定作品审美高低的主要指标,因此,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将艺术性的要求放在极其重要位置的作品。

文艺的观赏性和愉悦性是建立在高超的艺术水平之上的,只有艺术成就高的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结合当代我国文艺创作实际,习近平提出了优秀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39的理念。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观赏性”更多地是从观众的视觉体验感受而提出的。“观赏性”的提出与当下我国电影电视以及戏剧舞蹈歌唱相声等舞台视觉艺术的发达和兴盛直接相关,与新媒体时代艺术形式及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兴艺术不断出现直接相关,与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民群众更加重视艺术的直觉审美体验无法分开。因此,对艺术的直觉审美体验的重视,对于当下文艺创作而言,不是艺术创作的倒退,而是艺术创作的进步,只有把观赏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才会更加重视并切实践行文艺服务人民大众的基本功能。由此而言,对作品观赏愉悦性的重视,构成评判文艺是否精品的重要维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观赏性的理解也应该开放地去看,即便是对视觉性不强的小说等文字作品而言,其自身的观赏性特征也是存在的。小说能不能吸引读者,作者的语言魅力、故事情节的设计、典型人物的塑造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呈现其是否“可观”的一面。这样来看,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相提并论,就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因而“观赏性”构成文艺作品审美维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构成精品创作的重要内容。

六、精品的化育维度

文艺所具有的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影响,使其天然地具有化人、育人的社会功能。虽然其化育方式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与直接的说教相比,它能够破除人们心中的壁垒,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化育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发挥的功效也是不容小觑的。习近平将文艺视为培根铸魂的工程,将文艺工作者视为灵魂的工程师,为精品的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优秀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其实说的就是文艺的化育功能,而文艺作品能够“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也与文艺的化育功能密切相关。习近平讲,“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40。事实上,文艺的化育作用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文艺的育人、化人作用有其特殊的优势,这是由文艺的性质所决定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41习近平还以自己年轻时的阅读体验为例证明这一点,他提到:“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42事实证明,无论作家艺术家是否有意通过文艺化育世人,文艺作品都比任何其他的教化更具感人、动人的力量,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无疑也给广大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精品创作,提倡多出精品,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创作质量上多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所期待和要求的那样,文艺工作者必须“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43,必须“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44,“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45新时代,充分发挥文艺的化育作用,凝神聚气,振奋人心,这是摆在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当然,文艺的化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体现在仅仅影响和化育“个体的人”方面,而是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指出: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46为此,他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47在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将“化育”作为一种从业者的“使命”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48。其实,自古以来,无论君王先贤还是官宦百姓无不对文艺的化育功能重视有加,元末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水调歌头〕中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教化作用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韩愈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提出小说要发挥“熏浸刺提”的作用,鲁迅致力于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等等,都是试图通过文艺去影响人民、改变社会的经典事例。好的文艺作品可以通过深刻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规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化育维度是精品文艺必备的重要维度,也是衡量作品质量高低的度量衡。

以上本文从两个方面六个维度对习近平文艺“精品”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六个维度有机统一,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判断“精品”的六大元素,为文艺“精品”创作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古今中外“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都是因为作品包含了这六个维度而得以成全,从而能够走出民族、地域与国家的局限,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文学”,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成为真正的“不会过时的”经典之作。关于经典创作问题,习近平在其系列讲话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对经典作品的呼吁贯穿在其系列文艺讲话的整个理念中。当然他并没有刻意区分精品与经典的不同,或者在他这里二者本来就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因为精品必然能成为经典,而经典也必然就是精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49这段关于“经典”的论述与他对“精品”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所提到“精品”的几个要素都已包含其中。因此,笔者认为这段话既是对文艺精品或者说文艺经典内涵的高度总结,也指明了打造文艺精品或成就文艺经典的根本途径:受惠于各时代“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影响,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汇入“文艺历史的星河”之中,最终成为经典流传,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艺精品、经典的生成之路,也是习近平文艺精品创作思想的真谛所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项目编号:15A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2 12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6 27 29 31 34 37 38 39 41 42 45 4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7、17、13-14、16、20、19、17、1、5、6、22、23、11、11、6、10、14、7、24、8、20、6页。

3 4 5 7 8 10 11 13 19 24 25 28 32 33 35 40 43 44 46 49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12-13、8、13、13、12、12、12、11、8、8、8、6、18、16-17、17、17、14、6、18页。

6 冯骥才:《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9 14 30 36 48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