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 白烨
百年岁月风雨兼程,世纪伟业震古烁今。在中国共产党喜迎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精要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就“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厚望,向全党发出“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号令。这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以其特有的理论内力和思想引力,启人心扉,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要地总结和精辟地概述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伟大成就和建党精神,为我们认真学习党史、深入认识党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文献和思想指引。结合文学领域的实际和联系当代文学的发展,这一重要讲话在启引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同时,还昭示我们,必须把文学事业放置于社会与时代的大历史中去进行再考量和再认识,在党的领导的正确指引和红色基因的贯穿始终的大格局与总进程中,去理解和认识文学的重要地位、特殊作用与重大意义,在文学主题、精神基因、中心导向几个重要方面,深化已有认识,增进文学自觉,从而强化文学反映时代和服务人民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民族复兴的主题就是文学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主题的具体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依次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伟大成就,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所接续书写的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历史是定格的现实,现实是预定的历史。因此,历史和现实,都是文学反映的对象,都是丰厚的创作资源。如果我们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所对应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以来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之中,可以看到它们在年份上既相互叠加又各有内含的100年、70多年、40多年和近10年的四个时间段落。这四个时段所包含的党的光辉历程、国家的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不断焕发的崭新精神风貌,作为社会新事物、生活新形态、精神新气象,都为文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事实上,“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一批又一批经典艺术形象”,都是依托于这样的时代,植根于这样的生活,以“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方式而精心创作出来的。可以说,我们的广大文学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置身的时代,已经做出了他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学工作者既是时代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又是时代生活的反映者、记录者,要以反映时代作为自己的使命,书写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华民族新史诗”。因此,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者,应该在立足现实、直面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这样的责任与使命无可替代,因而也责无旁贷。
红色基因是文学的精神血脉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钩玄提要地概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基因。我们党在初创时期,一些早期共产党人就注重“新文学”“为了民众”和“激励国民精神”。在经过一个时期的革命文艺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之后,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而深刻地阐述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给文艺工作提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的根本性质与基本方向。由此开始,贴近普通人民大众需求,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生活,就成为解放区的文艺和解放后的文艺的主潮流与主旋律,中国文艺由此完全改颜换貌,掀开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文学是以典型赢人,以形象说话的。就以当代时期的小说创作情形来看,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都塑造出了堪称典型的鲜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作为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的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具有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基本要素,以他们的行为方式诠释着光荣而伟大的建党精神。如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王愿坚《党费》中的黄新,杜鹏程《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吴强《红日》中的沈振新,曲波《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梁斌《红旗谱》中的朱老忠,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徐光耀《平原烈火》中的周铁汉;如描写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生活的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中的张腊月、吴淑兰,柳青的《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周立波《山乡巨变》中的邓秀梅,草明《乘风破浪》中的李少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中的余静、汤阿英,王蒙《青春万岁》中的郑波、杨蔷云,浩然《艳阳天》中的萧长春、焦淑红等;如描写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张洁《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陈咏明,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中的刘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等。他们既以各自的思想光彩,构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轴的当代中国的精神谱系,也以不同的性格光辉,构成了当代文学的英雄人物形象谱系。
充分彰显初心与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照亮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百年征程,也作为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内在精神血脉,主导了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繁荣与事业发展。葆有这样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我们的文学就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样的“中国特色”的文学,也就有了难以移易的定向与定力,也就有了持续不断的活力与魅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一再强调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服务人民”,“歌颂人民”。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谈到“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时,他特别强调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观的最集中、最彻底、最凝练的表述,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进展与新阐说。基于这样的根本认识,包括文艺在内的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属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对文艺的“二为”方向作了新的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他还进而论述道:“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种秉要执本又简明扼要的阐释,以“为人民”为旨归,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旨与要义,也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其内在精神上合而为一,统归于“为人民”的终极目标。
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尤其是对于文艺创作更是紧扣“以人民为中心”,作了许多精到的论说与生动的阐发。如谈到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如谈到写作与时代的关系:“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如谈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在这里,衡量作家的是人民的诉求与需要,检验作品的是人民的情感与喜好,滋养创作的是人民的实践与生活,成就文学的是人民的理想与精神。“人民”在这里,既是文艺创作的中心导向,又是文艺家的终极坐标,还是文艺生活的根本轴心。
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以人民为中心”论述的基本精神来看,文学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义,既体现于作者心里要有读者,作品的形式要为人民喜闻乐见,又体现于作者要切实了解大众所思所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还体现于置身于人民立场,怀揣人民情怀,以正确导向、正能量的作品引导人民和引领风尚。总而言之,既要贴近人民,立足人民,又要面向人民,服务人民。一句话“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
当下的文艺创作与文艺生活,因为文艺所置身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因为文艺自身在发展演进中的深刻异动,不断有新的元素、新的势力介入进来,不断有新的关系、新的观念掺杂其中,使得文艺领域和整个文坛呈现出前所少见的丰繁性、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保持思想上的清醒与定力,持守文学理想的纯正与高远,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与强大的精神动能。这些都必将对作家艺术家的守正创新,文学艺术工作的与时俱进,给予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与促进,发生深刻而久远的作用与影响。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