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沙城纪事》七卷本丛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非常高兴。据我所知,围绕一座古镇的有关史实和掌故,征集出版七卷本文史著述,不仅在重庆开先河,在全国也属于首创,可喜可贺。
我国专门记载社会生活与风俗习尚的著述很多,如梁代的《荆楚岁时记》、隋代的《玉烛宝典》、宋代的《岁时广记》,以至现代的《北平风俗类征》等等。而记载地方名胜及风物的著作则更是不胜枚举,如《东京梦华录》《唐两京城坊考》《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及近年的《古镇磁器口》《古镇东溪》等,都是这一类著作,有的还是内部出版。人们依赖这些文献去了解已不复存在的文物古迹,了解若干年前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远的不说,就是全国政协从1960年征集出版的文史资料,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是“旧闻”了。而这些“旧闻”,对我们了解本地的历史与地域文化极具参考价值。这些史实的内容不见于正史记载,又没有声像资料留下,于是就愈显珍贵。
我曾任职重庆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从事文史资料工作多年,久已闻知江津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我阅读过《江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到第20辑,得知江津不仅有聂荣臻、江渊、钟云舫、卞小吾、吴芳吉、李初梨、钟惦棐等历史名人,更有好山好水。江津集中的不仅是风雅之士的诗篇华章,也不仅是鸿儒硕彦皓首穷经的辩论,还有黎民百姓的善良希祈。这里不只有程朱理学的吟席,更有推究天理人心的讲堂。不只有“地当扼泸渝、控涪合之冲,接滇黔、通藏卫之隘”的天籁,更有《婉容词》的余音。江津的先贤往哲,曾发出过非常壮丽的呐喊,比如《救危血》,比如“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比如《电影的锣鼓》,等等。
我的老上级凌文远,曾任市政协副主席,也是江津人。他见我知道一些故人旧事,将我引为知己,接席交谈,给我讲过不少江津故事。他委托我编辑他的诗集,使我得以窥见老文人的功力,也增加了对江城的感知。
我游览过白沙镇、中山镇、塘河镇、黑石山、四面山、大佛寺,见识到不少奇山异水,留下美好的记忆。江津的文史同仁和文友们,都热情接待过我,至今心存感激。
我陆续收到刘国铭所著《吴碧柳评传》,庞国翔所著《联圣钟云舫诗话联话》《古风古韵支坪镇》《江津往事》《红色掌柜》等,细读之余,不少篇什令我感动。掘开厚重的黄土,才会发现江津人的根。事隔多年,正是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们对人文江津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
从《沙城纪事》共分七卷。第一卷白沙溯源,第二卷崇文尚教,第三卷:抗战风云,第四卷沙城往事,第五卷仁山胜水,第六卷民俗风情,第七卷乡邦传说。从这个目录看,丛书所涉猎的范围,具有清晰的系统性,从古镇溯源写起,娓娓道来。每一卷都与古镇的历史文化有关,对这座历史名镇的来龙去脉,做出了全面的阐述。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精美长卷,将白沙镇的历史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相信必将深受欢迎,成为爱国主义乡土教材。
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决心承先启后的学人正在崛起,该套丛书总编庞国翔以及各卷主编者陈毅、梁恩宏、刘光敏、刘恒森诸君,以四年之努力,终至完成鸿篇巨著。这座丰富多彩的的人文历史富矿,因了他们的加入而生机盎然。在他们付出的劳瘁里,闪烁着江津学人优良传统的金光,展示着江津文史事业未来的希望。
承蒙总编庞国翔先生盛情,邀请我出席《沙城纪事》七卷本丛书的首发式,我因有琐事不能参加盛会,书数则,以示至诚。