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文 通讯员 蓝天
7月15日上午,新书《社区书记谢兰》正式发布,以谢兰的先进事迹为蓝本,讲述她成长和治理之路,再现了她在旧房整治、疫情防控等攻坚克难时期,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
据了解,该书作者赵域舒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该书入选2020年度中国作协“深入生活”项目,同时入选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重点出版物。
从百姓中来 到百姓中去
《社区书记谢兰》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完整地反应了基层社区治理的“家长里短”的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者赵域舒在描写谢兰遇到的各种困难时,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让现场变得非常生动。比如房子要改造,居民不理解时——“你整整整,这个房子哪里整得好嘛!你要整我就把大粪给你端上去!”
在得知谢兰身患癌症依然坚持在一线上班,居民都哭了,她们心疼这个被她们称作“谢二妹”的书记,于是又出现了——“二妹,我把这个中药给你熬好了的,你要记到每天喝,你莫恁个哈戳戳的,天天去劝这个屋头两口子吵架,那个屋头娃儿不听老汉话,各人得了癌都不晓得将息到,虽然说你现在身体情况还可以,但你还是要注意到……”
……
全文大量引用重庆地方方言,再现了社区书记谢兰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和她最终取得群众信任,群众把她当作家里人的故事,整个故事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可读性极高。
19年扎根基层 她创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
2002年,谢兰开始从事社区工作,19年的时光,把她从年少的女孩变成了居民口中的“谢二妹”、“谢书记”。
邢家桥社区安置房建于1992年,经过30年的时光,房屋漏水、墙体脱落、生活环境差……安置房从过去人人向往的新村,变成了个个躲避的老街。
谢兰决定启动改造,但一些居民表示欢迎,也有一些居民怀疑观望,工作推进很难。谢兰说,那段时间,总有居民会来发发牢骚、宣泄怒气。
2018年底,居民任树英听说小区要改造,马上摇了头,她担心,这是搞面子工程,治标不治本。
为了打消居民的疑虑,谢兰和社区干部每天爬楼梯上下楼,他们的手机从不关机,任何时候居民有电话,他们都会耐心回答,“看得出来,她们不是搞面子工程。”任树英说。
如今的邢家桥社区就像洋房一样漂亮,在鲜花、步道的围绕中,居民每天过着幸福的生活。
为了推动工作,邢家桥社区先后组织召开党员及居民会议30多次、院坝会40余场,总计接待群众达5000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1000余条,充分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最终摸清了群众对小区最不满意的前5项,并将其作为改造的重点内容加以实施。
2018年年底,邢家桥社区综合整治工程试点楼幢开工;2019年3月,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整治共计16栋27个单元,涉及安置房488套;2020年初,社区488户居民房屋综合整治全部完成,居民也都陆续搬回了新居。
作者笔下的邢家桥 13万字字字都是社区的真情
发布活动中,《社区书记谢兰》作者赵域舒分享了自己在采访中的点点滴滴。
蹲点邢家桥社区采访数月,赵域舒往往是早上去、晚上回,听谢兰讲她的故事、居民的故事,挖掘和还原了诸多细节,才完成了这部约13万字的《社区书记谢兰》。发布活动开始前,赵域舒再次回顾了半年来所有的采访素材,实际上,能收录在《社区书记谢兰》一书中的故事只占了一小部分。
当几个月的蹲点采访结束时,甚至当这本书交稿之后好几个月,赵域舒的思绪仍沉浸在谢兰和她的居民的故事里。在暂别邢家桥的日子里,她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惦记起谢兰和她的居民们,那些她真实记录的人们。
人人都说,在邢家桥社区,没点能耐,当不了书记。谢兰是个奇迹,不仅当了书记,还当好了书记,还当成了让居民心服口服佩服的好书记。
“经过在邢家桥的蹲点采访,现在的我,说到基层,就会想到那些人,而在我看来,谢兰每天从早到晚、气都歇不了一口处理着的那些鸡毛蒜皮,就是对‘基层治理’四个字最生动鲜活的注脚。”赵域舒感慨道。
谢兰说,那些事情看似“鸡毛蒜皮”,却是社区工作的“千头万绪”,更是居民关心的“急难愁盼”。
眼看着一个个棘手难题得以解决,生活越过越好,居民们的脸上笑容多了起来,谢兰的内心也暖意浓浓。
新闻面对面>>
这本书以我命名 其实凸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社区工作者
新书发布会现场,谢兰对新书的出版表达了感激,这本以她命名的新书,她认为其实凸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社区工作者。
刚刚从北京领回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奖章,还在7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谢兰说,自己内心还很激动,还沉浸在喜悦之中。
如今的邢家桥社区变得越来越好,下一步,她的工作任务是把互助养老推行起来,“我们既不居家养老,也不需要进养老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要把邻里互助养老推行起来,让居民在社区里找到归宿感、幸福感。”
来源:上游新闻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