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光无隙,只见白天黑夜不停地变化,太阳月亮交替着起落,不知其来也不知其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有了意识产生了思想,便试着想起来给无休无止的时光划上刻度,年月日时,春夏秋冬,大分公元前后纪年,小分精确到嘀嗒一声为秒。时光被划上刻度,便有了时间。 在世界各国约定公元纪年为通用纪年之前,各国各地以其文明发源的久远、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地理地域特点衍生出不同的纪年方式,譬如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农历。再后来掺杂了种种因素的时间刻度,除世界通用的格林威治时间,各国各地还规定了自己的时区时间的划分与命名,譬如北京时间,美国东部时间西部时间,使得原本独自运行的时光从自然的简单的不计人事,到参与、介入人世间的所有活动,从而使这个世界的人和事,以时间为轴联系起来。 只要有客观需要或者主观预测到了某种需要,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人类就会不断努力去尝试,这就是大脑细胞发达沟回繁多从而启智迅速的人类的特性,更是人类区别于和愈发脱离一般动物界的标志。 用时间来刻度时光,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人们行动、做事、约定、记忆都需要一个客观的参照,所谓的文明程度也就有了进化或者退化在计时上的比照。譬如公元一世纪,当古希腊数学家西罗发明蒸汽机,时称“汽转球”,中国则处于西汉时期,那个朝代文史哲、艺术和科学成就辉煌,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到了1776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其成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万能的原动机”,也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彼时的中国则处于清代乾隆皇帝“闭关锁国,海内一统”的治下,他正忙于平定四川大小金川的叛乱,表面繁荣实则没落就是那个时间刻度的国情。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世界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北美大陆诞生了一个全新体制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如果没有时间刻度,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横向上则无以记载,更无以比较。 在人类刻画时间读数之前,浩瀚无垠的空间,时光漫无方向漫无目标地流散,待人类对宇宙对自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给时光标上刻度,才有了时间的概念,才有可能纵向的计时,前溯可以至上亿年万亿年,连消失的物种都能在合理的想象中复原;才可能横向的比较,这个星球上同一时间轴上发生的什么事情或者同一事物的运行状态得以彼此参照;才有可能向这个星球以外的空间探索或者遥测,至少能使物理学家的外层空间理论半猜半论全方位拓展至若干光年之远。 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搞清楚过时间概念的由来,只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科研活动中,对事物的存在过程进行定义、划分、对比而逐步认识和完善的。历数千万代人的悉心观察和研究,人们才把天、季、年、时辰、时、分、秒基于地球的自转、公转和一天之内的刻度清晰起来,以及往前溯源和向内再细分,譬如毫秒、微秒,至关重要的是这种计时得到了人类的公认而被人普遍使用。然而,这一切的源头在哪里呢?认同较多的大爆炸理论以为,宇宙是从一个起点处开始的,就是时间的起点。至于公元纪年,最早源自基督教,从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算起,称为基督纪年,后来经历许多的计算和曲折的过程,逐渐趋向于契合天地运程,为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而淡化其宗教色彩,简而称之公历。我国从民国成立就采用了公历,但同时与民国纪年通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就使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 谈到时间,说时间的专著《时间简史》不能不读,它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于1988年出版的科普著作,讲述了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并对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命题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时间的起始点——宇宙大爆炸起点。二、时间终结——黑洞。三、上帝是如何启动宇宙的?——宇宙的起源和命运。四、物理学的统一——终极理论。霍金创立的量子宇宙论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人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读之,思之,这是迄今最受热捧的天体物理学读物,也是科学家们认可的理论,但,窃以为这应该只是一种理论,能不能弱弱地问一句,它是否来自“半猜半论”的过程,因而其中的论断仍需时间和新的发现来印证?毕竟他也是人,而不是神,较之于一般人也许是上帝多青睐了他一眼而已。这个世界不乏未来学家和预言家,譬如19世纪法国文学家儒勒·凡尔纳曾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科幻作品,一个作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的作品中被恣意发挥到极致,因而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也被称之“科学时代的预言家”。人们循着他作品的引导去发明去创造,取得了一些成功,按照他预测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也有一些新的所得,但是他的作品只是被定义为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科学著作。 将大宇宙观的时间概念落到人世间,尤其是落到人类及其个体即是微观的也是具体的,可谓细微、短暂、丰富,而且还各有意味的考究,各有情趣地生动,在不同地块不同族群不同语种都会是一本大书。从古至今,国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就特有趣,既有从外观上取象的,譬如3岁至9岁的儿童叫垂髫,15岁叫束发,到了20岁要戴帽,叫弱冠;也有内涵式概括的,30岁该立起家业了,叫做而立之年,40岁叫不惑,50岁知命(半百),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80至90岁称之耄耋,百岁称作期颐之年;更有“圣人”论断式的,《论语·为政篇》里“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西汉人戴圣所辑礼仪论述的《小戴礼记》里这样划分年龄:“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髦,百岁曰期。”有一些根据生理特征和天干地支所取称谓,还有一些比喻式的说法,总角、豆蔻、桃李、破瓜之年,妙趣横生,丰富多彩。 从大宇宙观来看,时光无始无终无隙蔓延于我们无法推测的时间,无法想象的空间,我们必须要有理性的清醒的认识,面对这样的时空,人类的认识极其有限,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所能够探索到的,即使是最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大胆推测的,也属微乎其微。在我们所能认知的范围内,事物的形成、运动、过程以及我们的生活,需要把时光划上刻度以计量以比较以参照。因为有了时间的参照,人类的个体才知道生命的短暂,才明白自己的无知,才深谙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时光无痕,时间有鉴。大小、长短的比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该怎样让人生做到无怨无悔。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