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庞国翔:记录小城故事 挖掘文史富矿

——在《沙城纪事》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庞国翔    日  期:2021年9月28日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这是多么美的歌曲。不过

我想将这词来个狗尾续貂,改一下:小城故事多,为何不记录?听风能采文,富矿需挖掘。传递真善美,辨思白美富。梳理清文脉,笔尖下留驻——

白沙镇位于长江之滨,是万里长江上一个重要的津渡。它在历史上就属川东著名大镇。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江津白沙镇长江上、下游合江、巴南两境内分别是白沙场和白沙沱,故此江津白沙又称中白沙或白沙坝。这里交通便捷,特产丰富,经济繁荣。因有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了厚重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书院文化、诗酒文化、古村落文化、抗战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民风民俗可谓独树一帜,在巴蜀独放异彩。有的文化现象,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白沙是重庆市作家协会的文学创作基地。2017年7月,时任市作协副主席冉冉受时任市作协党组书记辛华的委托,率陈梅、陈飞等来考察验收。当年9月份,在白沙镇的抗日文化艺术节上,时任市作协党组书记辛华和主席陈川亲自来白沙授牌。2018年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到江津区和白沙镇调研区镇两级作家协会,专门看了牌匾。他表扬江津和白沙的作协的工作,鼓励基层作者进行创作。

从2017年,白沙镇党委、镇政府和江津区文化委、江津区文联、江津区作协多次一起研究挖掘白沙这个千年古镇的文化富矿之事,决定编辑出版《白沙文丛》(后更名为《沙城纪事》)。白沙镇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工作组,江津区文联、江津区作协组织了30多名本土作家、文史工作者走进白沙镇大街小巷、山村院落,从一张张泛黄的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从一个个老街坊、老村民以及老干部、老党员的回忆中,记下当年的历史。同时,我们还利用媒体,广泛进行了宣传,开展了稿件的征集活动。

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此次作家和文史工作者收集了大量初始资料,形成了初稿,我们再进行甄别筛选,然后编纂出了这七卷书稿。这七卷书稿,重点反映了白沙“一山一校一江一溪、一城一街”内的人与事。

一山一校园:即黑石山与聚奎中学。为巴蜀名山黑石山。其山地貌非常有特色,可说独一无二。巨大圆形黑石遍布其山,垒垒相连,有的大如山丘,黑色如墨。有的房屋等建其一尊黑石之上。山上有高大挺拔的香樟树和松树,古木苍松林立,白鹤飞翔其间,形成独特的风景。“一校”即为聚奎中学。清朝末年,邓氏家族为了振兴教育,在黑石山兴办了聚奎义塾,后历经书院、学堂、学校,办学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桃李满天下,英才辈出、名人荟萃,佼佼者众。

一江一溪河:即长江和在此注入长江的驴溪。白沙镇因长江而起,因长江而兴。长江绕白沙城而过28公里,犹如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白沙儿女,还繁衍出了长江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文化。驴溪水水质特优,甘甜可口。为白沙酿造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使之形成“酿酒槽房一条街”的美称。当年冯玉祥将军到白沙宣传抗日,曾写下了“好水不过驴子溪,好酒不过老白干”的诗句。

一城一街坊:即为白沙古城和其间的古街坊。白沙曾是四川四大经济重镇之一。清代的著名诗人赵熙这样描述白沙:“十里烟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该诗记载了这千年古城的繁华。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沙就是江津县委、县政府的驻地。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昌盛。一街主要指白沙古镇的古老街道,如早年有300多家酿酒槽坊“槽坊街”、全国唯一的石坝上建成的街坊——石坝街等等。 白沙除了酒业,白沙盐业、商贸业等也发达。抗日战争时期,白沙成为抗战大后方和抗战文化四坝之一,迁来了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川东师范等近40所大小中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城”,也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一个经济文化重镇,因而有“小香港”之称。

收集整理编撰出版了这七本书籍,除了起到存史的作用外,这将对白沙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对今天白沙镇建设为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的美丽新城,宜居、宜业、宜游江津副中心,起到资政和育人的作用。可以说,这一套七卷书,是江津区白沙镇地方文史的“最大版本”资料库,也是白沙千年历史的最经典的浓缩体。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这套《沙城纪事》终于得以和读者见面,这是白沙镇文化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和一件喜事,可喜可贺。一套七卷书籍端端正正摆放在这里,这正是白沙历史文化挖掘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一个镇,集中出版一套七卷以历史人文内容为主的系列丛书,在江津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就镇级而言,如果我没有记错,在重庆也是为数不多或是首次。

编撰这套《沙城纪事》,历时近四年,起起上上,好事多磨,从2017年开始,白沙镇党委政府组织了多次采风活动,邀请我负责总编这套当时还叫《白沙文丛》的七卷本丛书,当时白沙镇和江津区文联、区作协多次召开了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有时近乎争吵,最后终于形成了这套文丛七卷本的编纂大纲、具体章节和内容设置等的意见。由于白沙镇将此工作的具体的业务交给江津区作家协会和重庆白沙文化旅游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来完成,所以区作协组成了梁恩宏、刘恒森、刘光敏、陈毅等骨干来担纲各卷的主编任务。

“沙城纪事”之一卷《白沙溯源》的主编为陈毅。这卷实际是写白沙镇的历史沿革。主编为区委党史研究副主任陈毅。他是史志部门的领导,又在白沙镇委作过多年的党委宣传委员,任此书主编非他莫属。此卷由他所在单位区委党史研究室的科长、党史专家钟治德执笔。“沙城纪事”之二卷《白沙溯源》仍由陈毅同志任主编,主要由他单位的同志和区博物馆、白沙镇的同志执笔撰写。该卷反映的是白沙镇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教育事业等。“沙城纪事”之三卷《抗日风云》,由白沙镇中学教师,江津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辑人员梁恩宏任主编。他是土生土长白沙人,后又工作于白沙。对白沙的抗战文化有较全面的研究。其稿件主要来源于征集稿。“沙城纪事”之四卷《沙城往事》,由江津区作家协会的副秘书长、青年作家刘光敏任主编,她工作积极,创作热情高,文笔好。该卷主要用的征集稿。“沙城纪事”之五卷《仁山圣水》,主编仍为梁恩宏。内容均为白沙镇山水人文风光的纪实性散文,主要用的是征集稿件,作者多是江津籍人士。“沙城纪事”之六卷《民俗风情》,主编为刘恒森,江津区作家协会秘书长。也是白沙人,是个白沙通。作品主要来源是从征集稿中选稿。反映的内容以白沙的乡风乡情乡俗为主。“沙城纪事”之七卷《乡邦传说》,主编仍是刘恒森,仍以征集稿为选稿对象,主要内容是关于白沙的一些陈年往事的记述和传说。江湖传闻,三教九流,茶坊酒肆,无所不包。

我个人认为:这部七卷本丛书除是重庆市第一套镇街出版的文史类丛书外,还具有以下特点即具有“六性”

一是文学性:这套书除第一部小城溯源外,其余6部都具有文学性。书中有许多的优秀散文、诗词和诗词作品,还有舞台文学作品。并且有一些是大家的作品。如抗战时寓居江津的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的作品。

二是史料性:这套丛书的史料是非常的丰富,可以说是白沙的一部历史。中间还包含有江津的、重庆的一些文史史料。有的非常珍贵,有的是第一次披露。

三是民俗性:这套丛书充满了巴渝风情。反映出了许多巴渝的江津的民间风情风俗。如婚俗、丧俗、嫁俗、酒俗等。还有一些民间故事等。

四是趣味性:这套书还有许多趣味性。如用了许多的方言俚语,有许多的歇后语等。有的令人捧腹大笑。如白沙茶馆各说各等等。

五是创新性:当然说它创作性,就是它在重庆而言,是第一套镇街公开出版发行的七卷本丛书。以前重庆是没有的,江津白沙镇创作属于第一个。

六是精美性。即装帧精美。感觉印制有点高档。正因为此,可以作为白沙的文化礼品赠送招商投资者和前来考察的领导和客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有一批默默奉献的人应该表扬或写在书的后记里。区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秦敏和区政府副区长熊伟多次过问此套丛书的编辑进展情况。巧合的是他俩都曾在白沙镇任过党委书记。白沙镇党委和镇政府多次研究此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里除了白沙镇的党政主要领导当时的黄丁、易治楷和今天的曹均平、邹波外,还有党委的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欧渝岚和管文化工作的党委委员、副处级领导干部王顺琴等同志服务性和组织性工作。可以说,这两个女干部都是从文化工作干起的,他们都有文化情结,热爱文化宣传工作。他们不知接待和协调过好多次我们到白沙的采风活动。此外,在这一套七卷丛书的编辑过程中,区文联的龚铃智、区博物馆的其他同志以及白沙镇的曾诗霁、李春晓、钟邹俊逸等同志作了大量的编务工作。非常的感谢他们。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虽然尽了极大的努力,反复修改和打磨,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地方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本身就有多个说法和多个认识,有多个版本,我们在文中没有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并不排除其他的观点和说词。由于我们编辑水平有限、资料缺失等,难免挂一漏十,多有不足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朋友向我们提出批评意见,我们诚恳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